立即注册 登录
老辰光网 返回首页

欣舞放歌 http://home.myoldtime.com/?75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安徽插队知青,退休音乐教师,喜欢唱歌上网写作旅游做网站。

日志

论歌

已有 481 次阅读2016-2-18 08:48 |系统分类:写作| 声乐教学, 唱歌

“顶天立地”唱高音

在声乐教学中,常要解决的问题如:发声的位置、气息的支持点和打开喉咙等。在我看来,无非是解决好二个反向力的问题。在下文,我把它比喻成“顶天立地“以声带为界,上为天,下为地。无论向上牵引、向下扩展,意图就是造成一个有利发声的状态,这里的顶指向上用力趋势,立便是向下用力的趋势。就广泛意义的 “顶天立地“ 是指发声的高位置和低支持点的状态。这种状态关系到整个发音器官。包括胸、腹、颈,头各器官的参与。这里的天主生音,地主育气。音是表,气才是根本。
看初学声乐者,天地和一,发声、控制气息都在喉咙,结果出现气不连、音不润,喉咙局部负担过重的现象。要纠正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先从分开天地做起。
声音好象一棵大树,要枝繁叶茂花红果硕,只有培养地下的根之本才能达到。发声的养根矣果是通过培养深有力的呼吸 ,才能达到。气吸肺,肺推动横膈,横膈下压使腹膨胀,这就是气存丹田。为了使丹田之气上行能大能小,能徐能疾,能强能弱,立“地”的感觉一定要坚持下去。在唱高音时,这种保持就要特别强调。著名歌唱家帕瓦洛蒂把它形容成“象武士发功时的积极状态。
有了“立地”的基础,气柱上升,“顶天”也容易做到。一次正确的发声应该是这样:有控制的气吹到声带形成基音,声柱沿咽上行,通畅地分别到口鼻部,并从那里获得口腔、头腔共鸣的美化,再由眉心甚至头顶透出。那么我们的发音器官这样配合这一过程形成呢?所谓的“顶天”的任务是提起软颚,向上方打开咽后壁,最后把音象挤鼻涕一样甩出去。经过“顶”,音的高位置也就实现了。
一顶一立,上下拉开,喉咙不再吃紧,气柱通行,所谓的声音“竖”的效果就产生了。
正确的发声方法所以能获得音色美,音量大,音域宽,经久耐唱的效果,就是因为动用了全身可以动用的力量。这种力量与单一的喉部的力量相比,当然有天壤之别。
以上说的各种比喻,多是形容感觉。如气存丹田,音透头颅等,这种形容其实是帮助掌握正确发声的一种启示。而喉咙的打开,就比较容易捉摸观察了。这就是本文要说的“顶天立地”的狭义。
喉咙的向上打开,所谓“顶”我们一般说得比较多,如用哈欠、微笑、拎牙根的方法,提起软颚,悬雍垂,使整个喉上部提起。而对”立“的说法一般就少,如放下舌根,固定喉结等。其实要解决向下用力相对的关键,不能仅仅做到以上就可以。著名歌唱家贝基在中国讲学时对此有具体的描述:“正确打开喉咙的感觉是颈的扩张,要感到喉咙两边有两堵墙,要努力向外推,才能打开喉咙。”“不用舌根将喉结压下,要感觉喉头两侧的肌肉发酸。”“从感觉上说,就是将喉结向下拉的力量更大些。”从上面的话可以看出“立地”力量在于喉往下的地方,以此带动下巴,放下舌根,使整个喉咙获得向下的对抗力量。在两种力的对抗中,咽喉打开了,发音管形成,声带自然闭合,可以作出不同的振动的调节。这种对抗在发高音时 尤为剧烈。
“顶天立地”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两者互为依赖,相辅相成。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有所侧重的螺旋上升过程,一方面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又引起注意,反之亦然。“顶”与“立”就在其中不断地加强,广阔的天地任声音从中游翔。
总之,“顶天立地”是指歌者主观地,积极地向上向下用力的趋势 ,它有利于正确发声过程的形成。无论从广义的气息下沉,位置提高,或狭义的喉咙的上下打开来看,都是有目的指导个别肌肉或一组肌肉自然的协调灵巧的活动,而不是局部的紧张,使用蛮力造成的僵硬 。两种力量在对抗中相互依存,唱中低音自然音则小顶小立,唱高音强音则大顶大立。不能只强调一点而忘记另一点。
在歌唱中去试一试“顶天立地”的感觉吧。但愿每个人的声音之树能结出更大更多的果实来。

