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老辰光网 返回首页

caiyh的个人空间 http://home.myoldtime.com/?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这一次,璩静帮百度夺回了话语权

已有 74 次阅读2024-5-8 07:06 |系统分类:时政


这一次,璩静帮百度夺回了话语权

"对于塑造有血有肉的IP

是各大公司都应该做的"

花满楼丨作者

深潜atom工作室丨编辑

多年以后,回想起2024年5月7日的那一天,璩静一定记忆犹新。她肯定忘不了,当她以百度公关一号位、百度副总裁、华为前公关副总裁的抬头注册的抖音号,在仅仅发布了五条视频后,就不胫而走一炮走红后汹涌的流量。

这是百度宣布all in AI后,除了每年一次的百度世界大会,百度在媒体圈最高光的时刻。甚至,这一次,百度所处的媒体热度,是以前任何一个时刻,百度都不曾占据过的位置。而成本和代价,仅仅只是大家对璩静的争论和消耗。

在后来被隐藏/删除的那五条视频中,其中最有争议的一条的剧情概要是:员工因为分手闹情绪,提离职,璩静秒批;并且在视频中她质问道——我为什么要考虑员工的家庭,我又不是员工的婆婆,我主要考虑的是他能不能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及时的给我交付结果,我又没有要求他他周末陪着我去出差,我又没有违反劳动法,你可以不用承担重要的工作,但是你涨薪的时候就没有你什么事——这原本是一个职场的明规则,甚至可以说,如果这番话是在公司内部、团队内部沟通的场景下被说出来,一定程度上是个加分项;但是当它被放置在互联网的放大镜下之后,大家觉得被冒犯了。

其实,这是互联网公司一直争论的命题,甚至是市场经济曾经提出和回答的命题,企业不是员工的家,员工要有危机意识,要努力工作,然后去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如果什么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那就谈不上公平和效率。

但把璩静的说法,放在中国互联网公司近三十年的发展史上去看,你会清晰的看到,璩静所谈的那些职场原则和要求,都是现在已经消失的,但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的任何公司需要的品质。诸如24小时不关机,为了项目进行封闭开发,这些都是伴随着几代互联网人的成长记忆,当然,他们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甚至,硅谷精神中,除了创新和天才的一面,另一面也是勤奋和持久的投入。

而当下的困境是,一方面大家对职场的“卷”心知肚明,另一方面又在鼓吹零零后整顿职场,还在苛责顾忌年轻人的感受。似乎在用一种近似影视剧的方式来要求真实的职场做出改变。但这不是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回到璩静制造的这个热点上,抛开账号是不是买的,粉丝和热度是不是抖加加持的结果,我们来看实际的效应,从影响范围和热度,这个收益是账号投入的N倍。虽然,璩静的做法,触发了很多关于“边界”的讨论——公关的边界是什么?职场的边界是什么?但毫无疑问,从结果上来看,这一次百度赢了,璩静赢了,因为璩静和百度公关,这一次替百度夺回了话语权和热度。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百度都被一些比自己体量和市场份额小很多的公司夺去了话语权。但璩静和百度公关这一次,仅仅用了一个早上,就为百度赢得了微博上破亿的热搜。

雷军和周鸿祎的持续火爆,其实就已经说明,对于塑造有血有肉的IP是各大公司都应该做的。百度公关团队,对于这一点应该有足够清醒的认知,而且能感受到他们的紧迫感。从公关的专业素养出发,他们肯定明白这个能力是百度需要补齐的,但是找不到更好的向上管理的方式和路径,所以就先亲自上手了。虽然有争议,但在结果上,并非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希望百度能从战略高度意识到这一点。以次为契机,让李彦宏走向前台,把自己还原成视频/直播时代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会吃喝拉撒的人。

至于媒体人担心的,公关亲自下场,是否会让媒体和公关的边界发生位移的问题,其实,解法还是在自己身上——既然连公关都开始下场卷视频了,那么媒体人为什么还在临渊慕鱼呢?

正如牟宗三先生评价《水浒传》——惊天动地即是寂天寞地。而惊天动地是如是如是地惊天动地,寂天寞地是如是如是地寂天寞地。如是如是,便是《水浒》境界。纵观璩静的履历,从媒体记者,到企业公关,一路打拼,也算是见过风浪,有足够抗压能力的女强人。而互联网上的风浪,也最契合“如是如是”的“水浒境界”,大家不妨多把璩静和璩静扮演的璩静区分开来,彼此一点宽容和善意。

深潜atom


百度出了个霸道女总裁,李彦宏知道吗

百度出了个霸道女总裁,李彦宏知道吗

科技从来不止是科技。对于科技公司来说,科技背后到底展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在这个时代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撰文丨沸雪

多年一直未走出魏则西事件泥潭的百度,如今再次陷入现象级舆情危机。

更为尴尬的是,这场“没有问题就制造问题”的舆情危机导火索,居然来自百度负责舆情和公共关系的副总裁。

“五一”假期期间,一个简介为百度副总裁的抖音账号“我是璩(qú)静”突然火了。在其发布的一条视频中,她提到 “员工闹分手提离职我秒批”,表示“(公司)和员工只是雇佣关系,为什么要考虑员工的家庭”,在评论区回复网友时,她更是展现出霸道总裁的强硬气势。

客观地说,她的几条视频无论从文案还是画面看,都属于精心打磨和专业制作,内容也没什么严重问题,但其所体现的狼性满满和职场PUA,每一帧都直击当下打工人内心痛点,评论区的网友们直接被气炸了。

只可惜,打造个人IP的璩静确实是出圈了,流量确实也有了,但是却让百度又一次陷入群情激愤的舆论泥潭之中。随后,百度股价也出现跳水,市值一度蒸发超过60亿港元。

百度曾在魏则西事件中被网友群嘲“这届百度公关不行”,而这一次,璩静用“实力”证明,这个“公关一号位”,其实难副。

01

霸总剧情的短视频这两年不断出圈,成为短视频领域一大热门赛道。从网友反馈来看,大家似乎对这类内容乐此不疲。

不知是不是受到这种流行趋势启发,璩静也选择了这一赛道。

从璩静的个人履历看,她完全符合霸道总裁的设定——外交学院毕业,先后做过央媒记者、华为公关副总裁、百度副总裁。

此前有分析指出,璩静在华为的职级大概是21-22级(参考年薪500万到650万元);进入百度后,璩静的副总裁按照百度现有职级体系应该是M4A。M4A/B在百度相当于专业岗T8-T9,已是非常高的级别,年薪可能达到千万级。

