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老辰光网 返回首页

caiyh的个人空间 http://home.myoldtime.com/?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国科协: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折射出什么?

已有 73 次阅读2024-5-9 07:06 |系统分类:时政


中国科协: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折射出什么?

近日,国内多家学术机构和媒体频发“喜讯”,祝贺某某某“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成为世界唯一一位90后院士”,“跻身世界一流学术行列”。一些地方政府、官方机构也不乏为其站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于此类荣誉、称号、头衔的期待、追捧和尊崇。

媒体报道,所谓“国际权威”的“欧洲自然科学院”不过是注册于德国的一家普通民办机构。报道显示,至今已有30多位国内人士,戴上该机构颁发的“洋院士”头衔,其中不乏高校教授和科技公司创始人。是非泛起,舆论莫衷一是,有人质疑“洋院士”的含金量,有人质疑其遴选方式存在弊端,有人提出翻版“克莱登大学”文凭,更有媒体措辞犀利地指出,国内院士评不上,搞个真假莫辨的“洋院士”的头衔,对其“学术地位”也有一定的加分作用,申请项目也会顺利不少。那么,是非背后,“洋院士”折射出哪些真问题?

科技,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承载着社会公众的殷切期望。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着时代的潮流,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公众眼中,科技界应是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圣地。然而,现实中科技工作者群体也面临着诸多需要改变的问题。比如科研竞争激烈,导致科学家过度关注外在指标,忽视科研初心;机构资源分配不均,可能使科学家无法专注于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评价体系过分强调论文数量与影响力,忽视质量与创新等等。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我们需要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距离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科技界任重道远,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必须坚守初心,淡泊名利,专注于研究,并以实际成果回应社会的期待。

科技工作者要有定力、耐力和毅力。要以严谨的态度、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不懈的努力,投身于科研工作中,追求真理,探索未知。在这一过程中,淡泊名利尤为关键。科技工作者应警惕被名利所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确保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始终服务于社会进步。正所谓“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要坚韧不屈的生长,在艰难环境中坚守初心、恪守持之以恒的精神;要保持对科研的热爱和好奇心,恪守学术诚信,关注实际应用,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合作,并勇于面对失败和挑战;要保持淡泊名利的心态、潜心研究的精神,坚守科研的初心和使命,以推动科技进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为己任。

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有关部门和机构要注重激浊扬清,着力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公平的创新环境。一方面,着力清理各类“野鸡大学”“山寨头衔”“违规评比”“收费表彰”,避免给任何取巧、钻营的投机者站台,更不可向其倾斜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并合理评价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确保其能够获得稳定支持,开展良性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科技工作者才能在科研赛场上肆意驰骋,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科技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

学术共同体要展现自律、自净的勇气和决心。应积极倡导学术诚信和科研道德,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整个科技界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同时,学术共同体还应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的纯洁性和公正性。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整个科技界将能够形成健康的发展态势,不断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中国科协之声


陷入“40万买院士”争议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今年都颁给了谁?

到底是学术荣誉还是商业交易?连日来,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含金量引发舆论质疑。有媒体调查后指出,这个“欧洲自然科学院”,虽然号称由欧洲多国科学家组织成立,但国内有多位教授都被披露曾收到有关参选该院院士的邀请函,声称付40-100万元服务费,就能增选成功,有的则表示“18万包过”。

5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协之声”发布署名为“钟科平”的评论文章《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折射出什么?》指出,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

中国科协在文章中指出,有关部门和机构要注重激浊扬清,着力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公平的创新环境。一方面,着力清理各类“野鸡大学”“山寨头衔”“违规评比”“收费表彰”,避免给任何取巧、钻营的投机者站台,更不可向其倾斜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并合理评价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确保其能够获得稳定支持,开展良性竞争。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国内多家学术机构和媒体频发“喜讯”,祝贺某某“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那么这些“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都是谁呢?

有网友在网上搜索出数十位近年来宣称“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各界人士,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4个月就有两位数以上国内各界人士宣称获得了这一“院士”头衔。

例如,今年1月3日,江西农业大学官网发布消息《我校副校长贺浩华当选2023年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近日,欧洲自然科学院院长V.Tyminskiy院士发来贺信,我校副校长贺浩华教授当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Europaische Akademi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院士,以肯定其在水稻育种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创造性成就。

今年1月5日,“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ESCO”微信公众号刊文《祝贺宋启斌理事长当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2023年12月底,欧洲自然科学院正式公布2023年度新增院士名单,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干事长、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宋启斌教授当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院长、主席团主席V.Tyminskiy院士向宋启斌教授颁发了证书,并代表欧洲自然科学院发来贺信,对宋启斌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表示祝贺。

今年1月17日,“河南高教”微信公众号刊文《院士+1!郑州大学邵国胜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介绍:近日,经过多轮严格的学术评审与遴选程序,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邵国胜教授当选为2023年欧洲自然科学院(Europaische Akademi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主席Vladimir Tyminskiy教授向邵国胜教授发来贺信,祝贺他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并充分肯定其在以“裁剪材料(designer materials)”为代表的系统学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今年1月22日,日照广播电视台“直播日照”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日照的他,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近日,欧洲自然科学院(Europasche Akademieder Naturwissenschaften)公布2023年当选院士最新名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院长席家宁当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今年2月19日,“电气工程学报”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日前,从欧洲自然科学院传来好消息,在正式公布2024年度新增院士名单中,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何怡刚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今年2月23日,“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微信公众号刊文《这位毕业于二中的科学家,增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周凯,马鞍山市第二中学1987届校友,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江苏省对外科学技术促进会理事、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新兴产业与金融科技中心主任。2023年12月底,欧洲自然科学院正式公布2023年度新增院士名单,周凯教授增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院长、主席团主席V. Tyminskiy院士向周凯教授颁发了证书,并代表欧洲自然科学院发来贺信,对周凯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表示祝贺。

今年3月16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刊文《祝贺!我校邓三鹏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近日,欧洲自然科学院正式公布了新增院士名单,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邓三鹏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院长弗拉基米尔·蒂明斯基(Vladimir Tyminskiy)院士向邓三鹏发来贺信,祝贺他当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以表彰其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创造性成就,并希望邓三鹏能够以此为契机,为中国和欧洲国家在建立科学联系、促进人民友谊等方面贡献力量。

今年3月20日,“奉化科协”微信公众号发文《束学道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宁波市科协主管学会宁波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宁波大学束学道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2024年2月,欧洲自然科学院(Europaische Akademi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EANW)主席团主席弗拉基米尔·蒂明斯基(Vladimir Tyminskiy)教授向宁波大学束学道教授发来贺信和院士证书,祝贺其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以肯定其在机械工程领域的突出贡献,并为其颁发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冯·洪堡勋章,以表彰其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等领域的杰出贡献。

今年3月28日, 暨南大学药学院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喜讯!药学院于荣敏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近日,于荣敏教授收到了欧洲自然科学院院长弗拉基米尔·蒂明斯基(Vladimir Tyminskiy)的贺信,祝贺于荣敏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今年4月16日,“济南国际人才创新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山东黄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洪正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近日,济南国际人才创新中心入驻企业——山东黄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洪正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刘洪正,1963年5月生,在能源电力行业躬耕四十余年,在特高压电网、带电作业及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曾荣获济南市青年技术能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是全国电力行业领域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

澎湃新闻


40万元就能买院士?有“90后”当选,科协发声

到底是学术荣誉还是商业交易?连日来,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含金量引发舆论质疑。

5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协之声”发布署名为“钟科平”的评论文章《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折射出什么?》指出,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