喉咙的紧与松

学唱歌的人都知道喉咙、声带的重要,经常用胖大海去滋润它,用生鸡蛋去保养它,但唱歌肘却粗暴地对待它。一曲二曲终了,就不得不抚着喉部说;痛也!痛也!
我认为声音像流水,喉咙是闸口。水涨水落,闸口掌大流。上游下游,通畅的关键在闸口。闸口,这里指的是声节及相关的肌肉--会厌、咽喉等。优秀的歌唱家声音持久,每每一场独唱音乐会要唱十几首以上的歌。那么,他们的喉咙有什么比我们更特殊的地方?
喉咙的生理结构应该无实质性的差别,关键是运用的方法不同,方法对了,几十首能唱,方法错了,两首就痛。首先我们来看呼吸的方法。不妨在此做个实验就可以明白;把一个气球吹大,然后稍稍松手,气就流出来了。若要气流得慢而长久,只有把出气口缩得很小。这就是初学歌的人喉咙一般都有紧缩的感觉的由来。初学歌的人唱歌一般还会把歌儿句连着一块儿唱,越唱越轻。这也是把出气口缩得太小,而连带换气不便。怎样改变这种不良的状态,用较通顺的喉咙去发出持久的音来,我们还要从大家对声音的审美观谈起。
过去比较多的人认为,唱得响为美。声如洪钟,令人一振的声音太好了。这种观点会指导我们用较大的力量去唱,也不管多余的力使咽喉及周围紧张起来。失控的气冲击声带,甚至还会发出破裂的声音。用这样的观点去指导唱歌,又怎么能使喉咙舒服呢?
另一些人唱流行歌曲,用惯了话筒,他们认为美的声音只要用情,轻又柔,有哈气的感觉,长音要波动。这种指导思想使他们张不开嘴,发不响声,打不开喉咙。以上两种人的共同缺点是声音不能持久,音域窄,不能胜任歌曲的要求。
什么是正确的声音的审美观呢?我们先听听一些优歌唱家的演唱会或者音响资料,看看他们是怎样发声的。听过以后不妨学一学,模仿唱几句。比较这时的声音和原来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现在的喉咙和原来唱法的喉咙着力点有没有改变。有了模仿就会对正确的发声有感性的认识。也可以请有经验的人听一听,比较那种声音好一些。怎样才能使紧缩的喉头放松些,声音能否从喉咙的镣铐中解放出来。我认为,鉴别好的声音的标准无非是两个:一个是自我感觉的标准,唱得很舒服,喉咙打开,声带正确闭合,气流适中,持续有力且灵活,能够较快地自然换气。第二个标准是别人听的感觉。也是流畅舒展的,你的歌声较轻松悦耳,能强能弱能高能低,没有紧迫或无力的现象。
说到容易做到难。用一个正确的观念支配练习,到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要花出艰巨的劳动。又要举刚才吹泡泡的例子了:想象吹大的泡泡四周有无数个点向外扩张,泡泡中的气就不会一下全出去,泡泡口也不用紧缩,也可以快慢吸放自如。(这也就是胸腹式呼吸的要求。详见我的<顶天立地唱高音>一文。)练习从解放喉咙,拉开呼吸的支持点,不要张嘴就出现紧张,回复到婴儿啼哭的自然状态开始。我的训练方法是这样的。声量音响而紧逼的歌手应从放松喉头,自然发轻声开始。放弃原来一唱就响的习惯。张开喉咽,用中等音量练习。我的习惯用语:大大的嘴,小小的声。(这里的小是纠枉过正,小着小着就中等音量了。)女声要用假声混进来。如果是无力的漏气唱法的歌手就要从声音的着力点练起。放松全身,抬头观天,自然地张大嘴较大音量"啊"一声。感觉气从肺底直冲出口,一点阻拦也没有。有了这种原始的本能的体会后,再把抑头的唱改到平常的位置(双目平视,下巴稍扣)。以上两种有缺陷唱法的歌手,也可以共同练习直接打开喉头的"吞汤圆"状态。具体做法是:体会不小心吃进嘴里一个很烫的汤圆,喉咽本能向四周反射扩张。保持这种扩张状态,无论是吸气和呼气,无论是一句唱完,接吸气唱第二句,都坚持扩张扩张再扩张。为了更好保持这种咽的扩
张,建议换气用鼻吸。这种练习,有助于克服以前提到的连着几句,越唱越弱的不良现象。