年薪上千万、头部大厂“公关一号位”、外形在线,而且,从璩静自己的各种表达中,大家或多或少能感受到她对自己履历背景满满的骄傲感,以及对打工人的“工具思维”或者说“俯视态度”。

图/网络

图/网络

问题是,她本来是舆情和公共关系方面的专家,却忽略了一个致命问题:如今流量对于霸道总裁内容的热度,并非真的慕强式追捧,而是恶搞和解构。

在职场卷生卷死的打工人,下班想看的是霸道总裁的荒诞和出丑,而不是好不容易休息刷个短视频解闷解压,还要被大厂老板们各种PUA。

遗憾的是,璩静同样犯下了“何不食肉糜”的错误。

02

想要追逐流量,却不懂流量的逻辑。

璩静的蹭流量逻辑,无差别打击了所有打工人。

在流量时代,企业想要布局短视频、打造个人IP无可厚非。毕竟,从马斯克在“X”上反复开炮,到雷军、周鸿祎的爆火,老板个人IP出圈,能为企业节省一大笔公关营销市场费用。

想要迫切做出成绩的璩静,在本部门选择all in 短视频,全员下场,搭建百度的自媒体IP矩阵。这个想法原本是好的,也可以理解。从实操层面来看,却存在巨大的风险敞口。璩静所面临的一夜塌房就充分证明了一点——即便是“公关一号位”,也无法保证自己的内容完全无风险。

图/网络

图/网络

理想状态下,在公司遇到舆情危机时,这些自有账号矩阵能帮助公司力挽狂澜。现实却是,这些跟公司职务深度绑定的自有账号,日常内容运营就可能埋下难以预知的地雷。

退一步看,打工人想要越俎代庖成为公司发言人,也往往面临诸多掣肘——即便是“大嘴网红”余承东,如今不也不再提“遥遥领先”?

就像很多人建议的那样,百度如果真要通过打造个人IP来提高公司形象,除了李彦宏自己亲自下场,其实别无选择。

03

梳理分析璩静的职业背景,也许更能理解她为什么会对当前流量产生误判。

无论是她曾经从业的央媒,还是她的上一份公关工作,在我们的舆论场中都具有巨大、难以匹敌的优势。

试想一下,她这次引发热议的言论,如果是在前东家华为任职期间发表,很多人的态度或许会是“对奋斗者的支持”。

前东家具备的这种优势,恰恰是现东家百度最为稀缺的,甚至是它的软肋。从搜索引擎竞争开始,到魏则西事件,再到李彦宏演讲被泼水,都能看出:无论李彦宏还是百度这家公司,其公众形象与华为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没有人不羡慕华为和小米的流量,百度应该也不例外。但前者无法复制,复制后者的可能性虽然大一些,但显然璩静找错了方向。

这不是一个造神的时代了。

图/视频截图

图/视频截图

雷军之所以能收获如此大的好感度,并非因为大家真的佩服他的爽文开挂人生。雷军真正的魅力在于,一个拥有爽文人生剧本的老板,依然能接受自己因为不标准的英语口音成为B站第一鬼畜歌手的现实,甚至他时不时还要恶搞一下自己——其中所展现的巨大亲和力,是许多企业家乃至高级打工人都难以做到的。

作为科技公司代表的百度,在人工智能时代确实展现了不俗的竞争力,但科技从来不止是科技,对于科技公司来说,科技背后到底展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在这个时代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百度想要改变和提高自己的公共形象,当然是好事,但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还需回到企业战略决策层面,而不是简单的公关策略调整。

冰川思想库


清空争议视频,百度副总裁璩静否认已被开除:我在上班

5月8日,有传言称百度副总裁璩静已被百度开除。对此,《环球时报》耿直哥栏目就该传闻咨询璩静本人,璩静回应称,“我在上班啊”。

澎湃新闻记者也就此事询问百度方面,一位百度内部人士回复称:“我刚还看见她上班了呢。”

璩静,毕业于外交学院,曾任华为公共及政府事务部副总裁、中国媒体事务部部长。2021年8月,有媒体报道,璩静已入职百度,任副总裁(VP),负责集团公众沟通部工作。

日前,璩静在个人抖音号上发布多条视频引发争议,多个相关话题词条登上微博热搜。在视频中,璩静自爆曾被员工写了300封举报信,璩静则称信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诽谤杜撰的”。此外,璩静也谈起自己的管理经验,“员工闹分手提离职我秒批,为什么要考虑员工的家庭…我又不是她婆婆,我主要考虑的是他能不能在他的岗位,及时给我交付结果……”

因璩静在视频中谈的内容过于激烈而引发舆情,外界对于视频内容的讨论进一步上升至百度的价值观。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璩静发布的几个视频均有“引战”成分,这是非热点事件当事人的个人IP迅速崛起的常规手法,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抖音等都常见。

5月7日,璩静已清空了抖音号上的全部视频。

 来源:澎湃


新的“占有”

百度公关总裁璩静女士现在被骂得很惨。她已经清空了自己的抖音账号,估计也会离开自己的职位。

不想参与那些攻击,想讨论一个严肃问题。

璩静悲剧的发生,是要求自己的手下,都去开短视频账号,打造个人IP。想一下,她手下至少几十人,如果都成功了,以后就是几十个有影响力的IP,百度都不用再另外花钱做公关了。

她不是光说不练,而是率先垂范。据说她花钱买了一个几十万粉丝的抖音号,然后改成自己的;报名学了短视频课程,然后开始投入创作。视频制作精美,充满了梗和爆点,就像那些霸道总裁小网红一样。

这时候翻车就是必然的。因为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要成功,必须有个人风格,越出位越好,而作为百度的“公关一号位”,代表的又是公司。这两者中间有着无法化解的冲突。

她在视频中本色演出冷血霸总,嘲讽和挖苦打工人,引来反噬,也是自作自受。但是,相比于批判她个人,去思考她的“实践”其实更有意义。

社交媒体时代,每一个“有影响力的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不管是周鸿祎还是雷军,似乎都在公司之外获得了新的、属于个人的“形象资产”。很多公司的的老板,都在搞视频直播,直接卖货。。

璩静设想的,应该也是她向上级汇报的方案,就是把团队都塑造成个人IP,然后又完全归她号令。这其实是一种新的占有:不止是占有员工的工作时间(劳动力),还占有员工的“人格”。

个人社交账号,既是一个人“人格”的体现,也是其才华、人生经历的反映,是“自我”的延伸。被人们称之为“人设”的东西,其实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这是一种属于个人的“资产”,公司是否能够占有?