文章指出,有关部门和机构要注重激浊扬清,着力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公平的创新环境。一方面,着力清理各类“野鸡大学”“山寨头衔”“违规评比”“收费表彰”,避免给任何取巧、钻营的投机者站台,更不可向其倾斜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并合理评价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确保其能够获得稳定支持,开展良性竞争。

网友评论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年来,国内多家学术机构和媒体频发“喜讯”,祝贺某某“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号称有着“严格评审程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这两年院士队伍迅速壮大。据估算,2022年5月到2024年4月间,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数量足足增长了300%。

而在网上搜索可以发现,2023年当选该院外籍院士的中国人竟有二十多人,其中有高校教授,也有公司创始人。

随着媒体调查跟进,又发现这个“欧洲自然科学院”,虽然号称由欧洲多国科学家组织成立,但国内有多位教授都被披露曾收到有关参选该院院士的邀请函,声称付40-100万元服务费,就能增选成功,有的则表示“18万包过”。

在近些年,部分高校和企业公布的院士证书及贺信上,都能见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长蒂明斯基手写的签名。他还在今年4月通过视频向国内一场非官方的药食同源产业科技大会发来祝贺。

这些新晋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中,还出现了一名90后。今年4月23日,陕西一家媒体刊发报道称,4月19日,一场交流大会上,欧洲自然科学院举行新晋院士授勋仪式,其中有一位来自西安的90后小伙田某,作为唯一一位90后院士,也是唯一一位35岁以下的院士接受了正式授牌。

该报宣称,在这位田博士的努力下,将传统中医推向了有数字和算法的新高度,他将“知热感度测定法真正变成了世界公认的第五种中医诊断方法”,同时创立了某中医民族品牌。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陈垠杉)综合:澎湃新闻(杨喆、钟煜豪)、红星新闻、中国科协之声

中国青年报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井喷背后,“外国院士”为何有市场?

这几天,有关“花40万可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某某成为世界唯一一位90后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成员名录超三分之一疑似中国人”的信息在网上传播,引发了舆论对欧洲自然科学院相关话题的关注。

澎湃新闻查询发现,“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上此前被指“超三分之一疑似中国人”的“院士电子百科全书”页面,5月7-8日一度消失不见;5月9日该页面再度出现,但少了一些人的名字

5月8日,针对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现象,中国科协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声: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有关部门和机构要注重激浊扬清,着力清理各类“野鸡大学”“山寨头衔”“违规评比”“收费表彰”,避免给任何取巧、钻营的投机者站台,更不可向其倾斜资源,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公平的创新环境。

在“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井喷背后,“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等国外院士头衔也再次引发关注。大众不禁要问:被质疑花钱可买的国外“水院士”为何有市场?“水院士”的头衔到底有何用?

“欧洲自然科学院”是不是“山寨机构”?

公开信息显示,4月21日,欧洲自然科学院新晋院士颁证授勋仪式在北京举行,此后国内多家学术机构、权威媒体相继发布了“某某某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消息。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舆论对“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含金量的质疑,更有人指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花40万元可买”。

多名高校青年学者告诉澎湃新闻,此前曾收到推荐申报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邮件,而邮件中还提到,“费用方面可在收到院士证书、主席贺信、官网公示后付款”。

其中有学者表示,由于觉得这种“院士”含金量不高,且还要收费,所以其本人并没有理会这封邮件,也没有询问具体收费,“据也收到邮件的同行说,要40万,也有人说是35万”。

据红星新闻报道,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回应表示,欧洲自然科学院的院士资格是不会进行售卖的,也从来没有收过申请者的费用。“若出于申请者自身原因,需要他人帮助(如翻译或者整理申请材料等)而产生的费用,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对一些机构所说的“即使没有博士学历也没有任何专利,也可以等待几个月就以18万的价格‘包过’”,吴继华表示“这些是虚假承诺”。

上述报道中,吴继华还表示,“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他有5篇以上的专著,或者3个以上的国家级专利,有省级的科学进步奖,取得了博士学位证书,有中国教育部批准的高等院校毕业证书,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且无犯罪记录,只需要找到翻译公证处将这些材料进行翻译公证,就可以完全免费获得我们科学院的院士资格证书,为什么还要花40万呢?”

对“为何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上‘院士电子百科全书’页面当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成员疑似为中国人”,吴继华表示,这个名录并非科学院的院士名录,而是该科学院管理和经济部的会员名单。

5月6日澎湃新闻查询该“百科全书”页面时发现,其中确有很多名字疑似中国人。记者随机点击人名进去,都有照片和文字介绍,其中不少正是国内机构、媒体等宣传过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5月7日、8日,澎湃新闻连续多次查询“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发现,有关“院士电子百科全书”的链接和页面消失不见了。5月9日,“院士电子百科全书”再次出现在欧洲自然科学院的官网上,但记者对比发现,名单中有部分疑似中国人的人名不见了。

5月7日,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首页无“院士电子百科全书”相关信息及链接(图中中文系网页翻译后呈现)。

5月7日,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首页无“院士电子百科全书”相关信息及链接(图中中文系网页翻译后呈现)。

5月9日,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首页恢复了“院士电子百科全书”相关信息及链接(图中中文系网页翻译后呈现)。

5月9日,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首页恢复了“院士电子百科全书”相关信息及链接(图中中文系网页翻译后呈现)。

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院士电子百科全书”中,5月9日(左)与5月6日(右)人员名单对比显示,少了一些人的名字。

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院士电子百科全书”中,5月9日(左)与5月6日(右)人员名单对比显示,少了一些人的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提到“欧洲自然科学院”,不少人误以为它是“欧洲科学院”。

事实上,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全称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成立于1988年,是欧盟的“国家科学院”和法定科学顾问,由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典等多个代表欧洲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国家科学院共同发起成立,总部位于英国伦敦。

在学界看来,欧洲科学院院士的含金量类似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而据公开宣传报道,“欧洲自然科学院”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由多国科学院院士及知名学术团体创建,覆盖了德国、俄罗斯等33个国家的国际科学组织,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欧洲自然科学院现有1700多名院士,其中多名院士是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奖、哥白尼奖等世界著名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欧洲自然科学院”是不是“野鸡机构”“山寨机构”?

有网友评论指出,外国科学院大多是民间组织,但不影响它们的权威度,就像大学也分层次,科学院也有分层次,不存在“野鸡”的说法。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也向澎湃新闻表示,“在西方国家,你可以随便注册一个组织,原则上叫什么都可以,比如还有叫联合国科学院的,但和联合国没关系。更不要说全球、欧洲、亚太等等名义的组织机构,尤其是非营利性机构,分分秒秒就注册下来,没有批准之说。严格讲,包括美国科学院、图灵奖、诺贝尔奖等,其设置机构也是民间的,不是官方主办或审定的。这和西方的社会制度与社会治理逻辑是直接相关的。尤其是在美国,社会信用的基础是个人,不是政府部门。”

所以,“欧洲自然科学院”这类的组织机构确实真实存在,只是不是我们理解的官方主办或批准的,从法律方面很难说这些院士是假的,但其学术地位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完全不是一回事,此院士非彼院士。

“恰恰是一部分中国人或华裔,巧妙地利用了中外文化、制度和信息差,把院士做成了一门生意,于是类似的科学院与院士就如雨后春笋般泛滥。”陈志文直言不讳地指出,很多类似的国外的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申报评选活动中都有中国人或者华人的身影,“属于中国人专骗中国人”,而且这类机构多数都选择和权威机构接近的名字,很容易混淆。

受质疑的不止“欧洲自然科学院”们

近年来,受到质疑的不只有“欧洲自然科学院”及其评选出的院士。

2022年,“25位华人专家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的消息也曾引发过关注,当时也有网友评论“给钱就能评”,“是民间组织,不是俄罗斯国家层面的”。

