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老辰光网 返回首页

caiyh的个人空间 http://home.myoldtime.com/?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如何看待中国性压抑?知乎高赞回答

已有 57 次阅读2024-5-5 16:12 |系统分类:时政


如何看待中国性压抑?知乎高赞回答

如何看待中国性压抑?

一、我们大部分年轻人自己活着都困难了,经济形势严峻下,自己生存都成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没有别的心思去考虑结婚生子。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不愿意生育的年轻人群体已经超过1.25亿。

这个数字不仅是一组数据,它代表的是相当于日本总人口数量的年轻人,他们选择了不生育。

不是生育能力出了问题,而是自身的经济条件,完全不支持自己生育。

拒绝生育,不是生不了,而是生不起。

而且你认真观察又能发现:大多数年轻人其实是聚集到了大城市,而且这些不生育大多数学历都不错。

但在学历快速贬值的情况下,很多人即使读本科出来找工作也很难。

和以往的时代不一样,几十年前有个文凭,学校就能包分配,包就业岗位。

不得不承认,学历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慢慢贬值的过程,而这样一个贬值的过程,随着带来的是:“以往依靠学历的谋生的人,越来越难靠学历生存,于是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结婚生子”

社会越发展,年轻人就呈现三级分化的趋势。

第一批是富人,富人拥有雄厚的家底和资产,那么他们可以想怎么生就怎么生。

第二批是在农村生活的穷人,在农村,女性嫁的很早,生三胎甚至四胎是非常常见的。并且养育成本并不高,一个人吃饱,全家养活,再说了,孩子还有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这样一对比投率和回报率,简直就是赚翻。

最惨的一类是在城市就业的打工族,既不敢买房,也不敢生孩子,整个人活的战战兢兢。

这就导致年轻人的生育率越来越低,无形中给自己做了一次绝育手术。

二、你观察目前的市场格局你发现这样的问题。

夜总会越来越贵杭州2k也就摸摸手。

外围也年年涨价。快餐也要2k起,3k是现在的主流,还要付几百车费。

这样的价格在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很不正常的。如果说日本年轻下海女的收入是普通上班族的2-3倍,那么国内可以到普通上班族的10倍。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下海的人那么多整容医院那么多,在国内干这个是可以发财的,而在大量国家干这行只能小康。

而价格低廉的,发廊,kb店这类早就看不到了,可能在5线城市还有。但是在1-2线,已经成为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价格低的全部被打掉,而价格高的还活的不错。当下经济下行各行各业都在降薪,而这行还能涨,这是很违反市场规律的。

为了设置门槛,被抓还要通知父母,单位,在道德上进行社死。工作也可能不保。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它实际上是在设置交配的难度。

让你想交配只有一个途径。就是找个女朋友。

找了女朋友就会沿着恋爱结婚走。

一旦结婚,房子车子,彩礼,育儿都过来了。

房子上的税大家都清楚,这可是重税区。

国内的奶粉价格那可是遥遥领先的。蛋白质含量那可是世界最低的。

育儿成本也是世界数一数二。

这叫,交配税和生育税。

所以一个男人一旦结婚,他面对的全部都是高税区。他就不可能躺平,他必须996 007来应对育儿税,交配税。

这就是包养不违法,嫖妓违法的原因。

管理阶级和有钱人,包养是合适的,既不被抓,也不会有什么后果。

但是低廉的交配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价格回到发廊的几百块。那么一群荷尔蒙爆炸的年轻人就躺平了。

所以无论年轻人,结不结婚,高昂的交配价格,都是门槛。,社死都是门槛。他想交配的途径除了谈女朋友这个渠道,没有任何渠道。

所以今天很多母胎单身的雄性,目光呆滞,情绪怪异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个雄性活了二十来年,都没交配过。除了自己的手。

很多相亲的女性表示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的奇葩和变态男。

她们理解不了长期在性压抑下的雄性就是容易表现出怪异的行为,比如偷丝袜,闻鞋子这些新闻。这都是激素爆炸导致表象。

由于商品物化了女性,导致想找个女朋友的难度是比较高的。

于是仇恨女性成了网络男性的基本现象。

它实际上都是性压抑的一种心理表象。

当一个男性可以经常低成本的释放性欲时,说实话,他是不会关注什么女性的想法和要求的。

贤者状态下的男性,更喜欢玩玩游戏,搞搞自己的小兴趣。

女性是理解不了雄性的交配欲的,因为她们无法共情,实际上女性可以观察下那种无法交配的公狗,这些狗偶尔隔着空气下身都要冲刺两下,如果拉着公狗在路上碰到母狗,它会疯狂的向母狗扑过去,你拉都拉不住。这就是交配欲。交配欲会让人失去理性,这就是为什么明知要坐牢,很多人都要强暴,明知道要死刑不少人都要j杀,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力量。

这股力量利用的好,就可以成为男人奋斗的动力。

至于合法会导致疾病,暴力等社会问题,你看看新加坡,澳门那边的合法红灯区。

为什么澳门和新加坡各种指标遥遥领先的城市。

这些指标包括,人均寿命,犯罪率,催死率,幸福程度,等等。

你想下,如果一个女人得了艾滋,她要去m挣钱。

在合法的情况下,由于她需要提供健康证明需要持证就业,而且这个行业每月都要体检。她这种显然是无法出来m的。也无法导致疾病传播。

在非法的情况下,她偷偷摸摸m导致疾病传播。因为非法情况下,她不需要提供任何东西。也很难被监管,所以她可以为所欲为。

你觉得是合法会导致疾病传播呢,还是非法呢。

所以很多的事情的推动力绝对不是道德,而是利益。

最可怕的是,很多男人在如此高的交配成本下想要放弃。

但是呢,软色情无处不在,男人打开手机和女人打开手机刷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男人刷手机,到处都在推送丝袜短裙的图片和视频,就算在知乎同样如此。

b站是什么,b站的起点就是,白丝短裙尬舞。

无处不在的软色情让你无法禁欲。所以当下和尚都要下山找女票。

三、大自然里有一种生物叫鲎。

这玩意有多逆天呢?