而且我也怀疑,璩静的设想,不太可能成功。一个叫“璩静”的人,可以成为强大IP,而“百度公关璩静”,如果账号属于百度,就很难展现那个独特的自我。

并不意外,不管是公司还是其他组织,只有真正的一号人物,才可能获得个人IP和公司的完美结合,比如曾经的马云。在中国独特文化环境下,即便是公司的二号人物,也不太可能有强个人IP。

在媒体行业,像璩静那样思考的“领导”并不少。

城市的地得


百度副总裁璩静深夜发文道歉

▲璩静发布的道歉内容。来源|当事人社交账号

▲璩静发布的道歉内容。来源|当事人社交账号

近日,百度公关副总裁璩静因发布争议性视频内容,连续两日登上热搜榜。其发布的视频中,“员工闹分手提离职我秒批”等话题引发网友广泛争议。

九派财经注意到,5月9日凌晨,璩静就近日其个人短视频引发的舆情风波在朋友圈发文道歉。

对于引发争议的短视频内容,璩静称发布短视频之前,没有事先征求公司意见,不符合相关流程,也不代表公司立场,特此澄清和道歉。针对引发争议内容,璩静称视频中很多不妥不适之处,使外部对公司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产生误解,造成了严重伤害,也在此诚恳道歉。

在道歉内容中,璩静称发短视频的初心是想把工作做好,但心太急了,方法不当,给大家带来了不适和困扰,诚恳接受各种批评。并表示“会认真改进个人的沟通方式和管理方式,纠正错误,更关心同事,在实践中虚心听取大家的宝贵建议”。

社交媒体时代,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机构”中的“独异个人”的崛起,很多一线的自媒体,都曾经在机构工作过。

但是,一旦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成功,就会引发“占有”危机。领导不满,机构也想分一杯羹。通常的结果,是个人会选择离开。

璩静设想的“占有模式”太过完美,也不可能实现。但是,这种新的占有模式其实非常普遍。很多人不得不在自己的朋友圈上转发雇主的内容,已经是一种“日常”。

当然,“日常的抵抗”也广泛存在,很多人设置分组,把那些内容设置为仅领导可见。

很多大学毕业生甚至都感受到了这种“新占有”的压力。有很多年轻人,都有两个账号,一个“献给单位”,不管是实习还是以后到新机构工作,都完全臣服;另一个给自己,用来吐槽和记录日常真实。

这是一种人格分裂,也是公平的欺骗。

九派新闻


短视频风波落幕:百度副总裁璩静已离职,凌晨刚发文致歉

经历舆论风波后,璩静从百度离职。

5月9日,澎湃新闻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百度副总裁璩静已从百度离职,在百度的内部系统中,璩静被打上“已离职”标签。

澎湃新闻就此事联系百度官方和璩静本人,未获回复。

5月9日凌晨,百度副总裁璩静在朋友圈发文称,因个人短视频引起风波,跟广大网友诚恳道歉,“各个平台上,大家的意见和评论我都认真读了看了,很多批评非常中肯,我深刻反思、虚心接受。”

璩静表示,在发布短视频之前,她没有事先征求公司意见,不符合相关流程,也不代表公司立场,特此澄清和道歉。视频中很多不妥不适之处,使外部对公司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产生误解,造成了严重伤害,也诚恳道歉。

璩静称,发短视频的初心是想把工作做好,但心太急了,方法不当,给大家带来了不适和困扰,诚恳接受各种批评,“我会认真改进个人的沟通方式和管理方式,纠正错误,更关心同事,在实践中虚心听取大家的宝贵建议,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来源:澎湃新闻


大厂人设再“翻车”,形象危机怎么破?

近日,一场由某大厂公关副总裁所发短视频引发的舆论风暴席卷了网络。她在视频中提出的“员工闹分手提离职我秒批”强调雇佣关系而非个人情况等职场观点,迅速登上热搜。5月7日,该公司港股下跌2.35%,“六个字让公司股价蒸发了60亿”成为网民、自媒体传播热梗。目前,该抖音账号已删除相关视频,当事人也通过微信朋友圈道歉。

图1 抖音账号截图

图1 抖音账号截图

这一事件不仅突显了职场文化的多样性和变迁,更引发了人们对于青年职场心态与网络舆论环境的深度思考。

01

当代青年四种

典型职场心态

平衡追求者: 更加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他们追求着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不忘关注家庭、个人健康和兴趣爱好。这种平衡追求者的心态,在网络舆论中会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势,倡导健康的工作生活方式。常常反对要求员工为了工作放弃生活或过度牺牲家庭的言论。

价值冒险家: 显著特点是对于职场价值观的多元化追求。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拥有各种不同的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会在网络舆论中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态势,他们可能会就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讨论和交流。

意义追寻者: 不仅仅是追求物质回报,更注重工作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价值的意义。这种意义追寻者的心态在网络舆论中会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他们可能会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成长经历和社会责任感,激励更多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成就感。不认同将员工“工具化”的管理理念。

创新倡导者: 青年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求新精神,在职场中可能会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积极尝试新的技术和工具,推动企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02

大厂管理者VS打工人:

职场心态的撕裂

曾几何时,互联网大厂是国内先进管理的样板,引领着国内企业文化、职场生态的转变。但近年来,从“能够996是修来的福报”到“人应该活到老干到老”,互联网大厂高管的“奋斗论”接连引发争议。究其原因,当代青年的职场心态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等成为新风潮。而这与部分大厂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形成了撕裂,甚至对立的局面。当争议出现时,此种对立极易从企业和员工,扩大到企业与公众间,使得企业失去了与公众良性沟通的机会。

图片由AI生成

图片由AI生成

03

扁平化管理

与“权威”的失落

我国职场保持了严格的等级结构,这种对权威和资历的尊重,建立了稳固的工作秩序,但也容易阻碍员工对上级决策的质疑。互联网大厂曾被公众津津乐道的“扁平化管理”,也在近年来逐步走下神坛。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复杂化,传统的权威式管理开始在一些大厂中复苏,高层管理者的声音和决策往往成为企业内部的风向标。然而,这种权威式的管理方式与当代青年的职场心态存在较大的差异。与“让专家不要建议”相似,在青年人自我表达、创新意识觉醒的当下,强硬的职场管理风格遭到诸多质疑。

本次事件发酵过程中,该公司被爆出公关全员做短视频“内幕”,不做的就辞退或拿低绩效的管理手段遭到质疑。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破亿,登上热搜榜。舆论场中厌恶、愤怒情绪交织,占比超过六成。

图2 情绪分布图(数据来源:清博智能)

图2 情绪分布图(数据来源:清博智能)