今年2月,有B站up主质疑某些“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缺少过硬科研成果的视频也曾在网上引发关注和讨论。

5月8日,有业内学者向澎湃新闻表示,“俄罗斯工程院”的情况与“欧洲自然科学院”类似,也是民间组织,运营方式也类似,“不能说是‘山寨机构’,但其院士含金量远不如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然而,“俄罗斯工程院”“欧洲自然科学院”这样的机构到中国做宣传时,不了解这些机构的人很容易被误导,以为是类似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这样的有公权力背书的官方机构,难以甄辨其含金量的高低。

公开信息显示,俄罗斯科学院是俄罗斯联邦最高学术机构和最大的科研实体,致力于在自然、技术、人文、社会等科学领域组织并开展基础性和实用性科学研究,是俄罗斯国家高端科技智库。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是俄罗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截至2022年,共有1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而据俄罗斯工程院中国中心网站介绍,俄罗斯工程院(以下简称RAE或Academy),是前苏联工程院的合法继承者,是在前苏联科学院、前苏联科学技术国家委员会、前苏联科学与工业协会、前苏联科学与工程协会以及二十个专业协会与政府各部委的直接共同参与下,于1990年5月13日正式成立。1991年12月24日,俄罗斯联邦司法部将“俄罗斯工程院”登记为全俄公共组织(登记号为NO.512)。根据俄联邦法律《关于科学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相关规定》,在2001年和2004年,RAE成功通过了俄罗斯联邦的国家认证。2019年12月,俄罗斯工程院与北京环球英才交流促进会等合作,于2020年12月在北京成立俄罗斯工程院中国中心。北京环球英才交流促进会则属于非官方机构主管的社团法人组织。

对于这类的情况,陈志文表示,“其实类似的在国内推广的‘院士’还有不少,希望各方都擦亮眼睛。但难题是,类似组织机构按相关国家的制度的确存在,只是不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这样有公权力做信用背书。而中外的制度、文化差异给了太多人钻空子的机会。”

“20年前,就有一些人利用中美制度、文化差异在国内钻空子。”陈志文举例说,美国的教授可以雇雇员为自己的实验室干活,这类雇员叫researcher,类似实验室化验员;但英文翻译成中文就成了“研究员”,而中国的“研究员”和“教授”一样,都属于正高级职称。当时有些“researcher”回国后,就巧妙地利用中美这种差异,直接变身中国的正高研究员。

在陈志文看来,类似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杜绝,但随着这类现象的不断被曝光和关注,社会大众、相关部门都会逐渐认识、了解这种中文文化、制度等方面差异。可利用的信息差小了,这类的“院士”头衔可能会慢慢失去市场。相关权威部门也有必要及时发声,科普这类差别。但遗憾的是,包括大量的官方机构和负责人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认知,屡屡被愚弄,尤其在落后地区更为明显。

澎湃新闻注意到,就当前来说,这种信息差确实不仅存在于普通人的认知中,而且也让一些官方机构难以辨识某些头衔、荣誉的含金量。

5月8日,针对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现象,中国科协发声呼吁,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

然而,认证介绍为“中国科协直属正局级事业单位”的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微信公众号,4月23日曾发布《欧洲自然科学院新晋院士颁证授勋仪式在京举行,中国发展研究院王彤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推文,对欧洲自然科学院颁证授勋仪式相关情况进行了宣传介绍。

类似的,贵州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公众号4月2日曾发布过《祝贺!贵州大学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推文,对贵州大学农学院刘同先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一事做了宣传。

此外,2022年8月19日,中国科协官网发布的由河南省科协供稿的《河南省科协领导看望新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全国》一文,有网友质疑其中提到的张全国,并未出现在俄罗斯工程院中国中心发布的“25位华人专家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单中。当时,东方网·纵相新闻作了《河南一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身份有假?本人回应:系不同渠道推荐》。

澎湃新闻注意到,中国科协官网至今仍可以检索到《河南省科协领导看望新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全国》一文。

“外国院士”头衔到底有何用?

尽管学界很多人认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这类头衔含金量不高,甚至调侃“怕当上了这样的院士反而成了自己的学术污点”,但事实是,从国内权威机构公开发布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当选者”信息来看,其中除了有商务背景的人士之外,也不乏来自东南大学、贵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的科研人员。

与之同时,从百度百科上有来源可循的统计数据来看,2021年到2024年国内进入“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名单的人数呈快速增加之势。

5月9日,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首页恢复了“院士电子百科全书”相关信息及链接(图中中文系网页翻译后呈现)。

5月9日,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首页恢复了“院士电子百科全书”相关信息及链接(图中中文系网页翻译后呈现)。

被质疑花钱可买的“国外院士”为何有市场?

5月8日,中国科协的发声中说出了一些原因。在这篇题为《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折射出什么?》的文章中写到,“近日,国内多家学术机构和媒体频发‘喜讯’,祝贺某某某‘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成为世界唯一一位90后院士’,‘跻身世界一流学术行列’。一些地方政府、官方机构也不乏为其站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于此类荣誉、称号、头衔的期待、追捧和尊崇。”

文中还提到,“在公众眼中,科技界应是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圣地。然而,现实中科技工作者群体也面临着诸多需要改变的问题。比如科研竞争激烈,导致科学家过度关注外在指标,忽视科研初心;机构资源分配不均,可能使科学家无法专注于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评价体系过分强调论文数量与影响力,忽视质量与创新等。”

有人进一步关注,“外国院士”的头衔到底有何用?

澎湃新闻在调查中发现,如果说“水院士”头衔能满足一些人对荣誉、头衔的期待、追捧,是一种“虚用”;那么通过“外国院士”头衔能获得一些官方机构的认可、甚至能因此争取到一些资源、项目,则是“实用”。

有高校学者表示,由于评选上我国两院院士的难度较大,一些高校、机构就将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等作为项目申报的条件之一,比如各地的院士工作站申报。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的通知》(云科规〔2019〕6 号)提到,建站单位引进的院士专家应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建立院士工作站的需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茨奖等获得者;国境外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其他类别院士提请管委会审议)。工作站一个运行周期为3 年,院士工作站每年给予 60 万元,总额 180 万元的财政经费支持。

陕西铜川市关于印发《铜川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铜科协发【2021】14号)提到,本办法所称“院士”主要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也可以是海外知名研究机构院士。设立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资助专项经费,由市财政专项列支。市级工作站经认定后,根据院士专家项目合作的规模、前景、预期效益等情况,市财政分别给予每个院士工作站50万元资助经费、每个专家工作站20万元资助经费,对于具有重大影响和重要发展前景、预期效益特别显著的工作站,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特殊支持。资助经费一般分三年按60%、20%、20%的比例拨付至建站单位,主要用于工作站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咨询服务和院士专家及其团队成员的奖励等。

实际中,有不少地方的院士工作站就是由“欧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等申建的。

今年5月7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市政府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乌兰茶晶石产业技术院士工作站落户化德》的文章,文中提到,近日,内蒙古华宸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宸公司”)与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琦正式签署乌兰茶晶石产业技术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标志着全区目前唯一一所乌兰茶晶石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始建设运营。

今年1月,甘肃金昌市科协官方微信公众号“金昌科协”发布推文《欧洲自然科学院马昌喜院士工作站在金昌正式成立》,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马昌喜的另一身份为兰州交通大学教授、博导。

去年12月,云南临沧市人民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临沧市人民医院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签约成功》。文中介绍:临沧市人民医院作为全省州市级医疗机构临床专业唯一参与院士工作站签约单位,通过积极争取努力,成功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专家尚小珂(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达成外籍院士专家工作站签约合作协议。