它的血液是蓝色的且可以用于疫苗安全检测,拥有着极高的医用价值。

yq期间全球疫苗需求量增加,鲎血液市场价值飙升,1升可达10万元。

有需求就有市场。

于是,就有人专门把它们抓起来榨取剩余价值。

如何榨取?

放血。

但最后又给他留下一些可供生存的血液,让他不至于挂了。

为啥不直接杀鸡取卵呢?

开玩笑,1升血液1万块,让他活着继续下崽,岂不是赚得更多?

可这个时候,让人意外的一件事发生了。

原本那些被放了血还没挂掉的鲎,都慢慢失去了繁殖的欲望和能力...

眼看红利就快没了,有人急了,就赶紧跑来问网友:

鲎为啥不愿意下崽了呢?

想到张爱玲说过的一段话:

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劳碌、恐慌、贫困。

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

所以别怪现在年轻人都拒绝生孩子,他们生不生小孩的考量在于他们能否对一个生命负起责任,而不是“该要小孩了。”

他们才是真善良。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愿意生孩子了呢?

怕你生的少,怕你死的晚。35岁嫌老,刚毕业的就业岗位又太少。

再看看那些有娃的人也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花25年时间,一百万人民币培养出来的孩子,成为一名996员工,30年房奴,35岁可能还会失业。

为此,国家感谢你,资本家感谢你,银行也感谢你,只有你的孩子,不感谢你。

只能说现在的房价配得上现在的出生率。

就像网友所说:宁可双输,决不让它一方单赢。

以前的中国是小农经济。什么叫小农经济,就是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经济体当爹的就是董事长兼总经理,当妈的是运营副总,孩子就是员工。

你娶个老婆哐哐哐哐生上几个儿子几个女儿,把他们养大的成本是非常低的。

以前养孩子不用让他们卷高考学钢琴,多养一个孩子也就随便有什么喂什么,不用胎教育儿,不用考虑营养搭配,考虑也是白考虑,没钱。上学了不用接送,没有高昂的幼儿园费用及补课费,不用学特长,学校甚至还能管午饭。

那时候孩子六七岁就能帮家里干农活了,再长大一点十来岁就是一个壮劳力。吃的住的都是自家的成本低,干活都是给自家干,所有收益都是由爹控制和分配,一直到给爹妈养老送终才算完。你说分家?你说你管不住自己孩子?你那叫人伦之道没学好,思想教育没到位。

你当“多子多福”这话是随便说说的?为什么古代人赌博的时候能压上妻儿?就是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的理财产品。

而在小农经济体系里,孩子就是资产,就是牛马一样的大牲口,就是给父母打工的劳动力。所以越穷才越要多生,不然怎么翻身致富?

无论你现在多穷,只要你儿子多,家族力量就大,不仅在村子里干活是可观的力量,打架也是谁都不怕,只要你管的住你的儿子们,好日子自然就会来。

但是现在呢?

产检胎教开始,幼儿园,特长补课,学区房,接送上放学,家教辅导,一直供到大学毕业甚至研究生,然后是买房,买车,带孩子,又一个循环,这里面不仅仅是财力人力的付出,还有父母操碎的心。

等好不容易把他养大成才了,他还不能留在家里给你打工让你剥削,因为现代讲究人生来只有一次,得按自己的意愿活着。所以孩子又只能去给资本家打工让资本家剥削。甚至你老了养老都很难指望的上。

极高的成本,几乎没有的收益。生孩子从创造资产变成了创造负债,现在的年轻人连活着都要花费巨大力气,更别说组建家庭生小孩了,你说压力大吗?

写到这,我想起以前看到过的一个故事,分享给大家。

在古代奴隶社会的某个时期,当时正处于诸侯割据战乱纷争,奴隶们都不愿意生孩子了。

原本正在交战的各诸侯国,突然就停战了,坐在一起商量一件大事,如何让奴隶们生孩子。

对于他们来说,这比打仗更重要,因为如果奴隶不生孩子,他的王国将来就不会存在,他的子孙后代就得自己下田干活,织布纺纱。

可是他们又没办法逼着奴隶们去生,就算强制发生关系,生出来孩子他们不养还是不行。

奴隶们也想清楚了,在那个世袭的社会里,自己过的猪狗不如,生下来的孩子也有继承自己的苦难,那何必把它们生下来呢?

到了这个时候,奴隶们对生死已经无所谓了,死都不怕了,各国的国王也无可奈何。

也就在这个时候,出来了一个圣人,打着爱护平民的口号,赢得了众多底层奴隶的心。

他提出了一个观念,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各国国王立刻把它发扬光大,没想到奴隶们非常吃这一套,接着又开始升了。

各国国王就笑了起来,该打仗继续打仗,该征兵继续征兵,该赋税继续赋税。

这个传宗接代的观念一直流传到至今,为什么到了当代年轻人这里不灵了?

其实年轻人和那个时期的奴隶一样,想明白了。

不一样的是,他们不会再去听那些人的各种宣传,能看穿宣传者背后的目的,更了解世道的艰难。

仅此一生,活那么累干嘛。

人性规则录


“介意女方怀孕就是没担当”?中国青年的“婚前性”究竟什么样

✪ 于志强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导读】近日,在某地“王婆说媒”的活动上,主持人质问相亲小伙“介意女方怀孕就是没担当”的言论引发热议。有评论指出,当下愈发普遍的未婚先孕、婚前性行为等婚恋现象既与社会制度与文化观念的更新保持了同步,也使得结婚率、生育率连年走低的状况更加严峻。那么,当下中国青年的婚前性行为呈现出何种特征?这一选择背后又受到哪些社会因素驱动呢?