04

大厂人设“翻车”

何解?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职场心态的转变,给企业舆论管理带来极大挑战。

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一个公司对待员工的态度和应对危机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公众对该公司的看法和舆论的倾向。而职场心态与企业文化则会影响到组织和个人在舆论场中的表现和应对方式。因此,企业在设计和实施职场策略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文化特征和公众舆论的倾向。尊重和利用这些文化动力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构建内部和外部的正面形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尊重公众情感与价值。注重情绪价值、强调个人感受的年轻人不仅是互联网深度用户,也逐渐成为职场主力,支持“没义务了解个人情况”“没必要考虑员工家庭”等冷漠言论,不仅会引来“00后整顿职场”,也会让企业陷入舆论漩涡。因此,在品牌传播或舆论危机应对时,都需要考虑公众的情绪和感受,以更加人性化、情感化的方式发声。“霸总”式单方输出的表达方式,员工工具化的冷漠言论,都容易引发公众反感,甚至以点带面上升至对企业文化、职场氛围的负面舆情。

真诚”永不过时。近年来,企业“一号位”、“领头者”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与网民直接交流越来越普遍,雷军、李斌等业内大咖的实践效果甚好。但此次大厂人设“翻车”也说明了,与制造对立与话题相比,“真实”展现个人魅力与企业形象才是长久之策。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事件当事人在道歉时提到“在发布短视频之前,她没有事先征求公司意见”。因此,在鼓励员工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企业宣传的同时,也需要制定明确的社交媒体管理规定,规范员工言行。

走近青年、弥合鸿沟。青年是职场的重要组成,也是互联网的深度用户、网络舆论的风向标。走近青年群体、了解所思所想,对于优化管理策略、发展企业文化、提升舆情应对能力都有所裨益。管理者深入基层,了解年轻人生活方式、工作态度,理解他们的追求和困惑,才能从根本上消解职场心态、价值观念上的鸿沟。真正赢得年轻一代的认可和支持,保持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清博指数


公关一号位做网红IP?这些雷区不可踩

随着短视频火爆,企业公众人物下场做直播、短视频已不足为奇。近日,百度副总裁、公关负责人璩静开设抖音号以“女霸总”身份谈职场看法。五一小长假5天发了4条短视频,达成“涨粉95万”的战绩。

公关一号位做网红IP?这些雷区不可踩

热度总是伴随着热议。璩静选取的话题极具冲突性,“员工闹分手提离职我秒批,为什么要考虑员工的家庭”等言论,引发网友对于职场雇佣关系和情绪价值的争论。

随后有网友又发现端倪:视频热度、赞数和粉丝数等数据对不上,账号疑似是买的,将璩静和百度推至舆论风口。

5月9日凌晨,针对近期在短视频平台引发的争议,璩静在朋友圈发文道歉。

公关一号位做网红IP?这些雷区不可踩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楚新谈及该事件时表示,媒介和流量的改变,必然“倒逼”公关传播的改变互联网时代信息内容的多元性、渠道的便捷性、主体的隐匿性、传播的迅速性也对公关负责人提出了新挑战。

01

企业家为何争相进入短视频赛道?

塑造个人IP形象,直面流量争夺战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板或高管热衷于将自己打造成“网红”。璩静此次下场也被普遍认为是百度公关营销新的探索。

公关一号位做网红IP?这些雷区不可踩

黄楚新表示,企业公众人物陆续开设短视频账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制造热点话题、提升关注度,从而获取流量。璩静也不例外,通过短视频塑造形象、制造热点、吸引热度,这是流量时代企业自媒体矩阵的重新构建和运营举措。

活用互联网思维,尝试全员自媒体化

一份流传于网络的聊天记录显示,璩静不仅自己在做短视频账号,还要求百度公关团队全员运营个人IP账号,甚至为其制定了KPI。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璩静在回复网友时称“短视频是公关的基本盘”。黄楚新对此表示,媒介和流量的改变,也必然“倒逼”公关传播的改变。在流量和注意力争夺中,发挥碎片化力量的“全员自媒体化”,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整合流量资源。

02

璩静踩到了哪些雷区?

璩静虽然仅发布了4条短视频,但网友评价称,几乎每一条都精准地踩在了打工人的“雷区”。截至5月7日下午,抖音账号“我是璩(qú)静”的内容已被清空。

公关一号位做网红IP?这些雷区不可踩

某种程度上,璩静下场做短视频被外界看作是百度公关团队试水短视频赛道的探索,但为什么最后落了个“全部清空”的境地?在这场探索中还有哪些雷区值得我们注意?

“狼性”发言,反复触及公众痛点

公关一号位做网红IP?这些雷区不可踩

多数网友认为璩静的“狼性”发言并不合适。

黄楚新表示,以此方式出圈,显然是不可取的。涉及职场上下级对立、女性话题,确实很有流量,但企业公关的核心是传播企业文化、维护企业社会形象、展现企业的人文关怀,璩静的短视频无疑与之背道而驰,虽博取了流量,但也寒了人心。

数据疑似造假,接连引发负面舆情

视频发布后不久,璩静就被指其粉丝数疑似造假,刷赞和买流量。网友们质疑称,璩静的账号并没有一条爆款视频,同时该账号也非新建。

公关一号位做网红IP?这些雷区不可踩

新榜CEO徐达内发布视频称,璩静发第二条视频时,粉丝数就已经有90余万。他直言,“总共才几千个赞,怎么可能嘛。”

殃及池鱼,企业形象受损

相关数据显示,舆论发酵后,5月7日百度港股以108.3港元收盘,下跌2.17%,市值蒸发超60亿港币。

璩静在短视频首页和每个视频里均标注了自己的现职——百度公关副总裁、一号位,这加强了璩静与百度的关联度。这一行为在为其贴标签、引流的同时,也为百度带来了无形的风险。

当公关一号位自我介绍时带有相关头衔,通常意味着他们被外界视为公司官方的代表。人们会将个人形象与企业形象紧密相连。

黄楚新认为,互联网时代信息内容的多元性、渠道的便捷性、主体的隐匿性、传播的迅速性都对公关负责人提出了新挑战。要求公关负责人快速掌握数字营销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危机管理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能力。

03

公关一号位能做网红IP吗?