句与句之间是喉头最忙的叶候,气流一进一出,弄不好就要'撞车',发生'撞车'就'交通阻赛'。放慢练习,在咽喉张开的基础上,每一句像刚开头唱的那样从容。当然,喉咙的闸门一点不用力就不成门了,但多用力会使喉部其他肌肉紧张而造成紧缩。闸门要开关自如,关的时候总要想着开的时候,始终做好扩张准备。这样气流才会有序进出。吸时进得方使,呼时出得自然,喉头的稳定扩张是气声自如的保证。初学者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要象练钢琴初学的欣非连音练习,要有耐心,一音一弹,一指用力,其余指放松,弹一音后要有意等其它指的不上翘才行。
真正的放松喉头,还要把呼吸的支点下放到腰围的地方,也就是胸腹联合呼级的方法。还要注意音的共鸣位置的提高。做到通、高、深。概括起来说,唱歌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声观念,所谓的晓之以理很重要。在练习过程中借用各种形象的比喻方法,体会做到喉咙放松,声带正确闭合,声音既有一定的着力点,又不产生过度摩擦的躁音,这样再配上其他要求,声音就一定气随人愿,象泉水一样源源流出。唱歌的第一步迈开了,就会在正确的第十步,第一百步。声音如流水,喉咙象闸口,水涨要松,水落要放流,上游气为声,下游声连气,自如来转换,放歌赛龙舟。

声乐手记

关于唱歌的两种姿势
1.站姿:
两眼正视前方,下巴略里扣,两臂自然下 ,两脚稍分,重心略前倾.这种姿势有利于唱歌时的胸腹联合式呼吸。
2.坐势:
有时唱歌要坐着唱,那就要在上面的站姿的基础上再加上坐的要求,那就是只能坐半个凳子,把上身保持直立.
关于歌唱呼吸的几个过程
1.叹气式准备: 
   大家知道,叹气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通的现象,它是放松的也是向下的。它有利于吸气肌肉群的放松,以便更好的吸入气息。具体做法是当唱前的一拍或一小节时。尽量把气叹(吐)完,当然快速的歌要快叹,慢歌可以从容些。当指挥给出预备拍时,你的叹正好完成,接着就有横膈向下阔张,气被自然吸入, 这一过程完成。
2.闻花式吸气:
   闻花式吸气方法容易使气吸得深,而且没有吸气时的抽气声和僵硬的动作。闻花时,因花香使人的心情特别愉悦,辨别花香时又要求特别认真和用心,是一种既放松又兴奋的感觉。具体吸气时是:上身完全放松,腰围很舒服地向外松开,随即胸部也有舒张感, 体内空间增大使气息很自然地流进去。这样的吸气既松畅又适度,吸后人很自然畅。
   闻花式可开口,也可闭口,在唱慢速的歌曲时,闭口的吸气有利于保持喉头的打开。歌唱时最好自然张开嘴与鼻子同时吸气为佳。不论是闭口还是开口与鼻子同时吸气,最关键的是要体会气息徐徐流入体内时的感觉。
3.惊讶式吸气 
   惊讶式吸气,就是利用人在惊讶时,生理作出的快速反映,达到快速吸气的目的。这种吸气 既吸的快又吸得深,它能使呼吸肌肉群在瞬间完成收缩与放松的循环,能锻炼呼吸器官的快速灵活性。这种吸气也称为"喘气"。表现悲愤和激昂情绪效果较好。
关于唱歌的呼气
各种快慢速的呼吸的组合,共有四种可能,只有一种可能不用,那就是慢吸快呼.
1、慢吸慢呼:
这是最多用的一种方法。很多的声乐练习曲先从这种方法入手。很多的简单的带词练声曲也是这样。大多初级的声乐曲也属于这一类型。要练好这种呼气的方法,先要有好的吸气,气满丹田,胸骨软肋向里慢推,逐渐把气压出胸腔,再由气管送到喉部供发声用。这个过程又要与歌曲节拍相适,一般前二拍呼气前一拍从容吸气,正拍送气变声,要细水长流地呼四到八拍(视乐句需要),才算完成。
2、快吸快呼:
这种方法在唱快速的练习曲和声乐曲用。属练习中较难的一种。我在实践中发现,虽然女声的花腔最多用此法,但初级时,大多女声不如男声,可能是体力不同的原故。
此呼法要在放松的基础上,借横膈的力量上下反弹,有弹性地控制气息,使每一次呼气都很准确,时值强弱恰到好处,练习时可多用"狗喘气"来熟练之。
3、快吸慢呼也很多用。在歌曲结尾处有时只有很少的地方可偷气,练好了快吸慢呼,你就可游刃有余地完成它。有各别曲子有机会让你一口气拖出十几拍,来展示你的呼气功底,练好此类呼法,就可以使你的歌声锦上添花。此法属较高级的练习, 放在稍后再仔细琢磨。