同月,认证主体为“中共莒南县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的“莒南党建”微信公众号发布《莒南县举行山东亚洪塑胶工业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的文章。文中提到,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吴大鸣领衔建设的院士工作站落户山东亚洪塑胶工业有限公司,将充分发挥院士专家们在高端人才引领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企业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实现科研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仪式上,莒南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段东青致欢迎辞,县政府副县长郑军为吴大鸣院士颁发莒南县人民政府科技顾问聘书。

另外,去年10月,认证主体为“中国潍坊市委山东省潍坊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组织部”的微信公众号“画乡党建”发布文章《俄罗斯工程院王振波院士国内首家院士工作站落户寒亭》。文中提到,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王振波,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类似的院士工作站不一而足。

中国科协在5月8日发布的文章《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折射出什么?》中呼吁,科技工作者要有定力、耐力和毅力。科技工作者应警惕被名利所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确保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始终服务于社会进步。学术共同体要展现自律、自净的勇气和决心。应积极倡导学术诚信和科研道德,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整个科技界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同时,学术共同体还应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的纯洁性和公正性。

澎湃新闻


多篇“某某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消息被删,科协呼吁各方不为投机者站台

5月10日早间,澎湃新闻查询时注意到,多篇“xxx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的消息陆续从相关微信公众号、官网删除撤下,部分“欧洲自然科学院某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的消息也已下线。

近期,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含金量引发舆论质疑。在国内部分公布的资料中,欧洲自然科学院被介绍为: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由欧洲多国科学家组织成立。科学院设有路德维希·诺贝尔获奖者通道,多名院士获得诺贝尔奖,另有30多位院士是爱因斯坦奖、哥白尼奖等欧洲知名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目前在德国、俄罗斯、以色列、日本等世界33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和分支机构。科学院采取严格的院士递补制度,当选院士需要经过院士推荐、形式审查、答辩审核、投票选举、主席团审议、公证员公证等严格的学术评审和法律流程,主要考察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创造性贡献和影响力。

更有资料宣称,欧洲自然科学院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获得者“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学者,代表了欧洲国家最高学术水平”。

不过,号称有着“严格评审程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这两年院士队伍迅速壮大。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5月到2024年4月间,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数量就从425人扩张到1700人,足足增长了300%。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舆论对“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含金量的质疑,更有人指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花40万元可买”。

多名高校青年学者早前告诉澎湃新闻,曾收到推荐申报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邮件,而邮件中还提到,“费用方面可在收到院士证书、主席贺信、官网公示后付款”。有学者表示,由于觉得这种“院士”含金量不高,且还要收费,所以其本人并没有理会这封邮件,也没有询问具体收费,“据也收到邮件的同行说,要40万,也有人说是35万”。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稍早前向澎湃新闻表示,“在西方国家,你可以随便注册一个组织,原则上叫什么都可以,比如还有叫联合国科学院的,但和联合国没关系。更不要说全球、欧洲、亚太等等名义的组织机构,尤其是非营利性机构,分分秒秒就注册下来,没有批准之说。严格讲,包括美国科学院、图灵奖、诺贝尔奖等,其设置机构也是民间的,不是官方主办或审定的。这和西方的社会制度与社会治理逻辑是直接相关的。尤其是在美国,社会信用的基础是个人,不是政府部门。”

所以,“欧洲自然科学院”这类的组织机构确实真实存在,只是不是我们理解的官方主办或批准的,从法律方面很难说这些院士是假的,但其学术地位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完全不是一回事,此院士非彼院士。

“恰恰是一部分中国人或华裔,巧妙地利用了中外文化、制度和信息差,把院士做成了一门生意,于是类似的科学院与院士就如雨后春笋般泛滥。”陈志文直言不讳地指出,很多类似的国外的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申报评选活动中都有中国人或者华人的身影,“属于中国人专骗中国人”,而且这类机构多数都选择和权威机构接近的名字,很容易混淆。

值得一提的是,5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协之声”发布署名为“钟科平”的评论文章《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折射出什么?》指出,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

文章指出,有关部门和机构要注重激浊扬清,着力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公平的创新环境。一方面,着力清理各类“野鸡大学”“山寨头衔”“违规评比”“收费表彰”,避免给任何取巧、钻营的投机者站台,更不可向其倾斜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并合理评价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确保其能够获得稳定支持,开展良性竞争。

 来源:澎湃新闻


花40万,买一个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更多细节爆出

近日,网上传出“欧洲自然科学院爆雷了”消息,称花40万就可以买一个院士头衔。

据网友爆料:六个俄罗斯人在德国注册了一家公司,名叫“欧洲自然科学院”,以选举院士的名义行骗,支付 40万元人民币就可以获得“院士”头衔。

同时网上流传的还有一份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名单,名单显示2021年1人,2022年11人,2023年11人,2024年42人,3年共有66人,名单中涉及人名及其任职,有教授、科研工作者等。今年42人多是国内大学在职教授、校长,其中不乏985和211学校的。

橙柿互动记者搜索“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发现不少关于国内大学在职教授(还有客座教授)、经济学家、企业家获得该学院院士的新闻消息。

在《围城》里,方鸿渐回国前,买了张根本不存在的“克莱登大学”文凭,充当自己留学证明,而“克莱登大学”也成为“野鸡大学”“山寨大学”的代名词。

这个欧洲自然科学院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学院?是不是“山寨大学”?橙柿互动记者展开调查。

设有诺贝尔奖通道?

欧洲自然科学院,全称叫:Europasche Akademi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

据该学院官方资料介绍,欧洲自然科学院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院长为弗拉基米尔·蒂明斯基(Vladimir Tyminskiy)。

科学院采用严格的院士递补制度,当选院士需经院士推荐、形式审查、答辩审核、投票选举、主席团审议、公证员公证、勋章授予、外交部发函等严格的学术评审和法律流程,主要考察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创造性贡献和影响力,多位中国两院院士也任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该科学院目前在德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匈牙利等世界33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和办事处。欧洲自然科学院现有1700名院士,设有路德维希·诺贝尔奖获奖者通道,多名院士获得诺贝尔奖,另有30多名院士是欧洲知名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但是,橙柿互动记者发现,介绍中的这个“路德维希·诺贝尔奖”并不是大家所熟知的“诺贝尔奖”。

真正的诺贝尔奖创始人叫: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矽藻土炸药的发明者。

真正的诺贝尔奖英语全称为:Nobel Prize in Chemistry,遴选流程有严格规定。

据真正的诺贝尔奖官方介绍,以诺贝尔化学奖为例,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给有能力和资格提名的人发送机密文件,由他们推荐诺贝尔化学奖获奖人选,合格的提名人(Qualified nominators)要求如下:1、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籍院士;2、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的委员;3、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4、瑞典、丹麦、芬兰、冰岛和挪威的大学和理工学院,以及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终身科学教授;5、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至少六所大学或具有同等水平的学院(通常为数百所大学)选出担任同类职务的人员,以确保在不同国家及其学习所在地能够分配到适当的名额;6、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可能合适的其他科学家。

据此分析认为,欧洲自然科学院所谓的“路德维希·诺贝尔奖”通道只是一个噱头,和真正的诺贝尔奖提名根本不是一回事。

这个学院的地址是真的吗?

据资料显示,欧洲自然科学院总部在德国汉诺威市。这个学院长什么样子?

汉诺威是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州首府,在莱纳河畔,面积200多平方公里,人口规模50多万。

记者在卫星地图上搜索“Hannover Kaplan Straße ”(即汉诺威卡普兰街),查无此地。有网友在谷歌地图搜索发现,该地址显示为“永久停业”,且外观照片显示为处在街上的不起眼的一个楼房,外墙上也没有挂单位牌子。

为什么没有学院照片?