璩静并非是唯一“翻车”的公关负责人,今年1月,小鹏汽车原公关负责人也曾因一些言论被指“翻车”。

公关一号位若想打造网红IP,该如何平衡自身形象塑造和企业形象维护之间的关系呢?黄楚新从以下三方面给出了建议:

首先,企业要明确公关目标,包括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品牌形象定位以及公众期望等。将个人形象塑造与企业形象维护紧密结合,确保个人行为、言论和形象能够积极反映并加强企业形象。

其次,作为公关负责人,应展现出专业、可靠、有远见的形象。通过专业的公关知识和经验,为企业争取更好的舆论环境和公众支持。

最后,确保个人形象与企业形象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抖音、微博、公众号、小红书、参与行业论坛、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提高个人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塑造个人形象的重要途径,但要注意个人品牌建设应与企业形象相协调,避免产生冲突或误解。

作者:尹珮瑶

庖丁解news


把百度副总裁璩静忽悠瘸了的,其实是一个钳工

五一之后,百度原副总裁璩静,爆火。当然,是那种黑红黑红的火。

具体啥事儿,大家都知道了,璩静亲自下场做短视频,输出了很多反人性的低智言论,比如“员工离职秒批,管你家庭如何”云云。

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着干,下场是什么,自然不言而喻。在璩静遭受网络群嘲三天后,离职申请就被百度老板李彦宏“秒批”了(另一说是被开除的)。

人们解气的同时,又不解:坐到这么高的位置,认知咋就如此差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她被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位网红“参哥”忽悠了。

所以,参哥又是谁?

参哥与璩静

打眼一看,参哥形似万达少爷王思聪,在他火之前,正是以此形象快速打造了认知度。因而,他开始刻意模仿王思聪。而且,他喜欢瘫在椅子上说话,后来,瘫久了,真得了颈椎病,以至于不得不穿上背背佳,脖子里套个颈圈。

原名沈文君的参哥,跟王思聪年纪也相仿,生于1987年,烟台市牟平人,尽管长得像,但没人王思聪高学历和首富之家背景……仅仅毕业于牟平职业中专(现改名为“烟台工贸学校”),上的是2002级钳工班。

但不得不说,一介钳工出身,能忽悠到百度副总裁,也挺励志的。

要知道,对比参哥的低微,璩静履历相当光鲜,外交学院高材生,毕业就进了新华社,随后入华为,最终位至公共及政府事务部副总裁,2021年,又加入百度担任VP,年薪千万。可谓是,一路“开挂的人生”。

那她为什么相信参哥呢?

就像璩静说的,只关注下属“交付的结果”,而参哥,就是一个“拿到大结果”的人。

参哥自称全网粉丝过千万,主要营收手段嘛,就是卖商业IP课——教你怎么做IP。这一领域,在近几年,蔚然成风。而“拿到结果”这个词儿,就是IP孵化行业人士喜欢说的“黑话”,意思就是——取得成绩、赚到钱。行业另一个黑话词儿,则是“操盘手”。

参哥之所以叫参哥,是因为他卖倒卖海参起家的,所以也被叫做海参哥。

当年,从钳工班毕业后,参哥并没有当几天钳工,希望“逆天改命”的他,自然有着“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心态,要自己当老板。在2024年的参哥公司年会上,他自称2003年就开始创业,掐指一算,当时才16岁,不知道创的什么业?

根据其百科资料显示,他2005年就进驻淘宝开始做电商业务,那个时候,他也才18岁。但创业之初,参哥其实并不如意,用他家乡人的话说就是——干啥赔啥。直到2011年,参哥迎来人生的转机——成为首期“淘宝总裁班”学员。而且,他也开始转型做生鲜,以海参为主,还有烟台樱桃等品类。

由此,他的电商事业走上快车道,2016年获得天猫颁发的“生鲜行业新秀奖”,全年销售额也达到了1.5亿。

不过,他在做生鲜时,有不少黑点——大量招代理运营赔惨了不少人。

2018年,参哥开始孵化短视频IP,第一个是“晴天见”,很快破了百万粉丝,第二个是“新思路海鲜辅导员”(代理),第三个是“骆驼工匠-骆驼姐”,此外,还有“毛毛姐”(要注意的是,并非有着3000多万粉丝的“多余和毛毛姐”那个毛毛姐)等。

但老实说,这几个网红相比大量头部达人,表现一般,粉丝最多的“晴天见”(300多万)长达2年没再更新,“新思路海鲜辅导员”也超过半年没更新。

2020年,参哥亲自下场开号,把以上达人作为重点案例包装,开发所谓的付费课程,教人如何做短视频IP,针对的对象,就是一些小老板。在课程之外,还有私董会、全案合作等营收模式。

凭借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术,以及各种疯狂切片传播,在一年后,参哥就成了抖音上的所谓“变现王”——但这个称号无从考证真假,很有可能是他自封的。

参哥的付费课程,很敢要价——其中,《短视频流量运营认知课》仅仅有56节录播课,价格5980元;而《短视频全案操盘手》课程则售价达到9980元。这一费用标准,别说在线上付费课程中属于高客单价了,甚至比很多线下课程都要贵。

早在2022年,他就号称一个月变现超过9位数,折算下来,一年就有十几亿的收入,到了2023年,他旗下IP有9人收入达到了9位数。参哥公司的员工数量,也有着惊人变化,2023年初,仅有300名员工,到了2024年2月,扩张至1200人。

在这些员工里,2023年收入过百万的有20个以上,收入500万+的,也有6人。足以可见,参哥本人的收入到底有多少了。

当然,参哥的商业体系中,卖课还是小项目,“私董会”更贵,加入的门槛是8万一年,而全案帮企业老板打造IP的报价则是200万一年。

课程、私董会、全案合作三者形成了一个变现闭环——通过5980的课程,推荐8万的私董会,然后再从私董会里,找出200万的全案合作;而打造出来的老板IP,又能成为卖课的案例。

实际上,参哥的目标对象,大部分是认知度不高的小企业老板。他们获得了第一桶金,希冀再上一层楼,但又没什么积淀,所以“病急乱投医”,就被参哥拿下了。

在商业IP孵化、知识付费这一领域,参哥自得意满,强调这个行业里只分为“参哥和其他家”。

与“拿到大结果”相辅相成的,是他的价值观。

5月8日,参哥承认璩静跟自己学习过,但强调“她说的没错”,更反问“哪个公司不是这样”?他毫无反思,认为璩静风波只是因为“被人黑了”。

这还不是他最惊人的话语,在一个月前与网友连麦过程中,参哥大谈“如何舔人”,也就是“拍马屁”——“怎么舔最舒服”“怎么舔最有效”成为大剌剌的“学问”。

还有这段话——

“我特别喜欢少妇,尤其是离异少妇,真的是猛……只要给钱到位,干什么都行!”

不知道璩静算不算这样的?