注意三个部分的打开:喉部大致的范围,以声带为界,上面有口腔,下有气管。
打开喉首先是把喉头的位置放到较低的部位。中国人的讲话习惯喉头会不由自主地上移。歌唱是语言的延伸,要采取更积极的方法,去降低喉位,扩大容积。我的练习是体会"咽口水"。先用手指点在喉结上,再用咽口水入肚的办法,把喉头移到最低,用手指辅助保持这个位置,这样先完成歌唱用的,喉较低位置。.
再体会喉的本身的活动,用形象的吞鸭蛋的方法把喉放松打开,获得比说话时有更大的活动空间。(用吸气的惊呀法也可以做到喉的打开)。喉的最上部的打开,要注意有关口鼻腔的肌肉提起。我多用体会方法是这样的:想象你面前放一枚看似不热的汤园,当毫无防备地把它放进嘴里,准备享用时,突然你感觉到它非常的烫,你想把它吐出已经来不及,只有张开喉咙把它吞下去,为了不使咽管被烫痛,你拼命张开喉管,让汤园快点通过。请你把此刻的动作和状态保持下去,直到声音从下而上自然发出毫无阻挡为止。
三种共鸣的问题
人的发声要用各种共鸣支持,我称之胸、口、头腔的立体声。最低的共鸣是胸腔共鸣,可以练习发出牛的哞叫,很低很浑厚。这时候你如果手扶胸膛的话,会明显地感到它的颤动、它的共振。要发出这种共鸣就要放低喉头,使喉的基音和气管胸廓的振动结合起来。用好这种共鸣才可以使你的声音音量大声音竖,具有美声的特点。当然,若学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可以略关一些低音共鸣。注意,只是关一些,不是没有。只有做好低音,你的声音才会有根基,才会有收放的本钱。
口腔共鸣也就是打开口腔,放出这一部分的共鸣,具体的做法可以用吞汤圆的方法先打开喉与口腔的空间。再找共鸣。口腔的共鸣要先做一松一提。松就是放松放平舌根。有的说法舌是歌的大敌,而中国人语音发音机制复杂,用舌根辅助语言的作用大。中国戏剧的发音又以咬字清楚为出发点,这样使有些唱歌的人会因为咬住了字而行不好声。如果你发现有人唱歌发声有困难,十有八九他的舌根是绷紧的。检验方法用指(本人用大指)按下巴中舌根部,看看是否绷紧。
放松舌根有许多方法,我的做法是:请你把舌全部吐出口来,左右摇头使舌晃动,不晃就是紧了。要注意使舌的形状成方形而不是尖形。有了舌的放松,再做发中高音的练习。这时候,舌在口外没了,不能后缩。习惯了不用舌发音的唱,再一点一点地把舌放回口中,最后舌完全回到原来的地方,为了防止它的故伎重演,请发声时用舌紧抵下齿,防止它后缩紧张,堵了声音的通道。
一提是,要注意用面部的表情来帮助口腔中小舌头的提起。小舌头在咽的上方,有时我们感冒会发现它软塌下来。我们要有意识提起小舌头,使口腔获得向上发展的空间。解决了舌和小舌头的问题,口腔共鸣比较容易做到做好。
头腔共鸣是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的。有人说我们头上有许多扩音器,我们要打开它,就有了共鸣。这种扩音器就在我们的头腔和两颊,那里有一些空腔,可以作为头声的共鸣箱体。
怎样使自已感受到自己声音音质的微小变化?我这里有小窍门告诉你:一般人,第一次听自己录音时会说,那是我吗?这种怀疑的根本原固是,平时你听自己的声音是通过固体(你身上的骨骼)传播的,而听录音才是通过空气的途径来听你的声音。这才是真正的你的声音,别人一贯听到的你的声音。我们想知道自已声音的细小变化,用听录音的办法最好。有时我们也用"大耳朵"的方法去直接听,那就是对着墙角用双手扩大耳廓面积,靠墙的反射和"大耳朵",使我们听清了自己的音的本色。
头腔共鸣的练习要在高音区,具体说要在D2以上的区域才能很好发出。把脸上帮助发音器官都动员起来,扬眉、瞪眼、耸鼻、毗牙,把发高音的面部器官统统提起来。声音出咽后,把它引向硬颚和鼻咽结合部,使一半的声音从口中放出形成基音,另一半向上从鼻腔出,带动蝶颌窦振动形成共鸣。这种有泛音加强和支持的基音,会使你感到声音突然明亮,这就是我们想往的头腔共鸣。此时你若用手摸鼻眼处会有振动,有时振动在头顶出现,我们人人自备的扩音器终于打开,美妙的头声会使你的歌声更美。
胸腔口腔头腔的共鸣不能在各自的音域里分割使用,我们要把它按一定的比例混和使用。唱低音要开一点头腔,唱高音要留一点胸腔,这种"立体声"才没有过渡的坎,别人听起来也更觉自然统一流畅。当然特殊的唱法如约克调和高腔唱法另当别论,他们人为分割共鸣区,使之具有特殊的效果,为特殊的歌曲服务。这与我以上所说的"立体声"是两码事。
声音的前后位置问题
声音从脸庞的牙关为中心的位置来看,可分为前后两部分。靠前的音响、脆、薄,靠后就稍暗、竖、厚一些,这里说的都是对声音的质的描述,是一种人为的感觉。从唱法来看,民族唱法属靠前的位置的感觉,美声唱法属稍靠后的感觉。一种唱法,一类歌曲也可以用靠前靠后的方法去处理,这种处理应该是整曲统一的,不能有的前有的后。
一般说唱亲切的民族的歌,可以把声音从咽发出后引向硬颚,用较浅的共鸣向前直接放出,这样响、脆、薄的效果就明显。而唱戏剧性的歌剧选段,就要把声音向后引导,沿咽壁直上到小舌头再折向前,使音质有浑厚、结实、通竖的感觉。概括声音的前的位置就是使音前进路线呈抛物线图形,而后的位置是使声音先上后前成直角形路线前进,先折后前的曲折过程可以获得较大空间,赢得更多共鸣。
话筒
在我的练习和演出中,我逐渐认识了话筒的重要。音色的音与质的要求在话筒面前,要求有本质的不同。在一支效果良好,带有调音和混响的麦克面前,你不用像从前那样,用全身的力气唱出一句惊天动地的歌来。以前剧场没有扩音或没有很好的扩音设备,你的音量决定你的掌声。可是现在,你可以用较小巧的力量,让音响师去轻轻一推,你的音色就可以彻底展示魅力。稍厚就成美声,稍脆就成了民族唱法,较个性化就成了通俗,音色全在电器手中变化。这一点,我们要好好向流行歌手学习,要知道,你的音色音量的变化,已随电声设备的变化而变化,你在麦克前的算术级改变,在喇叭前己成几何级的增强。也就是你若加大音量三倍,实际已成九倍也。唱惯音乐厅的"大嗓门"们,对着手中的话筒,要三思啊。学一点以柔克刚之术吧,用一半声音加一半耳朵去听伴奏,努力调动音响师的积极性,比你那过瘾的一吼有效的多。若是比赛,你的第一句音量千万别开足了,要不然音响师给你关小了,你永远唱不响了。我的体会,千万别告诉别人唉。