梳理关于获得该院院士称号的公开报道,不乏“80后”“90后”在职教授及成功企业家。

但记者发现,目前关于国内获得该院院士的公开新闻或个人介绍里,只有关于该院的“院士证书”,没有公开发布过该院士在学校学术交流、或获得该证书现场等照片。

院士通过率这么高,合理吗?

事实上,真正的含金量高的是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总部在伦敦,代表欧洲最高学术水平的科学院,外籍院士通过率不超5%。

而欧洲自然科学院官方资料称有1700多名院士,且院士很大部分由欧洲各个国家的科学院遴选或院士推荐,代表欧洲自然科学界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

欧洲自然科学院2003年成立,到今年是21年,也就是说每年这个学院要评出80多名院士。从前述网上流传的名单看,2024年还没过完,已经有42名中国人获得院士,占了往年平均人数的50%。且按此比例算,2024年还没过完,目前,该院的“中国籍院士”通过比率已超50%。

此外,记者还发现,公开报道的获得该院院士的新闻或个人介绍,关于这个学院目前院士数量也有前后不一的表述。在获得该院院士称号的海南医学院科学实验中心张爱华研究员、青岛企业家陈昌金、福泉企业家周春松等人的介绍中,则称该学院目前院士400多个。

培训广告称包过院士,不过能退费

网上一则某培训机构广告侧面印证了传言,该广告显示:包括欧洲自然科学院、欧洲工程院、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多个外籍院士评选招募,广告称流程是“我们这边先把老师资料先发给国外,国外初步评选,觉得符合条件会通知我们,初步评选之后符合提交,是包过的,如果初步评选不通过是不收费的……”

记者联系该培训机构留下的客服电话了解,客服表示,只要发送资料,经过“初步评选”,通过了,再交一笔费用,用于认证用。

中国科协之声:清理各类“山寨头衔”

5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协之声”发布署名为“钟科平”的评论文章《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折射出什么?》指出,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有关部门和机构要注重激浊扬清,着力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公平的创新环境。一方面,着力清理各类“山寨头衔”“违规评比”“收费表彰”,避免给任何取巧、钻营的投机者站台,更不可向其倾斜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并合理评价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确保其能够获得稳定支持,开展良性竞争。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杨丽

都市快报


“洋院士”的镀金门路

媒体揭露只要花上几十万元就能买到一张欧洲自然科学院的“院士”证书。中国科协对井喷式的“洋院士”发声,“各部门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此后,关于“院士们”的喜讯被悄悄撤下,网友调侃“国内短时间内‘痛失’多位‘院士’”。

这场闹剧揭开了学术圈的遮羞布。事件背后,我们还要继续追问:欧洲自然科学院的真实含金量如何?“洋院士”的镀金门路到底是怎样运作的?

据欧洲自然科学院通稿资料宣称,其是国际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然而,多位在德国知名高校长期留学任教的学者告诉澎湃新闻,自己并未听说过欧洲自然科学院,该院在当地知名度不高,身边也没有学者申报过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澎湃新闻梳理发现,出现在国内多篇新闻通稿里的欧洲自然科学院主席Vladimir Tyminskiy教授,同时还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名誉首席科学秘书。跟欧洲自然科学院相似,国内也刊发了多篇关于“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报道。另外,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自称博士毕业于“俄罗斯联邦谢东诺夫国立第一医科大学”,然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俄罗斯院校有409家,上述这所大学不在已认证院校名单中,被认证的则是“俄罗斯联邦卫生部莫斯科国立谢东诺夫第一医科大学”。

针对欧洲自然科学院的宣传资料是否涉嫌夸大造假,院士资格如何审核,以及如何回应陷入“花钱买院士”的丑闻等问题,澎湃新闻向Vladimir Tyminskiy发去采访邮件,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学者否认“花钱买头衔”

1947年,作家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出版。《围城》写道,当时美国博士头衔在中国很时髦,催生出买卖文凭的多所“野鸡大学”。或许钱钟书没想到,大半个世纪后,关于“方鸿渐”与“克莱登大学”的故事还在上演。

在“院士”头衔备受热捧的今天,国内涌现了多篇关于国外的某某科学院、工程院等组织的院士获选报道。其中,欧洲自然科学院近日陷入了“花钱买院士”的丑闻当中。

澎湃新闻接举报获得一份“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申报推选咨询服务协议”文件。协议显示,参选候选人需向代办中介机构某传媒公司支付80万元“咨询服务费”,即可获评为“院士”,费用主要包括参选指导和外文版材料制作、推选中的各种事务、特别推荐事宜等,最终该传媒公司会交付给参选人证书和徽章。

至于交易过程,签署协议当日,参选人就需要支付一半的费用,等到成功当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且官方网站公示当日,则需要支付剩下的一半费用。该传媒公司还可以为参选人出具发票,注明为“其他咨询服务*咨询服务费”。

澎湃新闻还注意到,在各大社交平台,也有不少经营“学历、职业背景提升咨询”服务的中介,发布关于申请参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帖子,详细列出了欧洲自然科学院简介、申请条件、参评信息表、参选申报材料以及部分院士名单等等,并答复咨询称“需要付费”。另外还有不少网友反映曾经收到过关于邀请申报“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骚扰信息。

根据公开报道显示,欧洲自然科学院近几年开始在中国活跃,获得“院士”头衔的人从2021年起逐年增多,尤其是今年呈现了井喷式增长,其中不乏多位来自于知名高校。

不过,多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的高校学者回应称,“申请过程并没有支付任何费用”。有的学者听到记者的来意婉拒了采访,随后挂断电话,当记者再次拨打电话,对方已经显示关机状态。

当选为2024年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刘晓暄,是广东工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导,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攀峰计划)高分子材料方向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光固化先进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负责人。

日前,刘晓暄教授回应澎湃新闻,是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主动邀请他参与该院院士的申报,随后他按照该院的院士申报要求递交了相关材料,全程未找过代理机构,也没有支付任何费用。在此次受邀参评之前自己并未和欧洲自然科学院有过接触,申请院士的流程大概花了2到3个月时间。

“他们要求的申报材料很多,门槛也很高。专利要30项以上、SCI论文50篇以上,还要有省部级的课题奖励,还有一些硬性条件,比如要求申请人为三级教授以上职称、年龄45周岁以上。”刘晓暄表示自己是严格按照申报表填报相关信息,并且都附上了论文附件和专利证书。

在2024年度新增院士名单中,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何怡刚教授也当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何怡刚回应称,自己是在去年通过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申请的“院士”。“他们有一个流程写的很清楚,按照上面的要求递交材料就行。”

而对于有媒体报道的“支付40-100万元服务费,就能增选成功”的情况,何怡刚则表示欧洲自然科学院本身是不收费的,是有些代理机构收取的翻译和服务费用,即便通过中介申报一个国际科研项目也要产生这样的开销。何怡刚强调,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是他自己申报的,并未向代理机构支付过相关费用。

扎堆入局评选“院士”

自从欧洲自然科学院被中国科协点名、被媒体纷纷报道后,各大官网已经撤下了学者们“当选院士”的喜讯。

其中,海南医学院张爱华研究员头顶着多个“洋院士”的帽子。海南医学院的官网显示,海南医学院科学实验中心张爱华研究员当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还当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远东分院院长,被欧洲自然科学院董事会和科学理事会授予“友谊勋章”;另外他还当选为欧洲健康科学院院士、2024年欧洲科学与艺术院的新晋院士、欧洲医学科学院院士等等。