参哥还推崇“成功学”,自称马爸爸的语录一年读过很多遍,背得滚瓜烂熟。但他所有的言论,除了低俗,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正确的废话”。

由于各种无底线言论,参哥也在平台上N次被封禁、处罚。在2020年-2023年之间,参哥多次被封。近期,其抖音矩阵号就被处罚禁止搜索90天。

在网红经济、IP打造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大势下,病急乱投医的大厂高管,可能还不止璩静一个人。在这一大背景下,像参哥这样的人,确实可以活得很好,以至于有朋友感慨:没有道德感的人,才能赚大钱。

“参哥出品,粗暴好用!”

这是他的slogan,好用不好用不知道,但“粗暴”确实是真的。

只能说,谁信谁傻,璩静老师就是样板。

慧眼看财经


被离职的百度副总裁,道破这个时代最荒谬的隐喻?

李紫菲、成磊、朱雪丽、王芳(北京师范大学)

【导读】近期,一企业高管因“不需要考虑员工的家庭和情绪”、“连续出差50天是时间最合理最优化的方式”等言论引发舆论热议。近年来,职场工作体验的恶化备受关注,以“打工人”“社畜”“搬砖人”自居的劳动者身心高度承压。另一方面,以“打工人”自居,也代表着职场中的参与者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身份、存在感,以及职业前途都抱有相当负面的态度。事实上,这种消极心态,不仅对职场中的个体心理造成伤害,更会使整个社会职业环境逐步恶化。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问题及其形成机制。

本文指出,现代职场被忙碌、效率、竞争的旋律裹挟,劳动者一步步沦为实现目标的“工具”,他们的人性受到有意无意的忽视,即被他人“客体化”。客体化的本质是将他人视作单纯的物体。被客体化的劳动者缺乏所有权、可被替代、易被侵犯,能动性、感受性和自主性被大大压抑。工作情境容易诱发对他人的客体化,原因包括:在交换取向的人际关系中多秉持计算与策略性心态;重复的、碎片化的、他人导向的工作内容易受控制;在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中,居高位者更青睐人的工具性价值;对金钱的看重导致一种以市场定价的思维模式。

作者指出,被客体化的劳动者将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和倦怠感,加深个体与组织及其他雇员的距离感,滋生冷漠与不信任。另外,经常客体化他人可能改变个体的道德感知,使人漠视道德价值、规则和公平,冷眼他人遭受的苦难和不公正待遇,从而做出更多的不道德行为,又或者习惯于道德推脱。工作中的弱势者,可能会使用自我客体化的方式来合理化剥削,但促进平等仍需要关注结构性因素及宏观层面。

我们都是“打工人”:

工作中的客体化

近年来“996”、“职场PUA”、“打工人”等关键词带动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热潮,从中折射出当代职场的社会生态以及工作者的心理困境。随着时代的进步,本应借助高科技获得更多工作解放和自由的工作者,却被忙碌、效率、竞争为主旋律的工作环境裹挟,一步步沦为用以实现此类目标的“工具”,他们的人性受到有意无意地忽视。1995年,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基于马克思的理论将这一现象概念化为“工作客体化”(working objectification),此后,一系列围绕着其展开的心理学实证研究开始出现。到底是什么让工作者变成了冷冰冰的物体并进而沦为工具?这又会给工作者的心理与行为带来哪些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对这些问题做出一定程度的回答。

工作客体化的历史与发展

一开始,客体化以奴隶制这种极端的形式出现。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劳动者被客体化的本质占据了各大理论分析的焦点。首先,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资本家最大化创造财富是工人的意义,鉴于工人的技能、生产力等属性有助于其创造财富,因此这些属性比他们的社会生活和人性更加重要。在这种制度下,工人被他们的雇主所评价,他们丧失了自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沦为了纯粹的商品,人们仅仅根据工人的生产力而不是人性来看待他们,甚至于工人自己也会产生这样的看法。基于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学家罗伯特·布劳纳提出了使工人沦为工具的一些关键性特征:工作任务的重复、零碎及工人缺乏自主权。同样,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运行的社会组织仅仅将工作者视为一个个“齿轮”,即专门为机器服务的工具,而不是具有能动性的人。与之类似,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工业体系助推了将工作者视为“动物劳工”(animal laborans,指一个被忽视了能动性和自主性的被动实体)而非“有人性的人”(homo faber,指通过工作来实现人性的体力劳动者)的观点。然而,尽管批判的声音不绝于耳,工业社会还是沿着机械化的道路继续前进。例如,工厂“流水线”的设置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和应用,虽然工人的工作效率提升,但员工的思考和行动在其中被彻底抹杀了。进入到当代,企业将工作者视为人力“资源”或“资本”,管理者批评员工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否定员工的情绪感受,都在暗示着工作者被客体化的事实。可见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工作环境如何变化,工作客体化的现象总是存在。

工作客体化的定义与特征表现

客体化的本质是将他人视作单纯的物体。客体化的过程中,人们通常无意识地基于一个人的有用性而非人性对其做出评判,并将其视为实现自身目标的工具。Nussbaum认为客体化具有七个典型特征(详见表1)。这些特征又可以被进一步归纳为工具性(instrumentality)和否定人性(denial of humanness)两个维度。具体到工作场景中,工作客体化也包括将工作者视为工具和否定工作者的人性两方面。

关于客体化的两个维度,目前少有研究探讨在工作领域中哪一个维度更为凸显。在职场情境中,实现员工效能及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是组织核心目标之一,此时将工作者当作工具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而当仅关注工作者的工具性功能时,其他属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忽视。的确有研究发现,当激活个体对于目标人物的工具性动机时,他们会忽视对方的人类属性,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工具化他人的同时可能会自动化地伴随着对于对方人性的否定。据此可推测,工作客体化的核心是突出和强调工作者的工具性,而否定人性则是在工具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连带结果。如若反过来,以否定人性为核心而不突出对象的工具性功能,则指向另一个概念“非人化”(dehumanization),即认为一个人或群体缺乏人性。换言之,工作客体化和非人化都可能涉及到对某个对象人性的忽视或否定,但工作客体化的重点在于强调对象的工具性属性,将对方视为工具故而连带性地忽略或否定其人性,而非人化则无需凸显工具性这一前提。

人们为何会客体化他人?