歌 之 最

最合算的歌
小学时,一次期末音乐考试的唱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参加学校合唱队的活动,我没有学完要考的歌。当我听到老师叫我名字时,心里七上八下的!万般无奈,我只好亮开嗓门先唱会的两句,刚唱到这里,教师说:停!我好高兴,再唱就要露馅了。我探头一看,哇!老师竟给我打了个五分(满分)。到现在,我还闹不明白,是老师有意“包庇”还是时间不够了。 
最灵验的歌 参加学校的合唱队,我们排练最多的歌是《长大要把农民当》歌中唱:我有一个理想,一个美好的理想,等我长大了要把农民当,要把农民当。种出麦子...我们那时顽皮,把词改成:等我张大嘴要吃糯米糖,要吃糯米糖。没想到,改词也改变不了我们的命运,69年我们都一片红,上山下乡去了。 
最实用的歌
下乡劳动时,我们也唱歌,那不是南方的山歌,不是北方的长调,我们唱号子。每年冬天,生产队忙完地了的活,就开始拉土盖房子。那时我们拉的是木轱辘的四轮太平车,之所以叫它太平车是因为它笨重,没有40人拉不动,走不几步,就要香油伺候(往铁轴上抹芝麻油)。40人拉车要有人协调,领唱号子的角色可少不。开始我跟人家唱,到后来,我的嗓门超过大家,我成了领唱:同志们哪!嘿哟!嘿哟!加把劲哪!嘿哟!嘿哟!我唱着编着词,那可要真功夫啊,我想,拉车号子才是“说唱音乐”的鼻祖。听,歌声响处,车轮滚滚,土路上扬起了一片尘土,歌也唱了,工分也到手了。 
最快完成的歌
一天,文化馆来电话约我上部队。说要参加明天的演出。我到了旅部,知道原来的演员病了,要我顶替。歌是一首不错的歌叫《啊,大兵》,唱兵的光荣,兵的艰苦,兵的责任。为完成任务,我马上参加合乐,背歌词,学习军人礼仪。第二天,一个二杠一星的少校军官出现在警备区舞台上,一曲高歌博得掌声。警备区首长在问,这人是谁?我还当过法官,海军。不信?有照片为证。 
最煽情的歌
我们去慰问解放军,那已是小年夜了,我们在雷达连的会议室演出完后,又到海边哨位为两个战士单独演出。我和小姚唱《母子情,两地书》,小姚小我十几岁,在歌里她唱妈妈,我是男高音,这时只能以儿子相对。那天,没有音乐伴奏,没有舞台,只有虫鸣和黑夜。我唱:“妈妈呀妈妈,孩子我想你,莲蓬开花几回回,儿心永在妈心里”。战士哭了,我们也哭了。难忘的小年夜的二重唱。 
最出洋相的歌
第四届卡西欧大奖赛,我被安排在上海电视台新搭的玻璃舞台上。几句高亢的引子后,要唱歌词:水飞千里歌不断,歌声荡漾白云间...但,我不知怎么脑子一片空白,忘词了。我只好向电视台导演做出暂停的手势,全场一片哗然。导演去请示评委,稍候,导演反来安慰我:“别紧张,再录一遍。”于是,我擦擦汗又唱。完了,回到台边看分,只听主持曹可凡对我说:“你看,过关了。” 
最呛人的歌
一次到新港桥闸去慰问演出,舞台就搭在闸上,宏伟的闸桥在灯光下刹是好看。我们又唱保留曲目《挑河泥》。我的领唱刚一开口:一下吃进了几个蚊子。原来,这里的蚊子从来没见过灯光,现在都飞来了。我呛了一下,生吞了蚊子,继续唱。不过,再唱我学乖了,我张大嘴唇,从牙缝里发出声,没有再吃蚊子。 
最危险的歌
南汇有支男声小组唱的队伍,多是中年人,我们的小组唱成了县委许德明书记的拳头产品。有一次,我们演出回来,一路上歌兴未了,在车里又高歌起来。我在面包车尾,那里好拉琴,大家唱着唱着。突然,开车的小顾扭过身来,放下方向盘给我们打起拍子...哇!车子在宽敞的马路上疾驶,司机当指挥,我们是一群玩命的歌手。 
最自由的歌
90年冬,我们在南汇电视台赶录春节晚会。已是凌晨2点,外面下着小雪,我的歌录完了,又给周国辉老师做伴奏。大家都累了,半合着眼奏着。周老师录了一遍又一遍,结尾高音老唱不好。最后一遍,我突然发现,好象唱多了。一回录相,果然唱成四段。我们都笑了,唱的糊涂,奏的也糊涂。只好重来。录完。天亮了。 
最捣糨糊的歌 
95年,市教师艺术团在上音录教师节节目。其中《同一首歌》由一位领导同志担任。他老录不好,怎么办?这里录音以分钟计算钱呢!无奈,我在棚外唱,领导在里面跟耳机里的唱,就这样,我们完成了任务。录音棚就是魔术棚。 
最难为情的歌
前年,社区活动汇演时,调我和曹燕珍老师的《敖包相会》,在舞台上,曹老师的表演特别到位,她的手势和眼神把我逼到了舞台角落,我窘的满脸飞红。还好,唱了几十年的歌词没有忘。歌是成功的,我却觉得很难为情。 
最特殊的歌
(为自己唱) 02年冬,是我第50个生日。怎样过这个人生旅途上有意义日子,我自己给定了个框框:要新颖,有创意,不入俗套。先前,我婉言谢绝了同学的宴请,这些插兄插弟们南一个北一个的,记念下乡日可以,为我个人实在不好。家里呢?说出来的无奈,妻离了,儿晚归。听说他24点会带蛋糕回来。不等了,我要为自己庆贺去。 我乘上明珠线,来到虹口体育场,可能是因为申博的缘故,体育场周围成了欢乐的舞台。有三个乐队在奏对台戏,呼应着公园了的阵阵歌声,这时的情景,应了一句老话:歌如潮,人如海。我来到正中的那个乐队,问怎么唱?回答也干脆,排队。一会儿,前面的女歌手下来,我马上上前。乐队共四人,一鼓一琴,还有吉他和萨克,全然是舞厅的架势。我说:C调的《说句心里话》,乐手们马上奏出和谐的前奏。我唱:“说句心里话,我想有家...”台下的人静了,大家在听。“来来,话虽这样说,来来来,有国才有家....”人群从四周聚过来。当我唱出结尾高音:“谁来保---卫---家----”时,大家热烈地拍起手来,“好,在来一个。”这时我说话了:“各位朋友,我来自闵行,到这里唱歌是为了祝贺自己的五十生日,谢谢大家,请随我的歌声起舞。”我又唱了《草原之夜》,《红星照我去战斗》,台上乐队奏的买力,我唱的起劲,台下许多人成对起舞,一圈的人在打着拍子,那种呼应的效果是在电视台永远达不到的。 我的歌唱完了,我走到一边,人围了上来,有几张名片递过来,我以歌会友,又找到不少知音。有人拉我到公园里去唱,我悻然从命...下午,唱的筋疲力尽的我乘车回家。我感到很愉快,很满。我第一次为自己而歌。天命年的我,以后该干些什么呢?我想起了那些拉着画到处跑的“巡回展派”艺术家。我不是什么家,我要回到歌潮人海中去...