截至目前,海南医学院官网以上这些报道均已被删除,就连“张爱华研究员入选2023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张爱华研究员连续四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药学领域)”的报道也无法显示。

公开资料显示,张爱华现任海南医学院科学实验中心PI(研究员),海南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兼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研究,在STTT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0篇,被引用12588次,h指数63;获发明专利及软件授权42项。

除了学者之外,还有企业家们扎堆入局评选“洋院士”。仅最近一年来,就有多位企业界人士获得“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头衔。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证书。翔安区融媒体中心 图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证书。翔安区融媒体中心 图

例如,据翔安区融媒体中心今年1月消息,厦门丹桂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省境外引进领军创业人才马小波博士获颁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证书和佩滕科弗勋章。报道称,马小波博士作为福建省领军创业人才已成功开发8款去病毒、溶血栓等拳头产品,其创业项目“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销售”于2023年获评优秀项目并获资助。

另有2023年12月,吉林天三奇药业创始人李盛学当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2024年,欧洲自然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叶戈罗夫-弗拉基米尔专程来华,代表欧洲自然科学院亲自为李盛学授勋,并称李盛学院士在中医微观化理论创新和中药发酵技术创新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然而,《生命时报》曾在2016年刊发过一篇报道《揭开“老李治未病”骗局》,文中讲述近年来,一档“老李治未病”的广播节目在各地出现,主讲人“老李”大肆宣传其独创的养生理论,并称“天三奇长乐胶囊”“洚糖奇”等产品能够使很多疾病达到“不治自愈,自然康复”效果。“老李”名叫李盛学,吉林天三奇药业有限公司总裁。

当时为了解真相,《生命时报》记者从上自下,从天三奇公司总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深入工厂车间,发现产品生产环境堪忧。随后又到“老李”的家乡双吉县孤店子镇,走访乡亲了解,再通过机构核实,其很多经历和职衔涉嫌造假。拿到证据后,记者返京又联系多名生物微生态领域的专家,进行医学鉴定和核实采访,均证实了其存在虚假和夸大宣传的事实。

另外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民营企业家,还有山东金铸基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临沂大学教授侯云峰,青岛恒星集团主席、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董事长陈昌金,飞诺门阵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清华智能网络计算实验室主任沈寓实,广东恒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江富生,林至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王博伟等等。

备受关注的还有“90后”的西安天巳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田政,新闻通稿称“田政作为唯一一位35岁以下的院士,他的成就使他跻身世界一流学术行列,并获得了医学界学者专家的认可和关注”。

不过,企业工商信息查询平台显示,西安天巳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只有两项专利,分别为“基于归经效果的药物药性检测及量化方法”和“经络量化测试仪及测试方法”,其中一项专利已撤回。

“洋院士”的含金量

经过多方采访梳理发现,欧洲自然科学院前期会主动邀请多位在学术界有一定科研成果的学者申报该院院士。由于国内外对于“院士”界定和认知概念的差别,以及对于欧洲自然科学院缺乏深入了解,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一种荣誉称号,是对自己以往学术贡献的肯定,对于自身的学术地位和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加分作用,因而积极申报。

获选之后,欧洲自然科学院联动学者所在的高校和单位大肆宣传,相当于学者们为欧洲自然科学院站台,打造名气。随着机构的名气越来越大,也带动了更多学者加入申报。与此同时,代办中介机构通过广撒网的方式,邀请更多人申报,甚至提出要支付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推选咨询服务费”。当选“院士”的人也从学界延伸到了企业界。

而欧洲自然科学院真实的含金量到底怎样?根据网络上发布的多篇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获选的宣传通稿显示,欧洲自然科学院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市,是国际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该院院士是由欧洲各个国家的科学院采取严格的院士递补制度遴选产生,需经院士推荐、投票选举、答辩审核、主席团审议、勋章授予等严格评审程序,属于发达国家或有影响力世界大国的最高学术权威机构成员,象征欧洲最高学术荣誉和身份。该院现有1700名院士,包括35位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奖、哥白尼奖等世界著名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然而,外媒上关于欧洲自然科学院的报道少之又少,为数不多的几篇报道主要是某某中国学者当选了“院士”。多位在德国知名高校长期留学任教的学者告诉澎湃新闻,自己并未听说过欧洲自然科学院,该院在当地知名度不高,身边也没有学者申报过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针对网络上的宣传资料“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科学家和学者,其中包括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奖、哥白尼奖获得者等”的信息,欧洲自然科学院的负责人格奥尔格·蒂明斯基博士(Dr.Georg Tyminski)向红星新闻澄清,目前会员中并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学院正在筹划颁发一系列“学院纪念奖章和荣誉奖项”,以纪念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针对欧洲自然科学院是否涉嫌虚假和夸大宣传等问题,澎湃新闻向德国驻华大使馆发去采访咨询,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据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介绍,该院主席Vladimir Tyminskiy教授出生于莫斯科,曾在前苏联地质部和科学院机构工作,并在多所高校任教过。他撰写和出版了大量关于地质、地球物理学的文章和专著。他还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秘书(1989-2001)。

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关于Vladimir Tyminskiy教授的介绍。

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关于Vladimir Tyminskiy教授的介绍。

澎湃新闻通过公开的学术平台查询到,2018年,Vladimir Tyminskiy(全名:Vladimir G. Tyminsky)曾以欧洲自然科学院主席、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名誉首席科学秘书身份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主题是“俄罗斯的数字经济和经济教育”。

Vladimir G. Tyminsky刊发的论文。

Vladimir G. Tyminsky刊发的论文。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Russian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官网也提及,Vladimir G. Tyminsky承担了组织和发展该学院的工作,2000年之前他一直担任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常任首席科学秘书,自2001年起担任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名誉首席科学秘书,并于2001年起担任位于德国汉诺威市的欧洲自然科学院主席。他开创了组织科学家工作的新形式(临时创意团体和替代性非国家协会)。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官网。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官网。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欧洲自然科学院还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都只是非政府公共协会和科学社团,跟国内的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有本质的区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生荣誉。

国内多人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

澎湃新闻注意到,国内也曾出现多篇“获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报道。

例如武汉工程大学官网今年5月发布报道,武汉工程大学陈汉新教授因在特种机械运维智能诊断科学及大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做出的创造性贡献,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陈汉新教授,系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撑计划”入选者,湖北省有关人才计划特聘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2022年发布报道,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史大永教授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RANS)院长库兹涅佐夫和第一副院长兼秘书长伊万尼茨卡娅联名向史大永教授发来贺信和祝贺视频并签发了当选证书和院士工作证书。

青岛大学新闻网2021年报道,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的薛杨教授,是国家特聘专家、正高级工程师、山东省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实验室主任、青岛大学首席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官网2023年报道,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纪洪广教授,是北科学者人才计划领军学者,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深地岩体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矿山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

纪洪广教授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证书和贺信。北京科技大学官网 图

纪洪广教授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证书和贺信。北京科技大学官网 图

哈尔滨剑桥学院官网2022年报道,哈尔滨剑桥学院校长张福利教授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福利教授的当选是哈尔滨剑桥学院引进人才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黑龙江省培养支持应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走向世界、迈入国际一流人才队伍不懈努力取得的重要成果。

另据中华工商时报2023年报道,华讯方舟集团创始人、深圳市太赫兹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华讯方舟科技委员会主任吴光胜博士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吴光胜于2001年正式从事通信研究方面的工作。多年来,他围绕“如何推动太赫兹通信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课题做了诸多实践工作。

对于有的高校来说,外籍院士地位较高,学校官网“院士风采”一栏增加了外籍院士名录。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官网显示,跟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并列的还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官网“院士风采”一栏。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官网“院士风采”一栏。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还受到了地方政府的欢迎。玉溪市人民政府官网显示,2021年,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玉溪分中心揭牌。报道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玉溪分中心的成立,引入了中国科学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等智库参与玉溪高新区的建设发展,这在玉溪高新区发展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标志着玉溪高新区在开放合作、汇聚人才等方面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在共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技术创新支撑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多篇通稿关于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的介绍基本一致: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是联合国认可的俄罗斯规模最大的科学院,成员均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和专家,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科学院设立24个学部,有1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70多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以及30多名俄罗斯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其外籍院士包括了全球48个国家的杰出科学家,其中多位中国两院院士。当选者经过院士推荐、形式审查、材料审核、专家答辩、学部投票选举、主席团审议等流程。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12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启动,中科钛领集团常务副总裁焦雪梅,担任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任。而企业工商信息查询平台显示,北京中科钛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以从事专业技术服务业为主的企业。不过,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官网当前已无法显示。

澎湃新闻


“外籍院士”为何在中国井喷?