本文指出,中国青年的婚前性行为展现了性主体彰显、性与生育分离、性标准个性化、性可选择性等个体主义特征。尽管部分青年排斥婚姻制度,但依然将专一承诺视为性行为的前提,即追求一种以承诺稳定为特征的“自私占有”。现代女性尽管认识到对性行为的污名化,但现实生活中,女性非婚怀孕仍然会降低自身的道德资本:女方父母得知女儿婚前怀孕时,往往会更加积极推动女儿的婚姻进程,男方父母在彩礼谈判中也获得主动地位。城市青年倾向于将性行为视为浪漫情感的见证,奉行“快乐至上”,与此同时,也会在婚前考察双方性观念的匹配度,为迈向婚姻生活做准备。鉴于中国政策总体上对婚姻家庭结构的倾向,男女双方都会有意识地规避非婚生育的风险,在自我负责的基础上表达爱欲,彰显了个体,尤其是女性的主体性。

本文指出,中国青年性生活的多元实践意味着,家庭从道德伦理实体转变为个体自主设计的私人空间,人们将基于个人诉求选择家庭的结构、关系,在家庭中积极追求情感交流和平等沟通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传统道德文化对个体,尤其对女性的性观念仍有影响,许多青年发生性行为仍会考量结婚意愿。事实上,中国青年的婚前性行为既有浪漫之爱的现代变革,也有追求承诺的责任伦理。作者指出,面对冲动性婚前性行为的负面后果,以及亲密关系中的猜疑与算计理性,应配合国家的制度设计,培育具有公共性的个体化人格,把“自我负责精神”打造为婚姻家庭的道德基础。

社会转型中的私人生活变迁

——基于当代青年婚前性行为的生活实践分析

现代化进程中的私人生活变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青年发展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在以家庭主义文化著称的东亚社会,家庭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基点,而积极的婚恋观是构建和谐幸福家庭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后,伴随中国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的现代化转型,新一代中国人的婚恋观念和行为正经历着多方面的转变,比如社会变迁中青年在婚恋关系中的自主意识增强,人们对婚恋的态度逐渐多元化。在这个过程中,曾经在老一辈看来是离经叛道的婚前性行为,在当代中国社会日益呈现出自由化、公开化、普遍化的倾向,甚至可以视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私人生活变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引领当代中国青年形成积极的婚恋观念并且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社会需要回应的重大课题,同时对落实中央关于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面对当前中国青年发生婚前性行为的人群数量日益增多的现象,学术界展开了系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从研究方法看,大量研究主要采用以问卷法为主的定量社会调查研究,对不同类型的青年婚前性行为态度的现状与特征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描述分析,分析当代中国青年婚前性行为态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二是从研究内容看,一些研究者将婚前性行为放置于青年生命历程变迁的特定阶段,认为处于成年早期的青少年为了满足生理需求等而自主地选择发生婚前性行为,这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婚前性行为与民间道德禁忌之间的密切关联,对婚前性行为“去污名化”。另外,许多研究也格外关注婚前性行为与生殖健康之间的关系;三是从研究视角看,多数研究试图从社会变迁视角理解其对青年婚前性行为的影响。如一些研究认为全球化和市场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人道德观念滑坡、责任和法制意识缺失、社会秩序混乱,是形成当代青年婚前性行为发生与蔓延的根本原因。上述研究展现了中国青年婚前性行为态度的特征、变化、成因及发展趋势,但是却忽视了当代青年婚前性行为的生活实践意义,及其背后更加深刻且复杂的私人生活变革逻辑。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里,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同性,它们都遵循血亲和宗法关系来统一领导。在这种体系中,家庭可以看作是一个较小的国家,而国家则是一个较大的家庭。在这个框架下,中国人的性观念常常和生育制度关联一起。在传统伦理制度的约束下,人们在婚姻生活内发生性行为,不仅可以维护婚姻制度的稳定和确认抚育的责任,同时也能够实现传统家族的子嗣延续与种族传承的神圣使命。近几十年来,快速的社会变迁引发中国家庭生活的深刻变化。经济现代化转型让伦理本位的传统家族主义日益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不仅让传统家庭的稳固性被削弱,也给家庭生活方式带来全面变革。同时伴随中国社会的治理模式从“家国同构”走向“家国分离”,家庭私人化转型正在发生根本性逆转,并且在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与国家话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我们将转型期青年的婚前性行为放置于中国家庭私人生活变迁之中,一副更加复杂且生动的生活实践图景便跃然纸上。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社会主义集体化改造与市场经济消费主义的共同塑造下,个体化在中国社会快速崛起。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婚姻家庭的神圣性走向世俗化,走进婚姻不再被视为标准且唯一的生活选择。相反,人们在婚姻家庭生活方式方面的选择展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实践特征,非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日益成为中国人家庭生活方式的自我选项。与此同时,伴随中国社会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发展,以及中国政府在法律制度层面放松了对个体私人生活的监管,中国青年代群更加强调私人生活中个体欲望与自我价值的满足与彰显。随着中国家庭私人生活“去制度化”的现代性变革,新一代中国人在性爱与婚姻方面的多种选择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标准模式”,许多中国人发生性行为也不再需要借助婚姻的形式,私人生活呈现了“性—爱—婚”相分离的社会变迁特征。可见,社会转型期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念超越了传统婚姻伦理的道德约束,并且作为一个能动主体积极在私人生活中追求爱欲表达,从而形成了婚前性行为态度的情境实践化特征。