学 乐 乐

[儿时的憧憬]
从小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在短短的的时间里,老师除了教唱歌的方法,老叫我们抄枯躁无味的乐理讲义。进入中学第二年就到了所谓的“文革时期”。大家自由自在地出入管乐队学校,大多时间很逍遥。我家住在一条充满钢琴声的弄堂里,这里除了几憧居民楼外,大多是高干和资本家的私宅。文革中不上学了,空闲时间多,有条件的人家把弹钢琴作为打发时间的一种方法。再说学好乐器当时有可能以一技之长留在上海,考入专业团体。当他们在那里数小时不断的弹“翻身的日子”时,没有想到我这边,心里痒得受不了。妈妈有个熟人是老师,我就吵着要去学音乐。一天我和妈妈拿着礼物到老师家。老师有两个特长,一是唱歌,二是拉小提琴。我想学小提琴,可是妈妈不同意,让我先学唱歌。后来才知道,这主要是买把琴要三十元钱,那是一月的工资啊。无奈,我回家练唱歌。同时,自己化五毛钱,买了一支笛子,也算学了一门乐器。那时,384弄里六、七架钢琴声中夹有不协调的竹笛声,那就是我在自学乐器。学会乐器,是我童年诸多梦想之一。 
[师范学琴]
五年的下乡务农,我没有机会碰乐器。不多的记忆就是在拉风箱声中的吼歌。七三年,我上师范了,有机会接触乐器了,很高兴。那时候学校学习的乐器是脚踏风琴,很吃力也很不好听的那种老式琴。(现在被归入古董)。我争取当上班级琴管,这样,我可以有机会“贪污”别人不要的琴点。不久,邝老师把我调进音乐班学习,这是由于我在学校大合唱中特亮嗓音的原故。邝老师说:你以后就专练音乐,我看你干这一行最合适,她又说给你半年时间学好琴。以后初中部音乐教师就是你了。(那时师范有附中,我也知道,不会用琴教课,再好的嗓子也承受不了。)就这样,除了学风琴外,我又拥有了一人享用的四十八贝司手风琴。6个月里,一双被锄头磨满茧子已不自如的手开始每天六小时的乐海长征。别人在玩乐,我在苦练。别人在学马列,我在课桌下放上琴键纸样练指法。手背被手风琴带磨破了,后来又结了疤,留下了永久的痕迹。暑假,我竟把手风琴打入行李,背回上海练习。终于,我能让心爱的琴唱歌了。半年后,我接过邝老师的课,当临时教师。记得有一次,我为了赶时髦,到电影院看两遍《向阳院的故事》,在电影余光下把《小松树》的词谱记了下来。第二天,音乐课上,新的电影流行歌曲“绝版”经我的手抄到黑板上,学生在我的手风琴声中整齐歌唱,当时我是多么得意啊。 
[盲弹]
当了中学音乐教师,我又回到了没有电的农村。当时的名词叫“社来社去”。每天晚上无电的日子是不好过的。妻占有了那盏有玻璃罩的煤油灯,我只有享受黑暗。不过在唱过<桃花盛开的地方>哄孩子睡了后,我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 农村中学竟有一架旧钢琴,那是省师范下迁留在这里的。我把它修了修每天叮咚地弹起来。在黑暗中我专心体验莫扎持弹琴的绝窍,想象着面前的钢琴上铺着白色的绸缎。愿乐声透过黑暗在天空飞翔。飞向遥远的故乡。“盲弹”现在想想也十分浪漫。不过我不是在欧洲的宫廷里,我在只有星光的僻壤。那时,除了弄那架破钢琴外,我也拉手风琴和小提琴,当然那也却是盲弹瞎拉而已。那个时期的盲弹为我现在的边弹边唱和即兴伴奏打好了基础。 
[触电伤及皮毛]
八十年代后,电声音乐随通俗音乐进入我的周围。我也不由自主地“触电”(学电声乐器)。到太和城,县工会买了电子琴和电吉它。这些新玩意就都放在我的家里。电子琴加上音响,那可渭声势浩大。到南汇,进修校建电声乐队,我是当然的主力。后来我还担任了县艺术团乐队队长。在这股大潮中,我努力学习了架子鼓、双排电子琴、电倍司和萨克管的演奏。这几年,我正在进修电脑作曲和电脑合成音乐的课程,力图在前卫潮流中站住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只触电了,但仅伤及皮毛,学得不深。以后有了设备再加油吧。 
[苦练]
到上诲,当老师最大心事就是要文凭,钢琴考试是必修课。怎么才能过关呢?想了想,谁叫我们该读书时在下乡呢。现在只有拿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来,苦练吧。八八年暑假,我们座定上师大琴房,一天十小时练习大学钢琴课程,苦战三十天,一举拿下了学分。三十几度的伏天,我们坐在闷热的小琴房内练琴。没有电扇(更不可能有空调),只有一大瓶水相伴,考试结束时,我的大腿与板凳亲热过度,长满痱子。很疼!我老教育学生,艺术就是与众不同,人人都会的就不叫艺术,我在考钢琴时,深深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我和大家一样,会有学习的惰性。但不怕晒网,只怕卖船。学习乐器要持之以恒,突击和“慢”学相结合,兴趣和提高相统一,就一定会学出成绩。 
[管乐排排学]
我到了上虹中学开始接触管乐。发现以前高不可攀的管乐,其实有它特殊的学习规律,只要掌握就不难学。初到校,我到文化站借了一黄鱼车乐器有长号、萨克、民乐、鼓等。我就又动员校方买了小号、长笛。开始组建小乐队。别看就几架电子琴,几件管乐,一套鼓加贝司,也可以使学生业余生活热闹起来。前年,学校一下添了全套管乐,有大号、中音号、圆号、黑管等,我这下有事干了。每天学乐不止,在学习中我发现了学习管乐的规律,也就是可以把它归类叫排排学。 比如说学习吹号吧,大号、次中音号、小号、短号都是一类的,甚至它们的调也都是降B 的。我就从大的吹起,一点点收口风,由放松吹到绷紧吹。你不用怕大号个头吓人,其实它最好吹,只要把它抱好了,你的嘴稍一用力,它就响了,不过,吹它还是大个男生好些。有了大号经验,吹响中音号也就容易了。可是,小号是最难对付的。我学小号很长时间没有吹响,后来才知道,是我唇厚牙不齐造成的。为此,我用了不少时间“消化”小号。要嘴上有功夫,还得天天练习基本功。圆号不难吹,它的特点是柔和,基本调是 F调的,指法与大中小号相同。长号用拉管来调节音高,要用耳朵和手拉准把位调音配合。知道了这些规律,你吹响它就可以容易多。当然,我的自学的程度是指基本掌握管乐的初级学习,不能混同正规考级的专业学习。 再看木管乐。在木管中,我认为最容易学的也就是长笛了,它是竹笛的兄弟。它的基本调是 C调。我用竹笛方法吹D 调正好。加上小指的练习。你就能吹出音阶了。黑管和萨克一样是用单簧来发声的,前者降B 调,后者降E 调。(低音萨克与黑管同调低八度),这二种乐器多由一个老师来教,可见只是大同小异。我吹萨克时间最长,可以临时翻几种调吹。大管和双簧管我现在手头没有,以后再学。有了大大小小的这些管乐,再加上打击乐器,就组建成了一定规模的管乐队。我学会了乐器教学生。渐渐学校的乐队初具规模。你听,乐队在我的指挥下,早上吹起《国歌》,出操吹起《羊毛剪子咔嚓嚓》。晚上吹起《友谊地久天长》。乐声阵阵,多带劲啊。(当然,教乐器还有音乐学院的学生帮助)。我们到区、市比赛都载誉而归。 年前,我开公开课<乐海漫游>,抖胆在课上用所有现成的管乐器联奏了一段曲子,让学生亲自感受管乐的音色。为了这一课,我不知花费了多少业余时间,我可以无愧地说:想教好音乐的就先学好乐器吧。练习的过程告诉我们:学乐乐,乐无穷。学到老,学不尽。 
[电视琴、开会操]
许多人都会说,学乐器我也想学啊,但我挤不出时间。我告诉你我的秘密。我无烟酒麻舞的嗜好,也不会下棋、打牌。但看业余时间看电视不能少,那里有科技、有时事、有姐妹艺术供我们借鉴。我在电视机前一般都“一心两用”,不是拉二胡就是吹黑管,有时还在沙发前放有电子琴练。外人听声以为我家来了不少人。在学校,我对待会山会海的办法就是作“小动作”做在腿上弹琴的手指操,13243542(简谱)的左右手不停地弹,即可闻领导的‘老三篇’而心不噪,又省了找琴才能练指的麻烦。现在我的“多动症”感染了不少同龄人,他们说,这种动手操,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哇塞!我的“小动作”还有这功效,真没有想到。