人们为什么会以客体化的方式对待工作场所中的他人?首先,工作场景本身就是一个极易启动“客体化心态(objective mindset)”的环境。相比非工作情境,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更容易让人感到空虚和无意义,并且工作情境中的语言也更多交换取向。这使得在工作环境中更容易激活计算与策略性心态,即在工作情境中人们会通过计算可选项的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身处这样的组织时个体会表现出更强的客体化倾向。此外,工作环境的肮脏程度也会启动客体化心态,无论是物理上的肮脏还是道德上的肮脏都会加剧人们对从事此职业工作者的客体化程度。在此基础上,某些组织环境特征还会进一步强化这一现象。例如,组织的绩效激励制度能够激发工作者寻求财富的意愿,进而促使人们在工作中更为工具化地对待他人,从而帮助自己获得更高绩效奖励。此外,工作内容本身的一些特征(如重复的、碎片化的、他人导向的)会让工作者只专注于生产过程中的一小部分,难以看到劳动的全部成果,从而增加对工作的无力感和无聊感。相比观察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工人,当个体看到工人身处重复的、碎片化的、他人导向的流水化作业工作情境时,会增加对此情境下工作者的客体化程度

此外,工作情境下最多被关注的客体化他人的影响因素是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与低权力群体相比,高权力群体对他人有着更强的工具性感知,他们会将他人仅仅视为实现目标的工具,并在工作中选择对自己具有更高工具性价值的伙伴。也有研究表明当上司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管理下属时,会忽视下属的主观属性,转而关注其工具性属性,即表现为客体化他人。总之,似乎不对等的权力关系是客体化的重要诱发因素,相较于平等的权力关系,不平等权力关系中的工具性目标、竞争态度、利己目标、交换规则等均会得到凸显,进而导致人们倾向于以工具性价值去评价他人。这就可以预期在权力距离越大的组织中,工作客体化的现象应该会更频繁地发生

另一个被广泛关注的因素是金钱提醒金钱提醒会让人们更多地采用一种市场定价的思维模式来看待他人,进而以工具性视角对待他人。此外,Wang和Krumhuber的研究发现客体化他人者越重视金钱就会越倾向于基于感知到的工具性来理解社会关系。该工具性倾向甚至会泛化到人际关系中,表现为更倾向于选择具有高工具性价值的伙伴,并且否定被客体化者的心智能力。

客体化经历将引发工作者哪些心理与行为后果?

客体化发生在一系列人际互动之中,一旦有客体化的行为被发起,就势必有接受客体化对待的对象。那么,经历客体化的感受会对个体产生何种影响?一方面它会损害客体化接受者的工作行为和组织态度。遭受客体化对待的工作者报告感受到更多的剥削,客体化的经历也会导致他们从事更少的组织亲社会行为、更低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归属感、更高的离职意向以及更低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被客体化还将损害工作者的身心健康,例如,当回忆起在工作中遭遇的客体化经历,被试会报告更低的主观幸福感,他们的自我控制感也会下降进而倾向于做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除了对接受者,对于客体化发出者来说也不是完全没有影响。在工作中客体化他人可能会为个体带来一些积极收益,如更高效和准确地做出决策、选择到最佳合作者从而实现特定目标等。与此同时,经常以此方式对待他人也会增加个体更普遍意义上的伤害倾向,如歧视、性骚扰和欺凌等

工作者会否主动或被动地将自我客体化?

工作者在不断感知到自己被他人客体化对待之后,可能将此种对待内化为一种自我意识,即自己在工作情境中也把自己视为可以被利用的工具,同时忽视自身的人类属性,这一过程称为工作自我客体化(working self-objectification)。

在工作中频繁被他人客体化的经历显然是引发工作自我客体化的重要前因。Baldissarri等通过问卷研究发现,被上级视为工具的感知与工作者的自我客体化倾向存在显著正相关。后续问卷和实验研究在不同工种和不同国家的被试群体中验证了这一关系。此外,重复性、碎片化、他人导向的工作任务也会导致更高的工作自我客体化水平。

工作自我客体化也会给个体带来重要的负面影响。现有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工作自我客体化塑造组织中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例如,由于自我客体化的个体在工作中有着更低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会报告较低的自由意志信念,同时表现出更高的从众倾向。此外,工作自我客体化也可能使个体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和工作倦怠等。除对个体的影响,工作自我客体化还可能影响组织氛围,值得未来研究者的关注与研究。工作自我客体化的工作者将自我当作工作机器,忽视自我人性,这可能增加个体与组织中其他雇员之间的人际距离,而这将进一步损坏人际关系和组织和谐,减少合作行为,提升人际警觉。

如何减弱客体化的负面后果?

鉴于工作中的客体化会带来诸多消极后果,探究如何缓解其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少量研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在工作中,客体化接受者仅仅是帮助客体化他人者实现绩效目标的工具,因此客体化接受者的自主性、需求、情感和机会等常常被剥夺,他们会感到被他人操纵,缺乏自我控制感,因而会希望利用攻击性来恢复受挫的控制感,此时若提高个体的自我控制感可以有效降低被客体化后的攻击倾向。此外,客体化接受者被重视工具属性,较少体验自主性相关的人类心理状态,在工作中更易产生不真实感,相应地,提高真实性可以抵消客体化经历的消极影响。最近,Auzoult发现提升工作意义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被客体化导致的负面后果。另外,从减少客体化发出者的客体化行为入手,激发个体的感恩情绪能够减少其在工作中客体化他人的行为,而且这一效应并不仅仅局限于唤起其感恩情绪的人,还可以泛化到其他人身上。

现有研究对于工作客体化的干预都是从个体层面入手,从组织层面也同样可以做出一些改变来减少工作客体化现象的发生。例如,可以尝试建设一个不那么工作情境凸显的环境。身处工作情境越凸显的环境中,人们会更多地计算收益,表现得更具竞争性,启动客体化心态。人们根据环境中所包含的物体(如办公室vs.咖啡厅)、周围人的角色(如同事vs.朋友)、在环境内所从事的活动类型(如参加会议vs.阅读)等线索来判断所处的情境是否属于工作情境。基于此,可以采用将工作场所装扮得更为温馨,对工作伙伴的称呼不那么凸显上下级关系等方式,塑造更加温暖和亲切的工作环境,来减少工作中的客体化现象。此外,更高的组织认同氛围有助于降低组织中的自我客体化现象,研究发现,在更集体主义和相互依赖的组织氛围中员工的自我客体化程度更低;相反,在更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组织氛围中员工的自我客体化程度将明显增加。

总结与展望

围绕工作客体化现象,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工作客体化发展的历史,说明工作客体化是长久以来存在且至今仍十分普遍的现象;接着明晰了工作客体化的定义和特征;随后围绕工作客体化的影响因素、工作客体化造成的后果、工作自我客体化以及预防和干预工作客体化的措施等四个方面概要性地叙述了工作客体化领域目前的研究成果。最后,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的方向。