图源:pixabay

图源:pixabay

●  ●  ●

撰文|苏惟楚

日前,数十位中国人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外籍院士的消息一经公布,引发舆论大量关注,尤其是有网络文章指出,40万可以购买院士资格。

此前《澎湃新闻》指出,在欧洲自然科学院的网站上,出现的中国人名占外籍院士总数近三分之一[1]。根据5月12日《知识分子》最新查询,目前“院士名录”已被删除,而部分高校和机构亦删除宣传稿。而《知识分子》结合此前新闻稿进行了不完全统计,2023年近20位中国人当选该机构“外籍院士”,2024年当选人数增至40余位。

一位“80后”科研人员告诉《知识分子》,数年前,一位自称某科普杂志的编辑(注:知识分子并未在杂志的人员目录中找寻到其名)找到他,询问其“是否有意愿申报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这位科研人员表示自己“不够格”,对方称,“现在所有申报都趋于年轻化”,并报价“70万左右”。

“外籍院士”为何在中国井喷?

此外,《知识分子》在访谈过程中发现,近年来,多位中国人当选“外籍院士”且人数持续走高的机构不仅欧洲自然科学院一家,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多所机构亦呈井喷状。

为何各式各样的“外籍院士”会在中国井喷?

盛产外籍院士的,

不只欧洲自然科学院一家

去年年底,一位“90后教授当选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 of Ukraine)的消息引发外界关注[2]。多份通稿对乌克兰国家工程院(AINU)的介绍称,“拥有160多位院士及130多名通讯院士,以及50多名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以色列、中国等国的外籍院士”。

然而,《知识分子》在乌克兰国家工程院(https://ainu.kpi.ua/)的网站上发现,外籍院士(academician)一列仅有86人,且均为英文拼写的中文人名,绝大部分人名与近年国内宣传稿件相对应[3]。

另据乌克兰国家工程院(AINU)官网介绍,自1998年起,该机构加入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联盟(CAETS)。但在CAETS现有的33所成员机构中,并未发现AINU(注:1998年,Ukrain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 (UAES)曾加入其中,但被标注为不活跃)。

截图来自AINU官网,中文内容为谷歌翻译

截图来自AINU官网,中文内容为谷歌翻译

还有与AINU名称上易混淆的乌克兰工程院(Engineering Academy of Ukraine,EAU),37位外籍院士中18位来自中国。另有一个完全根据其官网形式搭建的“乌克兰工程院中国中心”网站,ICP备案主办方是一家中俄物流服务公司[4]。

“外籍院士”为何在中国井喷?

上述两家学术组织在名称上与乌克兰最高科学自治组织乌克兰国家科学院(Ukrain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多有相近。俄罗斯的情况也有所类似。近年来,多有国人庆祝当选俄罗斯工程院(Russ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 RAE)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Russian Academy of Naturwal Sciences RANS)外籍院士。

《知识分子》向一位长年在俄罗斯进行学术工作的教授求证,“如果非要对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那么就是俄罗斯科学院(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RAS),这是俄罗斯的国家学术机构。但你不能以此说其他组织是假的。”

这位教授和RAE和RANS的成员亦有往来,“早年间一些中国科学家跟苏联(俄罗斯)关系很好,跟那边的科学家有同学之谊,合作也多。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些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被遴选到这两个学术组织(RAE和RANS)里,是坐镇,也是宣传。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这两个学术组织也逐步壮大,也有成员进入了俄罗斯科学院。”

早前俄罗斯本土学术界对俄罗斯自然科学院(RANS)亦有质疑声。在俄罗斯科学院(RAS)的官网上,刊载了一篇诺奖得主维塔利·拉扎列维奇·金兹堡2009年的访谈,其中直指对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的不满。金茨堡在访谈中强调,“被称为院士很时髦,想一想,RAS和RANS,一字之差……但顺便说一下,RAS院士是有薪水的,每月可以领取20000卢布。”

同时,金茨堡称,“想要成为俄罗斯科学院(RAS)的成员并不容易,选举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

就此,金茨堡表示,RANS的性质更像是一个社会组织,但他不愿意称之为学院[5]

名称上的相近使得国内难以分辨学术组织的学术权威和口碑,其中最典型的是欧洲科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近年来也多有国人当选该院院士[6,7]。单从名称上看,它与久负盛名的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相近,后者是欧盟的官方顾问,当选院士有权利在其姓名后添加MAE[8]。

而注册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此前曾多次遭到质疑。2002年,Nature发文称,他们无法找到这家学院的出版物、项目或会议的任何记录,也无法证实其背后人员的科学资历。“它声称已招募了约 600 名成员,其中包括 40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欧洲其他科学组织表示并不知情。” 同时,其将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列为院士和荣誉会员,包括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Eric Richard Kandel),但他并不知自己的名字被使用[9]。

目前Nature给出的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网站链接已经失效。无独有偶,次年,一家同名组织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EURASC)在布鲁塞尔成立,但在汇集欧洲50多个科学院和学术团体的欧洲科学与人文科学院联合会(ALLEA)中并未找到该组织[10]。

“外籍院士”的市场

如前述与俄罗斯学术往来密切的教授所说,“你不能说俄罗斯工程院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就是假的,它们是民间注册的学术组织,也有政府备案,也会组织科研活动,包括遴选成员。但统称为院士也有问题,说是学会或者协会的会士或成员可能更为恰当。”

然而,相比“成员”,“院士”名号更具光环,且就此延伸出相关产业。

多位学者告诉《知识分子》,“中国‘外籍院士’的市场早已形成,且运作多年。”

数位院士和杰青告诉《知识分子》,自己曾多次收到邮件,邀请他们申报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并发来申报材料,但未曾提及价格。

“不排除一种可能,这类机构也需要学术权威来为他们背书。可能对于一些学者来说,他们收到邀请后也未必会仔细甄别分辨,申请又不费什么力气。但现在外界不加甄辨,全部称呼当选者为‘野鸡院士’的做法也不完全正确,我建议就事论事,真正该被批评的是学术水平不高又沽名钓誉的人,”一位上海985高校的教授就此事提出他的看法,他收到过两次类似邀请的邮件,“这次看到新闻,我和几个同事聊起来,各自打开邮箱,发现我们都收到过(邮件)。”

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中心的负责人此前接受《红星新闻》采访称,其院士资格不会进行售卖,也从没有收过申请者的费用。

然而据互联网流传,申请外籍院士的费用在40-100万。《知识分子》亦从两位没有关联的科学家处获知,有人通过电话或者微信的形式,告知可以代为申请欧洲自然科学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科学院院士,而费用为70万左右。