歌 路 (初稿)一个音乐教师和30年流行歌曲

我是一个33教龄的音乐教师,改革开放的30年来我在课堂上教的和涉及的流行歌曲不不少少,回忆起来就是就像一部中国流行歌曲发展史。小小的教室是大千社会的反映,何况我是个喜欢赶时髦的唱流行曲的教师呢。
(一)从30年30首流行金曲总榜公布谈起
从1978年到2008年,改革开放以来30首金曲公布了。我这里摘录分专家版和网络版。前不久,看到网上有关改革开放“30年30首流行金曲”评选活动,于08年10月24日在深圳揭晓,我写博客文章来凑热闹。数一数专家版的金曲会唱的还不少。先把歌名列出(我唱的歌有蓝色链接,点击就可听歌,以下全文相同)。
专家版入选“流行金曲”的30首歌曲是:《吉祥三宝》、《让世界充满爱》、《同桌的你》、《乡恋》、《一无所有》、《青藏高原》、《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爱的奉献》、《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信天游》、《你是这样的人》、《前门情思大碗茶》、《少年壮志不言愁》、《祝你平安》、《天堂》、《绿叶对根的情意》、《雾里看花》、《常回家看看》、《红旗飘飘》、《黄土高坡》、《同一首歌》、《我热恋的故乡》、《小草》、《懂你》、《小芳》、《中华民谣》、《小螺号》、《远情》、《超越梦想》。
荣获特别贡献勋章的6首歌曲是:《大海啊故乡》、《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难忘今宵》、《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
细看这一版的歌最后的两首我不熟悉,可能是专家们为评选而加进的歌,据说要平衡作曲和歌手,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洒胡椒面”每人有份,每人最多一曲。
网络版—此版把港台歌曲也算进去,在各论坛流传甚广。
1979年《甜蜜蜜》1980年《光阴的故事》1981年《在希望的田野上》1982年《我的中国心》1983年《血染的风采》1984年《酒干倘卖无》1985年《万里长城永不倒》1986年《一无所有》1987年《冬天里的一把火》1988年《大约在冬季》1989年《爱的奉献》1990年《亚洲雄风》1991年《好人一生平安》1992年《我不想说》1993年《涛声依旧》 1994年《纤夫的爱》 1995年《弯弯的月亮》1996年《青藏高原》1997年《心太软》1998年《好汉歌》1999年《常回家看看》2000年《至少还有你》 2001年《东北人都是活雷锋》2002年《Ibelieve》 2003年《东风破》2004年《2002年的第一场雪》2005年《老鼠爱大米》2006年《千里之外》2007年《不怕不怕》2008年《北京欢迎你》
(二)我在75年分配的农村中学教音乐。我接触最多的也是我周围“流行歌曲”。我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流行歌曲不单指通俗歌曲,也包括主旋律歌曲,部队歌曲,优秀传统歌曲。我认为歌曲既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课堂校园歌曲就应该紧随时代的脚步,我们音乐教师自然就应该首当其冲,在歌路中先行,在歌潮里引路。30年来,改革开放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流行歌曲也几经改朝换代。我教过的歌和活动中接触的歌无数,我的回忆应该能如实反映的这个过程。
75年-78年间,虽然《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歌不经常唱了,但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成了课堂的主打歌。我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到电影院记谱写下《小松树》回来“现卖”。这种形式可以速推新歌,我的赶时髦成了“绝招”,不过看电影记谱,可不是容易的活,不信你试试。
78年的农村的流行歌曲相对滞后。广播里传来的《祝酒歌》,给我们带来了振奋。我的音乐室来了小学的两位音乐同行,大家反复地练唱此曲,和全国人民一起体验打倒四人帮后喜悦心情,歌好词好心情好。中国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记得《祝酒歌》还有个版本,是朝鲜曲调的。
课堂教学的进行曲时代结束了,抒情歌曲像春天的山花开满校园。《洪湖水浪打浪》是唱得最多的,《我的祖国》,《谁不说俺家乡好》,《南泥湾》等一些老歌在传唱,我的教材精彩多彩。那时有一则教歌的笑话:某幼儿园老师唱:郎啊,咱们俩是一条心(周璇唱的《天涯歌女》)。小孩问:大灰狼不吃人?笑话即反映了人们对爱情歌曲的渴望,又提出爱情歌曲如何进校园的严峻话题。
农村学校的音乐课堂设在旧会议室里,隔壁是我的寝室和厨房。两扇大门挂满歌片,一架旧风琴边堆着蜂窝煤和下蛋鸡的窝。我就着唧唧呀呀的琴声教唱,学生坐在大连椅看门上的歌词。门外是放羊的人和高中的学生,里外一起唱,好不热闹。晚上,我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哄孩子睡觉。窗外纺织娘和青蛙在和拍~~~。
那时我请人从南方买一个小盒式录音机,里面的歌曲吓了我一跳,什么《甜蜜蜜》,那是靡靡之音,是禁歌,当时我不能接受。那一首《采槟榔》节奏不错,可以帮我擀面条时提精神。我的课堂上教《渔家姑娘在海边》《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李谷一的名字出现在黑板上。
83年我调到县师范工作。港台歌曲开禁了,到处是四喇叭和迪斯科声音,比乡下开放多了。台湾校园歌曲不错,学生愿唱,我们愿教。《外婆的澎湖湾》《蜗牛和黄鹂鸟》《童年》《乡间小路》《酒干倘卖无 》,我慢慢接受外来的流行歌曲,它们的特点是伴奏新颖,丰富多彩,个性鲜明,贴近生活。此类歌曲还没有爱情内容,无商品化痕迹,我全盘接受。那时,师范的音乐教材我选《小白杨》,可是阎维文真正红起来,那是十几年后的后话了。
一天我和几名教师在排练《小秘密》,刚练几遍,隔壁的语文刘老师大吼道:你们别弄了!为什么?不是你们唱不好奏不好,是歌的调不好,我受不了。咳!
县里的三个男高音,比着唱《卖汤圆》《我们的明天比蜜甜》什么的。县工会把乐队办到我的学校,电子琴,电吉他就放在我的家。县城的剧场经常来歌舞团演出,万山红来了,她唱《小城故事》。
学校开晚会,古板的王校长不知道怎么也来了,同学们又唱又跳,校长在拍手,最后的节目是《又见炊烟》,当一时髦女生那个手一伸,“我心里只有你”,王校长听不下去,要退席,但是周围已经包的里三层外三层,看退路无门,校长就地痛苦地手抱头,指塞耳,做“鸵鸟”状···哈哈,难为他了。
《北国之春》你唤起了我的思乡情,《那就是我》唱响归家的序曲,《故乡的云》啊《故乡情》,大海的儿子今天要东行。