1. 探讨工作客体化更丰富的影响因素

一方面,最近有研究开始关注情境和宏观环境因素对于客体化倾向的影响,例如经济不平等。在高经济不平等(vs.低经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个体或群体间的财富差距更大,这会导致人们更加关注自身财富的相对地位;与此同时,由于人们倾向于向上而非向下比较,因此在高不平等的环境中人们会树立更高的比较标准,并持有更强的财富需求目标。以上目标的凸显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个体去关注他人对于实现目标的工具性价值,而忽略那些无益于目标的人类属性。未来研究可以探讨随着社会环境和企业生态的进一步变化,工作中的客体化现象是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另一方面,文化因素值得关注。工作客体化的现有研究主要针对西方文化,少量研究发现其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也存在。中国是典型的紧文化社会,强调规范,对于失范行为的容忍度较低,也更多采用惩罚来保证规范的施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为了不被惩罚,个体会努力规避犯错,进而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关注的问题上,导致对他人需求关注的减少。因而,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工作客体化的效应可能更强。此外,在极为强调秩序和规则的社会中,一旦客体化对待来自于整个组织,就可能更不易被察觉,甚至被视为一种组织规范而被员工内化,从而导致更高的自我客体化。这些可能性均值得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2. 探讨工作客体化更广泛的心理与行为后效

可从工作客体化发出者的角度探讨客体化他人与一系列道德后果的关系。在工作情境中,将他人作为工具固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个体追求效率和绩效。然而,频繁做出客体化他人的行为也可能影响到个体对于自身的道德评判,因为一旦被客体化者出现了不良后果,客体化对于人性的忽视可以起到合理化伤害、减轻内疚和罪恶感的作用。长此以往,客体化他人有可能改变个体的道德感知,令其将他人置于道德价值、规则和公平的考量之外,对他人遭受的苦难和不公正待遇漠不关心,从而做出更多的不道德行为,又或者在从事不道德行为后进行更多的道德推脱,以对不道德行为合理化

再则,可从工作客体化接受者的角度探讨感知到被他人客体化会否对特定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如减少同事之间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依赖于相信自己是一个群体的一部分,在这个群体中,人们相互寻求帮助和给予支持。已有研究表明,在人际互动中,当人们感到被群体中的他人排斥时,会警惕自己为他人做出牺牲或努力得不到回报,因而减少做出帮助他人行为的倾向。同理,在工作中,感知到被他人客体化的工作者会意识到自己正被他人当作工具对待,自我人性的一面也不为他人所重视,为了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伤害以及避免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就很可能以冷漠、防御的态度对待他人,减少与客体化发出者的互动,进而还可能将此态度泛化到更广泛的工作关系中,表现为亲社会行为的减少。

3. 探讨工作自我客体化的心理功能

从传统来说,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多从压迫劳动者的环境出发,多关注工作者作为他人客体化对象的角色,并且多聚焦于工作者遭遇客体化的后果。除此之外,遭遇客体化的个体有何反应并如何应对也是个重要的问题。

系统合理化理论(system justification theory)认为人们倾向于维护、支持和合理化现有的社会系统,以解释并保持他们的固有地位。虽然这可能会损害身处其中的弱势群体的利益,但与此同时也有助于处于低地位的个体减轻焦虑、内疚及不确定感,进而提升对所处社会地位的满意度。也就是说,系统合理化可以作为一种缓解弱势群体消极情绪并促使其接纳当下环境的途径。在工作环境中处于低权力地位的工作者,可能也会使用自我客体化的方式来合理化剥削,从而接纳不平等的工作条件和组织环境,尤其当他们自觉无力改变环境时,自我客体化或许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心理不适感。

同时,需注意自我客体化是工作者在面临各种环境不公处境下做出的有限适应,但这可能并不完全基于自主选择,而是一种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重因素叠加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自主选择”。也就是说,低权力工作者将其劣势地位合理化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赋权。在短期内或许可以帮助其获得高地位者的积极评价和认同,缓解消极心理体验,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对个体产生深远且持续的负面影响,如逐渐丧失自我意识、对自我人性的全面否定等。也就是说,通过自我客体化获得的短暂控制感和消极情绪缓解无法在根本上提升低权力工作者的地位,也无助于社会平等的促进。未来研究可深入挖掘自我客体化的心理功能,并尝试揭示其对于个人与社会、短期与长期的矛盾性及两面性。

4. 构建工作客体化的理论或解释框架

现有研究还集中于探究工作客体化和工作自我客体化的前因后果,对内在心理过程及机制的关注尚且不够,暂未形成本领域较为系统的理论或解释框架,这是掣肘本领域研究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的核心困境。当然,从建构理论的路径来看,可以专门提出一个适用于工作客体化主题的理论,也可以从现有理论观点之中进行提取和迁移,应用于工作客体化领域,本文即尝试遵循后者,浅显地以目标系统理论和自我知觉理论分别对工作客体化和工作自我客体化的产生原因及心理过程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

目标系统理论(goal systems theory)提出,当人们持有一个重要目标时,会自动将注意力转向有助于目标追求的方法和手段上,同时去评估不同手段对于该目标的有用性程度。现代职场是一个效益至上、目标导向的环境,为了实现自身的绩效目标,人们在目标追求过程中也会评估周围工作伙伴对于目标实现的工具性价值,当某个人有助于目标追求时,就会被认为是实现目标的工具性手段。与此同时,当个体将注意力悉数投放于关注他人的工具性属性,人性属性则被自然忽略,工作中的客体化就发生了。目标系统理论可以很好地揭示工作客体化的心理功能,即将他人作为实现自身目标的手段,进而可以解释为什么如金钱线索凸显以及工作场所等是客体化的高发环境(均有重要的目标激活)及其心理动因(对特定目标的追求)。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认为个体对于某事物的态度可由其过去对该事物的行为推断。如果个体在工作活动中的行为被他人所控制或引导,将会阻止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并削弱其计划活动的能力。由于人们常根据自己的行为来定义自己,当个体不断从事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就可能知觉到自己成为了一个纯粹的被动的客体,进而将自我定义为工具,而忽视自我的人性需求,最终影响到个体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自我认知,即表现为工作中的自我客体化。也就是说,自我知觉理论可以用以解释特定性质的工作任务(如流水线)引发的自我客体化以及某些被他人客体化对待导致的自我客体化。

当然,以上理论均只解释了工作客体化的某一些方面,难以完整地描摹工作客体化的全过程及其机制,未来研究者可尝试构建合适的理论框架,更为系统、深入地指导工作客体化研究及干预实践。

文化纵横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20 00:51 , Processed in 0.02333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