澎湃新闻此前曝光了一份掮客协议,一家注册于北京房山区的传媒公司收取80万服务费,可帮助参选候选人申请院士。《知识分子》根据上述两位科学家提供的信息进行检索,邀请方是不同的传媒公司,注册地都在北京。

在对一些学术组织及其中国代表机构进行检索时,《知识分子》发现人员的多处重合。

以俄罗斯工程院(RAE)为例,其中国中心的联系电话与非洲科学院中国中心的电话是同一个,指向一家名叫“环球英才网”的机构[13,14]。2024年1月27日,俄罗斯工程院官网发布消息,暂停与丁志峰领导的中国中心合作[15],在此之前,同一时间段内丁志峰在不同场合,分别以俄罗斯工程院中国中心总干事和非洲科学院中国中心的头衔多次参与大学和地方政府组织的活动。

去年12月,全球英才网董事长、中工联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志峰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目前官网还能查询到名字),此事遭到B站UP主“耿同学讲故事”质疑。谈及为何对丁志峰提出特别关注,“耿同学”告诉《知识分子》,“其他人至少还在大学,或曾经在大学工作,最起码也有一个副教授的职位——这意味着他们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但丁志峰格外突出,一篇学术文章都找不到,知网上相关的文章只有两篇新闻稿。”

今年2月,丁志峰一行前往“耿同学”所在的学校。对于那次当面对质,“耿同学”称,“丁志峰本人没有说几句话,都是别人在说。我问他,你怎么证明你的学术能力可以评院士。他的回答云里雾里,就说我去哪里开了会,会上还有什么人。”

其后,“耿同学”添加了一位“副总”的微信,在双方的聊天对话中,对方表示会整理好丁志峰的学术成果发送。“到现在也没有发,那是2月的事情,现在都5月了”。

同时,俄罗斯工程院在中国的代表机构除了丁志峰所在的“中国中心”外,还有一家“中国代表处”,在今年1月,丁志峰尚未和俄罗斯工程院停止合作之前,两家机构以俄罗斯工程院的名义多次参与了政府、高校和科协的活动[18]。

与此同时,俄罗斯工程院(RAE)中国代表处副主任焦雪梅还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RANS)中国科学中心的主任,与丁志峰一样,她也以两个不同的头衔出现在多个活动场合[19]。

不过,目前尚未有足够证据显示,“明码标价”的第三方中介与上述学术组织及其中国分支机构的利益关系。

但无可否认,帮助参选国外学术组织的“外籍院士”在中国有相当规模的市场。

《知识分子》了解到,一些第三方机构(以传媒公司、人才培训机构等为注册主体)曾密集向国内各级研究人员、企业家发送邀请。

近两年,民营企业家评选外籍院士的人数也持续增加。其中包括吉林天三奇药业董事长李盛学、飞诺门阵科技创始人沈寓实、广东恒松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江富生等。

对于为什么要申请外籍院士,一个“帮助推选外籍院士”的机构是这样宣传的,该平台自称“建立高端人脉和价值分享”:

“能够获得国际声誉和知名度;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提升个人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有利于推动学术研究和发展;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支持,包括项目资助、研究设备等。”[20]

此外,一些人士也可借以组建院士工作站。过去五年来,各地招才引智,院士工作站被认为能结合院士智慧与地方资源,地方希望借此带动高精尖产业发展。但过程中也有人指出,对院士过度追捧,导致地方政府和企业不考虑自身情况,盲目引入。

以此次事件中的“外籍院士”为例,根据现有规定,“外籍院士”无法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相同规格的待遇,但由于各地对外籍院士工作站认定标准不一,大量外籍院士被引入,其院士头衔来自各类学术权威存在差异的学术组织。

在云南,组建院士工作站的条件认定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茨奖等获得者,对于国境外科学院、工程院院士,需要管委会审议。工作站一个运行周期为3年,院士工作站每年给予60万元,总额180万元的财政经费支持;专家工作站每年给予30万元,总额90万元的财政经费支持。[21]

2023年12月,云南临沧市人民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称,其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专家尚小珂(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达成外籍院士专家工作站签约合作协议,这是该院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2]

根据广西自治区2024年的院士工作站管理服务办法,院士工作站是指“承建单位与自治区高层次人才认定参考目录中明确的相关国家的最高学术权威机构会员(其它国家、国际组织院士需获认定为自治区A层次人才)及其科研团队共同组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23]

《知识分子》查阅了《广西高层次人才认定参考目录》,该目录修订于2023年12月,A层次人才中对于相关国家的最高学术权威机构规定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瑞典、日本等国家的最高学术权威机构会员(比照中国“两院”院士)”,相当于上述层次的其他高层次人才。[24]

就在此前半年,2023年5月,广西新增四家院士工作站,其中就包括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亚安、郑皆连,以及两位俄罗斯工程院(RAE)院士曹进德、张大伟。[25]

此“院士”非彼“院士”?

多位科学家和研究者们指出,全球范围注册备案的学术机构并不在少数,一些组织“更类似学会或者协会”,这些组织的“外籍院士”,更应该被称为“会员或成员”,不同机构间的学术含金量相差极大,此院士不等于彼院士。

“院士”在中文语境的被滥用,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外科学文化和制度的差异,并且有心人则利用了这种差异。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说,当下一些观点,以学术机构是否为政府所组织为衡量其权威性标准。“只因为其不是政府成立,就说这些学术机构是’野鸡组织’,这个批评方向错了。我们需要意识到,西方的治理体系和中国完全不一样,西方是以个人信用为基础,而不是政府部门。严格来说,菲尔茨奖、图灵奖、诺贝尔奖也都不是官方主办或审定,但我们没办法说它们是‘野鸡奖项’,它们自有其权威和口碑,而不是靠政府背书。”

但在中国,院士、杰青、优青这一顶顶的学术帽子对应着不同级别的研究经费、职称、待遇、福利。

陈志文提出了一个类似的例子,“20多年前,美国教授雇人为自己的实验室干活,类似做一些化验员的工作,这类雇员叫researcher;但英文翻译成中文就成了‘研究员’。在中国,“研究员”和“教授”等同,属于正高级职称。一些researcher回国后,钻了这种空子,摇身一变成了中国的研究员,拿了正高职称。”

另外,当下一些“外籍院士”之所以盛行,也有部分地方行政机构、高校推波助澜的因素。这些学术机构和当选者以“院士”的名义出现在政府组织的活动上,官方的不加以甄别,则加剧了大众的误解。

“这次的事情也是同样的。地方政府出于招才引智的考虑,事实上,他们对这些‘院士’的含金量搞不清楚,甚至还多次出现地方科协和地方政府为其背书。因为文化问题,我们更相信显性的评价,一切都要量化,还有什么比一个院士头衔更能突出学术地位的呢?我们都知道,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难度很大,那就搞一个欧洲自然科学院,跟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差俩字,鱼目混珠,”陈志文指出。

事实上,即使在科研机构内部,对这些学术组织成员的含金量也无法进行甄别。以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其拥有的省部级人才中,欧洲科学院院士(查证为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被同列一处。

“外籍院士”为何在中国井喷?

《知识分子》获知,2021年,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被打一事曝光后,引起舆论声讨之外,科学界亦有声音要求对“外籍院士”的学术权威和含金量进行甄别和公布,但这项工作是否推进,以及是否有结果目前公众并不得知。

陈志文指出,对“外籍院士”的追捧的另一面,在于中国学术界内外对“学术帽子”的热衷追逐,“当然,如果我们现在做不到把‘学术帽子’都摘掉,那起码官方可以向公众科普,这些学术机构是如何注册运作的,他们的学术含金量是怎样的,这个工作你完全可以做,对吧?”

(实习生冀思宇对本文亦有贡献)

知识分子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20 11:42 , Processed in 0.0251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