另一方面,尽管许多青年都用“顺其自然”来形容个体对婚前性行为的自我理解,但是婚前性行为发生比例的增长却未必意味着从根本上挑战中国婚姻家庭的道德边界。一些研究指出,由于东亚民族国家崛起及中国长久以来盛行的家庭主义文化,中国家庭并未实现西方第二现代性下的纯粹情感空间,这也致使中国的婚姻家庭作为一种制度性设置依然具有普遍性意义。在家国话语和家本质的建构下,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甚至还超过个体主义浪漫的主观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的性行为并不是一种纯粹的享乐主义。直至今日,中国人的爱情、婚姻和性依然附加着生命传承、道德责任和生育义务的神圣意义。婚姻要素仍是影响中国青年代群性观念的重要因素。可见,在全球化和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现代与传统并不是一对二元对立的概念,传统观念与现代生活的边界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以“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所以,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都是一个相对存在并相互影响的整体。传统要素不仅成为个体乃至家庭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生活策略,同时传统要素在后工业文明时期也可能成为建构新的文化的基础和资源。一些经验研究相继指出,尽管当前中国家庭现代化变迁展现传统家庭主义文化的东方底蕴,但是其背后却暗含着全球化时代个体化崛起的普遍性特征。那么,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背景下,当代青年如何在私人生活中建构婚前性行为的生活意义,传统要素又将如何在中国家庭私人化转型中被挑战、保留和重塑,构成了本文的主要议题。

鉴于此,本文采用主体性建构的方法论,通过长期田野调查,寻找不同类型的典型个案,着重突出中国青年代群的主体叙述,讲述青年婚前性行为的生活意义与实践特征,并且将当代青年婚前性行为观念放置在中国家庭私人生活变迁乃至更为宏大的结构与文化情境中加以理解,以小见大地窥探中国家庭私人生活在现代化变迁中的复杂路径。具体有三个研究目标:一是揭示青年婚前性行为在传统要素与现代生活互动与协商中的生活实践,展现青年对私人生活创造性建构的能动性。二是探究婚前性行为生活实践的社会逻辑,说明中国私人生活变迁既源于青年个体为了实现自我诉求满足的目标,同时也是宏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塑造下个体的自我设计。三是考察国家引领下中国家庭的私人化转型及其公共性建立,积极培育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自我负责精神”。本文一方面增加了转型期中国青年婚恋实践的理解,更好地提升新时代婚姻家庭的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私人生活变迁的认知,拓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活叙事。

为实现既定目标,本文采取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材料搜集,并且与10余位青年建立长期稳定的研究关系。受访青年均在城市文化圈居住生活,拥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年龄分布在20~30岁之间,职业身份包括酒店服务员、房地产销售人员、白领、国企职工、教师、大学生等。围绕婚前性行为与婚姻、浪漫、生育、健康、亲密关系等主题词展开半结构化访谈,每位研究对象的访谈时间为120分钟左右,并且以网络为媒介进行回访性追踪。考虑研究议题的敏感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访谈形式。在访谈过程中,访谈员秉持不指责、不批评、不嘲笑、不歧视的访谈原则,尽力营造真诚、开放、平等的半结构化访谈氛围,客观认真聆听研究对象的生活故事,敏锐地观察、了解研究对象对事件的看法、感受及反思,努力在深度访谈中形成主体叙事的良性互动。

当代青年婚前性行为的实践类型与生活建构

1. 责任承诺:青年性行为的情感忠诚与道德资本

伴随个体化思潮的崛起,当代中国青年获得了私人生活空间的自主规划权,新一代青年开始践行“我的生活我做主”的生活理念。一方面,青年在婚姻家庭生活方式方面的选择日益多元化,且社会文化也对青年多样且个性化的生活选择给予更多包容。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及未婚同居关系的蔓延,中国青年代群初婚年龄日益推迟。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处于成年早期的青年会选择在非婚的生活情景下发生性行为。尽管部分青年排斥持久稳定的婚姻制度,但是许多青年代群依然将专一承诺视为性行为的前提,即追求一种以承诺稳定为特征的“自私占有”。这不同于传统社会将性行为的忠诚性归结为女性贞操观与既定的道德义务,当代青年性的专一承诺特质不仅展现了个体化时代青年自我意识崛起的理性选择,也是为实现理想生活方式而进行的自主规划。尤其是,当家庭成为应对社会风险的重要手段和支持系统,性行为的承诺长久性则是维系婚姻家庭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并且直接影响到婚姻家庭保障功能的发挥及个体的生活质量。同时,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日益冷漠化,个体日益原子化,致使许多青年十分渴望亲密无间、彼此真诚、承诺稳定的亲密关系。因此,尽管当前青年的性行为不再局限于婚姻制度之中,但是深处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青年依然积极追求承诺长久的性观念,及建基其上的亲密关系实践,从而满足了青年对私人生活交往的现实期待与个体诉求,一位“90后”白领女性受访者谈到:

“我觉得人生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一生只谈一次恋爱,只结一次婚,相处到永久。两个人彼此负责、忠诚,相处喜欢,只属于对方。有一种归属感,那种很稳定、很踏实的感觉。这样结了婚才会稳定,日子才能过下去,要不然现在的诱惑太大了。”

事实上,性行为的专一承诺特征与个体的责任承担相联系在一起,同时这种责任更多指向了婚姻缔结。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性别规范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发挥着作用,许多女性会要求男性承担性行为背后的婚姻家庭责任。在一定意义上,“要对女生负责”的性行为观念推动着男女双方走入婚姻缔结。另一方面,性行为的专一承诺特征不仅能够增加青年亲密关系互动的质量,同时也会提升青年双方的结婚意愿,成为推动双方进入婚姻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次等经济条件的男性会积极推动性行为的发生,从而提升女性的结婚意愿,减少男性及男方家庭在婚姻缔结中所需支付的经济成本,缓解了底层男性“娶妻难”的结构性尴尬