(三)86年,我回到故乡,在郊区的师范任教。港台歌曲唱过,自创通俗歌曲登台。苏小明的《军港之夜》红过,国产摇滚登场。《一无所有》我喜欢,因为在这里,我没有房,没有知音,没有我的歌圈。一次区艺术节,我自拉自唱的《要问我们想什么》打开局面,我跻身歌友会的上层。少年宫的比赛,我的学生唱《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好家伙7分钟,得了第一。半年后,我和我的学生得了不少区第一,文化馆的头说了,你别唱了,来当评委吧。哈哈,我升级看别人唱。西北风来了《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心中的太阳》《少年壮志不言愁》,刘欢出现。那时的流行歌曲还是非常民族化。
在东方电影院,影视歌曲比赛开始,我坐在第一排,残酷地打锣,那时参加唱歌的人太多,评委听不过来,想出的招数。一般听歌听一段,张口知道是什么水准,就打锣提示歌手结束。对唱歌的人来说,没有唱完一个完整的歌是很不痛快的事。台上人来人往,台下锣声不断,我突然发现台口的选手,没有裤腿不抖的,本来唱歌要出颤音,现在看我打锣要下手,那马上筛糠一般。其实,那抖就是一种享受,就像现在的蹦极效果一样。我的朋友在唱歌时把话筒抖掉了,那是极端的例子,我想我以后独唱,腿要裹暖些,可能抖的好些。
在课堂上,程琳的《小螺号》朱晓琳的《妈妈的吻》和《采蘑菇的小姑娘》很受欢迎。外国歌曲《尼罗河畔的歌声》《幸福拍手歌》《拉网小调》《小小少年》也不错。
电视台来要节目,我唱了《刮春风》学生唱了《是你给我爱》。有段时间老歌新唱《太阳最红》也很受人欢迎。电子技术在发展歌曲伴奏慢慢地有了从磁带-碟片-曲库-卡拉ok,流行歌曲多如牛毛,歌星们走马灯似的来回换,我快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了。《爱的奉献》《思念》让我们知道了韦唯和毛阿敏。在卡西欧比赛中我认识了周冰倩,她唱《篱笆墙的影子》,我唱《船工号子》。很多年后周的《真的好想你》出名了。1988年《大约在冬季》1990年《亚洲雄风》1991年《好人一生平安》都是风靡一时的作品。我们集体的土特产就是《挑河泥》-沪语版。

(四)93年,我调市区中学,94年唱《说句心里话》后,好运连连,房子职称,入市教师艺术团。担任平安合唱团领唱,进大剧院。当然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每天上好我的几节音乐课。来这里给中学生打交道的事,决定我要多研究他们的爱好。虽然有个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学校培养出歌星,就表明教学失败。其实我们都明白,学校音乐没有门派之分,学校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也就是现在的话,与时俱进。好的教材歌曲我们要唱,好的流行歌曲我们也要学。我最奇怪的是用的10年度老教材上《小白杨》歌谱3错成2,从来没有人管,后来出了电子教学板,放出来歌还是错。嗨,这样的教材误人子弟啊。
经过讨论,流行歌曲进课堂,大家已经达成共识,但怎样唱,唱什么,每人有自己的做法。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总不会一股脑儿地把流行歌曲都搬进课堂吧。大家都明白,流行歌曲中的大部分是歌唱爱情的,我们决不会拉着少年儿童去犯忌。如果那样,学生家长要找我们,校长要找我们,学生中要出了递小纸条的事或干脆“今晚不回家”,那我们跳进黄浦也说不清了。
流行的公益歌曲,我们都能唱。《祝你平安》,《爱的奉献》,《红旗飘飘》,《明天会更好》,《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这些歌唱出了我们的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这些歌已经走进了我们的主题班会,我们的艺术节。这些歌我们要大唱特唱。理直气壮地唱。
我的课堂上还选了些生活题材的歌:《冰糖葫芦》,《弯弯的月亮》,《听过你的歌》,《涛声依旧》,《青藏高原》这些歌,学生的反映也不错,不过有些歌的音域太宽,我把高音作了调整,《青藏高原》的结尾的5我改成3,好唱多了。
新教材上的《常回家看看》《中国娃》《唱脸谱》学生唱得新鲜,《美丽的哈拉玛》《水手》舞蹈性强。
我的竖笛课上视唱课上,《真得好想你》,《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同桌的你》,《纤夫的爱》,《两只蝴蝶》效果很好,同理,这些歌唱视唱也很好,音乐是好的,词不合适就用“偷梁换柱”法处理。这样可以放心面对校长、家长、良心,真正做到三不误了。
记得98年的“十四岁生日”晚会上,我的学生自组乐队,用吉他、鼓、电子琴和萨克奏响了3565/6-3-/2-35/5---,小歌手和台下小观众手舞足蹈,共唱一曲《轻轻地告诉你》,那欢乐的情景使我们老师、家长久久不能平静。今天我们一起唱《我和你》,来庆祝中国和世界的体育盛会奥运,效果非常好。
我在参加社会活动中唱过许多优秀歌曲99年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获市二等奖,唱《巨龙昂首》获市阳光大地赛三等奖,唱《母亲》获市老年歌手赛冠军,辅导《东西南北兵》获区一等奖,辅导《爱我中华》获区二等奖。《走进新时代》在群众歌咏时很受欢迎。《跟你走》《我像雪花天上来》是两首优秀男声独唱歌曲。在多次的知青大型文艺活动中我声情并茂地演出了《再见了,大别山》。
(五)2008年是我国奥运盛会期间,我突然发现了一种新的唱歌方法。它,可以不出家门,传遍天下,它可以无限量的制作上传,它就是网络歌唱。具体的操作要一定电脑基础和设备支持。我是这样录音的。到99音乐网下载伴奏音乐,用cool软件录制自己的歌唱,再经过,去噪-激励-混响-合并成wma文件,上传到《鸿波》。就这样,半年来,我用极大的热情,以几十年来熟悉歌曲优势,以美声民族通俗的三种演唱方式,尽情尽兴地歌唱,目前完成的歌曲总数已达600多首,如果你感兴趣,请点击www.6354.1a.cn。在那里,你可以听见我和其他网络女歌手的合作如敖包相会,有我一人唱的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河泥-新,有时我用降半音的技术唱男中音我为祖国献石油。在电脑上唱歌又是一番风趣。
网上练歌 这是一篇写学习电脑后,在网络上唱歌录歌教歌经历的短文,我在这里不再展开。

总结30年来唱歌的过程,就像不断努力的登山者,时代在改变,技术在进步,音乐流行的种类流派在更替,歌曲明星层出不穷,但是,我,继续用我的方式唱自己的歌,走自己的路,这条路,我管她叫歌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4-29 06:21 , Processed in 0.02094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