伴随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已经有了本质的改变,男女平等也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国策。随着女性教育程度、就业率普遍提高以及性解放观念普及,女性在塑造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等方面获得较大自主权,女性不仅可以在私人生活中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情感诉求,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进行生活方式的现实选择与关系发展。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个体化崛起之后的女性会陷入极端自由主义中,事实上,保守主义倾向的道德文化依然将女性的爱欲表达与个人品德相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道德资本成为女性私人生活中爱欲表达的影响力量。调查发现,许多女性认为,极度自由且缺乏节制的性行为会导致女性遭遇道德污名化,并主张性行为应该以稳定的婚姻意愿为前提。由此可见,一方面,个体化崛起之后,女性凭借个人自主意愿赋予性行为多样化的生活意义与现实选择,性行为不再完全局限在婚姻制度之内。另一方面,许多女性通过青年双方亲密关系的日常相处与生活互动,理性判断双方进入婚姻的可能性及是否发生性行为。这种婚姻本位的性观念既是女性保持个人洁身自好的表现,也规避了女性因为失去贞操而在未来的亲密关系中处于被动状态的潜在可能,展现了女性对社会性别文化规范的能动回应。事实上,女性对双方婚姻意愿的判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呈现实践性流变。因此,女性对性的理解与实践也随着女性对结婚可能性结果的考察而逐渐递进。

事实上,无论女性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考察双方的结婚意愿,都会存在亲密关系解体的可能性。如果未能如愿进入婚姻关系,其中一些女性将会因为失去贞操而感到苦恼。但是不同于传统社会女性被动且无奈地接受与认可,伴随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性别贞操观念已经不再具有天然的政治正确,现代社会的女性会通过“有选择地关注”和“系统地忽视”的权力术来塑造出有利于个人的关系定势,从而解构女性因为失去贞操而带来的消极情绪,维护女性个人权利。但是现实中女性非婚怀孕仍然会降低女性的道德资本,使女性在亲密关系和家族关系互动中处于弱势地位。在现实生活中,当女方父母得知女儿婚前怀孕时,往往会更加积极推动女儿的婚姻进程,男方父母在彩礼谈判中也获得主动地位。因此,许多次等经济条件的男方父母会鼓励婚前性行为,从而增加女方父母在婚姻缔结彩礼的让步可能。这也说明,性不仅仅是个体的私人观念,性既是亲密关系持久化、婚姻家庭制度化的有力证明,同时也是家庭道德资本、经济资源和权力博弈的重要砝码。一位本科毕业的女性会计受访者谈及:

“分手以后,我特别后悔,觉得不好嫁人了,哭了好几天,感觉结婚了可能会被看低。后来我就安慰自己,只要我未来老公不介意,就什么事都没有,和别人更没关系。就算他在意,痛苦的是他,不是我。”

2. 浪漫之爱:青年性行为的浪漫融合与个性实践

伴随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情感诉求与价值满足不仅成为中国青年私人生活的核心,也是当代家庭私人生活建构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伴随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功能的社会化承担,许多中产阶层的青年通过劳动力就业市场获得了个体的经济收入,他们不再需要依靠婚姻制度来实现对个体的经济保障功能。与此同时,伴随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的变革,部分青年的性观念越发多元化。另一方面,避孕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避孕产品的普及已高效、合理、安全地将性与生育区隔开来,两性之间的亲密关系也随之发生现代性变革。中国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也使青年的性行为不再完全和生育相关联,在这个过程中,新一代的中国青年积极选择在纯粹的浪漫关系中实现个体情感诉求满足。现实生活中,身处于热恋中的城市青年将性行为的发生视为浪漫情感的见证,赋予性行为快乐或浪漫的生活意义。一些研究也指出,“快乐至上”是当代城市青年选择婚前同居的主要原因。当代中国社会婚前性行为的普遍化也表明青年对私人生活自主权和浪漫情感的积极追求。本调查也发现,一些成年早期且未到适婚年龄的青年,他们既不需要考虑婚姻责任,也不希望近期生育,会更加追求性的浪漫体验。尽管许多青年依然将性的浪漫体验视为生育的附加品,但是伴随个体化的崛起,尤其是女性不再被单纯地限定为传统传宗接代的生育角色,部分中产阶层女性会更加积极追求女性自主的爱欲表达,逐渐从被动接受角色向主动角色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青年私人生活中的性实践体现了吉登斯笔下追求浪漫之爱的纯粹关系。一位男性大学老师受访者谈到:

“现在的社会很开放了。大家都希望可以融洽,有时候也不会想那么多,想得那么远,就是一定要结婚什么的。大家都是成年人,都能对自己行为负责。”

如前文所说,个体化崛起以后的城市青年在私人生活中追求性的浪漫体验。但是婚姻依然是中国人普遍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许多青年出于对婚姻制度的认可而自主选择进入婚姻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青年不仅意识到婚姻制度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张力,同时也希望通过个体的私人生活实践来实现婚姻稳定与浪漫之爱的兼容与并存,既满足了双方对情感融合的向往,也增加了双方婚姻缔结的意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部分青年会选择在婚前考察双方性观念的匹配程度,而性观念的匹配也直接影响着双方婚姻缔结的意愿。一方面,性观念的匹配有利于实现婚后亲密关系的持久化发展,从而实现青年对理想婚姻生活的期待与认可。换言之,性匹配成为青年在未来实现和谐长久婚姻生活的现实策略与合理准备。另一方面,婚前性行为的匹配本身也暗含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女性对个体私人生活自主规划权的增加。总之,中国青年性观念的私人匹配展现了中国家庭主义文化下浪漫爱欲的表达,彰显了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私人生活实践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一位硕士毕业且从事文艺创造的男性受访者谈及:

“如果没有限制,反而会陷入一种空虚中,我觉得还是要结婚的,这样既有归属感,又能有浪漫。大家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不能搞大男子主义,那样人家女生也肯定不接受。”

3. 浪漫与承诺之间:青年婚前性行为的生活风险与理性应对

四川于2023年对生育登记取消了对登记对象是否结婚的限制条件,将“夫妻应当在生育前进行生育登记”更改为“凡生育子女的公民,均应办理生育登记”。但是中国政策总体上仍然倾向于法律意义上的婚姻家庭结构。换言之,中国的婚姻制度仍然是合法生育的唯一途径。在当代中国社会,非婚生子在社会上不仅会遭到社会性歧视,也会给未婚父母今后生活带来相应的风险责任。因此,许多青年在私人生活的性行为中,会有意识地规避非婚生育所带来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男性来说,避孕可以减少或者规避男性因为女友意外怀孕而带来的家庭责任;对于女性来说,避孕可以减少因为男性拒绝履行相应责任而带来的独自承担的风险,以及流产对女性身体带来的消极影响。调查发现,如果青年在发生性行为时没有强烈的结婚意愿,或者因为经济拮据等客观原因而无法进入婚姻关系,许多青年都会积极主动地采取避孕措施。特别是,当青年发现亲密关系非常不稳定的时候,女性对婚前避孕会更加谨慎小心。在一定意义上,采取避孕措施既是女性对自己身体的理性保护,也是女性为了规避社会性别文化对未婚先孕的道德谴责而选择的行动策略。因此,许多女性会格外留意自己的生理周期,以此来判断自己是否怀孕。如果女性一旦发现自己避孕失败,会立即采取避孕补救措施。而女性想在事后让避孕补救措施成功地发挥功效,就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采取科学的避孕补救方法。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探讨第二现代性下女性的个体化崛起时曾指出,当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开始有意识地采取避孕措施,并且根据现实情况理性且灵活地选择不同性质的避孕措施,这些都是女性个体化崛起的重要特征。这个过程也会促进和提升女性个体化崛起的水平,进一步激发女性的自主规划能力以及彰显女性的主体性。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性会时刻根据自己生理期的变化,科学有效地采取不同形式的避孕措施。一位中专毕业的女性花店服务员受访者谈及:

“我们还没有结婚呢,就肯定达不到要小孩的条件。没结婚就怀孕,穿婚纱不好看,别人也会说三道四。再说我们也总吵架,分开还舍不得,但结婚也觉得没太大希望,所以更不会要孩子。

在传统社会,以性为载体的生育行为被视为实现代际传承、种族延绵、社会稳定的制度性安排。女性不仅需要恪守着固有的传统伦理秩序,同时还需要通过生育来确定女性在夫家的角色定位,从而维护女性的自身权力。伴随女性权利意识崛起,现代女性大多不会盲目服从于男性,女性在性中的主体性得到了彰显。一方面,从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解放出来的青年,在个体化崛起之后获得了生活自主权,女性开始自主选择个体的生活方式,积极追求“我的生活我做主”。另一方面,尽管借助互联网交友软件,许多青年性行为的方式日益多元,但是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的生活风险。而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也是后现代社会个体化崛起的重要特征。换言之,个体化崛起的青年需要对个体的自主决策负责并且承担决策背后的后果。事实上,作为现代社会的个体,青年可以通过一定的生活策略来实现个体的欲望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青年的爱欲表达建立在对自我负责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临时性及风险不确定的情景中,青年不仅十分关注个体的身体安全,同时也会采取各类策略规避现实风险。正如一位本科毕业且从事护士职业的女性受访者谈到:

“虽然现在社会都开放了,但是我们自己也还得对自己负责任。意外怀孕还可以做手术。你要感染了艾滋,你哭都找不到调。”

私人生活变迁:青年婚前性行为生活实践的社会逻辑

1. 家庭现代化转型与婚前性行为的能动实践

在市场经济改革背景下,个体化思潮在中国快速崛起,中国家庭展现了现代性转型面向,中国家庭从一个道德伦理实体转变为个体自主设计的私人空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青年代群性行为的主体实践。一方面,经典的核心家庭不再是社会的标准化生活方式,传统生活脚本的瓦解激发着多元且自由的生活方式逐步摆脱道德的不正当性。年轻人积极追求个人权利和自我意识的表达,不断强调个体设计生活的自主规划权。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站在个人诉求的基础上选择和决定家庭的结构和关系。另一方面,年轻人积极追求情感交流和平等沟通的亲密关系实践形态。在这个过程中,以亲密情感为特征的现代家庭观念逐渐在当代中国社会兴起

在中国家庭现代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人的性观念从传统农业社会的伦理约束,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自由主义,形成了青年代群性观念的主体化实践特征:一方面,伴随个体化崛起与家庭私人生活的现代转型,面临不同生活情景和情感诉求的青年会赋予性不同的生活意义,形成了现代社会个体对性的主体建构与自我表达,从而展现转型期中国青年性生活的多元实践特征,性也不再完全局限于婚姻制度中。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代群不仅对性展现极为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同时也会根据日常诉求来不断调整性观念的实践方式,也形成了中国人性与生育相分离的实践特征,同时也有意识规避非制度化亲密关系的风险,形成对自我负责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伴随女性社会经济地位提升,女性不会再盲目遵守以男性气质为中心的亲密秩序,新一代中国青年的亲密关系发生了现代性变革。青年代群的性表达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男女双方协商与互动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职业青年更加强调男女双方的平等交流,在个体浪漫诉求与亲密关系持久之间寻找平衡点,既展现了现代社会个体对自我负责的理性特征,同时也展现了现代社会个体对自我诉求满足所展现的积极探索与努力,彰显了中国青年对性的主体性实践与探索

2. 家庭道德观传承与婚前性行为的婚姻边界

以往无论是潘光旦的“折中式家庭”还是费孝通的“生育制度”,都将中国家庭视为“生计之单位”,把上有祖宗、下有子孙的赡养和抚育的“反馈”模式定义为中国家庭的标准模式。潘光旦还曾直言如果婚姻和家庭的重心从养育子女和种族绵延,转变为个人浪漫生活,则是一种“大不幸”。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面对中国家庭私人生活变革带来的各类新特征,许多学者提出重新注入中国家庭的神圣性,重塑传统婚姻价值观,主张国家权力对家庭私人生活的介入和管控,或是通过重建中国家庭道德共同体,来应对正处于转型加速期的中国社会秩序重构,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一体。

在中国家庭道德共同体的型塑下,许多中国人的性行为依然以婚姻为边界,并且将婚姻意愿视为性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尽管性不再局限于婚姻制度中,但是它也并不是一种纯粹的享乐行为,青年代群的性行为背后附加着关系维系与责任履行,这种附加了以责任为基础的性行为既是中国家庭文化的优势所在,也是中西方私人生活的最大不同。另一方面,由于传统道德文化对个体,尤其是对女性性观念的影响,许多青年在非婚姻生活中的性行为依然有着婚姻意愿的考量。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是,许多青年将性行为和婚姻的顺序进行了现代性倒置,许多青年以进入婚姻的可能性为标准来决定是否发生婚前性行为,从而规避传统道德文化对个体的污名化影响。尽管青年代群的婚前性行为没有完全突破婚姻家庭的边界,但是在一定意义上也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对婚姻生活的自主设计与个性期待。

3. 传统与现代之间:青年婚前性行为的自我实践

事实上,当代中国青年性行为超越了传统道德主义与现代个体主义的争论。在一个被高度“压缩”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中国私人生活变迁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尚未消除,现代乃至后现代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却已经生长出来。在上述背景下,当代青年的性行为既展现个体化时代青年的自主诉求与生活设计,同时也看到传统婚姻观念与道德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进一步地说,当代中国青年的性行为本质上是婚姻制度、道德文化与个体诉求、生命变迁相互交织与建构下个体理性且自主的选择从时间维度来看,身处不同生命周期的青年根据个体诉求、代际互动和职业规划来赋予婚前性行为的生活实践意义。伴随个体生命周期转变,许多青年会在个体欲望—关系体验—婚姻缔结之间进行动态排序与日常考量,充分体现个体化崛起之后青年代群的自我诉求,使性行为发生的文化情景呈现多元化。从空间维度来看,地区现代化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道德密度与个体化崛起的程度不同,直接影响着传统要素与现代生活的博弈结果,并且在婚前性行为生活实践中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从个人层面来看,性别、年龄、教育等个人因素都深刻影响青年对婚恋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面临不同生活处境与现实诉求的青年也会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来迎合主流文化和家庭或社会期待,从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个体化差异。总之,在家庭主义盛行的中国社会,多数青年代群的性观念不仅展现了个体对婚姻家庭生活的现代性设计与期待,也彰显了个体化崛起之后青年通过私人生活的实践对宏观制度情景规范进行的能动回应。这既不同于西方第二现代性下纯粹的自我选择关系,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道德伦理约束下个体的无意识追求与认同。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家庭私人化转型,是一个兼具传统要素和现代生活的独特存在,在传统与现代碰撞、交融中,青年婚前性行为的生活实践既有浪漫之爱的现代变革,也有追求承诺的责任伦理。

自我负责精神”:国家引领与私人生活的公共性塑造

从全球范围看,20世纪中叶以来,家庭私人生活变革是全球家庭现代化变迁的重要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之后,尤其是伴随女性社会地位崛起与性别意识提升,人们开始不断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情感诉求表达。伴随西方社会以个体主义价值观为标榜的现代化推进,西方家庭变迁呈现小型化、民主化、情感化、私人化等去制度化特征。此时个体的本体性欲望成为西方家庭私人生活建构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上述背景下,家庭私人生活中个体主义的爱欲表达不仅被视为亲密关系现代性变革的重要特征,同时也被赋予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与人性解放的重要意义。

回到中国社会,近四十年来,集体化时期权威性质的社会文化日渐退出历史舞台,在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当前中国社会展现了个体化从萌芽到崛起的快速演变过程。个体主义或自由流动等新的价值理念和伦理准则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流行文化,为中国青年追求多元且自由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社会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青年在婚前性行为的生活实践中展现了性主体彰显、性与生育分离、性标准个性化、性可选择性等个体主义特征。然而,个体化作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一个结果,在为中国青年自身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形成了中国青年个体化崛起的现实困境。改革开放之前,无论是在农村的人民公社制度还是城市的单位制度,都是通过国家行政性塑造中国人在公共空间的观念和行为,中国人社会关系交往的生活空间相对较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青年的社会生活拥有了较强的自主实践性,然而走出传统祖荫庇护的中国人却展现了缺乏公共性的特征。这种缺乏公共性的个体化不仅会形成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断裂,也导致出现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价值观,从而陷入现代社会虚无主义的精神孤独之中。正因如此,中国人在亲密关系中展现了猜疑与算计的理性特征,并出于一种自我保护意识而形成了婚前性行为的谨慎和理性权衡。

事实上,不同于西方社会自下而上个体主义兴起的个体化崛起路径,中国社会个体化崛起展现了自上而下国家管理的权利让渡特征。从国家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家庭私人化转型及其婚姻性行为的生活实践,可以发现,国家塑造推动着传统要素在中国家庭私人化转型中被挑战、保留和重塑。一方面,国家通过政策制定和出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家庭发展或青年婚恋观念。1950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首次在法律制度层面废除了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等旧时代婚姻陋习,为中国人实现婚姻自由奠定了法律条件。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规模地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及此后的生育政策嬗变,让中国人在性、生育、婚恋等方面的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松动和人口的自由迁移,劳动力市场兴起与房地产租赁市场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青年婚恋方式的自由选择。这也是理解当代中国青年婚前性行为生活实践的重要背景。另一方面,尽管国家为家庭私人化转型提供了条件,但是单位制解体之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福利保障制度也被大大削弱,家庭肩负起传统单位制度所承担的照料责任,劳动力市场竞争失败的风险也主要由个人和家庭承担。因此,个体化崛起之后的青年在主观意识层面可以脱离家庭,追求基于个体诉求的生活实践,但是脱离了学校集体制度扶持和缺乏福利制度兜底保障的青年却无法在物质层面拥有个体对生活的完全自主规划权。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生活依然具有着不可或缺的社会保障功能,婚姻要素也成为个体决定私人生活走向的关键所在,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和协商的实践过程。

近年来,带有冲动性的婚前性行为日益泛化,不仅挑战了婚姻家庭的稳定性,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的生育制度、社会关系与社会治理带来潜在冲击。国内学术界越发意识到,随着单位制度解体,传统的职业共同体无法承担转型期中国道德秩序重建的神圣任务。作为在中国文化体系拥有特殊地位的家庭,理应承担起重建家庭共同体的责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家庭主义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在中国社会复兴,并且国家试图通过传统文化的道德洗礼来应对市场经济对家庭私人生活的入侵,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道德重建。然而,面对个体化崛起与家庭私人化转型,建立一个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婚育模式不能仅仅依靠生活实践层面的主体能动性,而是需要国家在制度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将传统文化复兴与青年生活实践的有机契合,把“自我负责精神”作为新时代婚姻家庭的道德基础。一方面,面对个体化时代青年的诉求表达与生活变迁,国家要正视和尊重当前青年私人生活变革所展现的新特征与新趋势,并且以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视角来理解和接纳青年对自我生活的合理设计与理性选择。国家也要积极从文化塑造与政策调适的双重视角来回应个体化时代青年代群对私人生活方式自主设计的合理诉求,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倾听青年意见,回应青年感受,给予青年更多实现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国家要倡导构建更加健康平等的婚育文化,积极培养青年对自身选择结果负责任的能力,鼓励青年要自觉承担相应的婚姻家庭责任,同时也要让“自我负责精神”成为道德文明塑造下个体的理性选择与自我认同,形成中国语境下个体、家庭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实现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展现了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家庭私人生活现代性变革中的东方底蕴。

文化纵横


“已婚可耻”,年轻人流行偷偷领证

内卷,躺平,精神内耗,灵活就业……这里是十点人物志的系列栏目“当代青年生活实录”。大到就业婚恋,小到吃饭购物,21世纪新新青年的快乐与忧愁全在这里。

作者 | 小舅妈

编辑|芝士咸鱼

前阵子,我去参加同学聚会,得知一位中学同学已经结婚三年,她和丈夫领了证,没办婚礼,社交平台从没发过任何相关照片。理由是,她觉得“没必要”公布。

在和其他朋友聊起这件事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位同学并非孤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即使结婚,也不愿意向身边人公开。有人认为这属于个人隐私,不想向亲友之外的其他人公布;也有人被反婚反育的互联网舆论裹挟,觉得英年早婚给自己带来耻感。

在传统婚恋观中,结婚是一件值得向所有人广而告之的喜事,代表着人生阶段新的开端。公布结婚消息,既可获得四面八方的祝福,又能从实质上收获礼金。

不愿意公布结婚的年轻人都在想什么?“十点人物志”和三位已经结婚却从未公开的朋友聊了聊,发现“不公布结婚”的初衷,有些出于主动,有些则出于被动:

34岁的互联网运营菲比怕被裁员,隐瞒已婚事实五年;外企员工李奥受制于“办公室禁止恋爱”的隐性规定,不敢公开婚姻;曾有过一次失败婚姻经历的林霖,认为即使结婚也可能会离婚,索性在二婚时隐瞒了这个消息。

不公布结婚,也不用公布离婚,避免自己的婚恋情况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在婚姻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为自己留下的一条抵御风险的后路。

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因为怕被裁员,

结婚五年我从未公开过婚姻”

@菲比,女,34岁,河南人,互联网运营

和丈夫结婚五年,除去身边关系很好的朋友,其它朋友、同事都不知道我早就结婚了。我一直没有选择公开,主要是害怕遭遇职场对已婚女性的就业歧视。

我是大专学历,毕业后开始北漂,做过销售岗,去小公司做过公关,还曾进入教育行业。自己在外打拼几年,见互联网行业风头正盛,这些年一直辗转于这个行业。

28岁那年,我从一家公司裸辞后,经历了段职业空窗期。在不断地求职、面试中,我第一次意识到,婚恋状态会影响到女性的就业。

每次面试尾声,HR都会问我一个问题:你有男朋友吗?有没有结婚的打算?

当时我和男友关系稳定,便向HR如实告知,说自己可能会有结婚的打算,同时我向对方保证,我是责任心很强的人,无论是否结婚,都不会影响未来的工作状态。

每当给出这个答案,面试往往没了后续。找工作第三个月,我开始复盘是哪个流程出了问题,才意识到,除去学历外,或许也因为我正处于适婚年龄,有随时结婚生育的可能。在求职交流平台上,我看到不少女性求职者,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后来我改变话术,在面试被问到有没有结婚打算时,坚定地说自己是不婚主义者。我也看了很多大公司面试经验,成功入职了一家规模较大的公司。

入职第二年,我和男友偷偷领证了。

婚礼在老家举办,我朋友圈屏蔽了所有在北京的朋友、同事、前同事,我和同事们下班后没什么生活上的交集,我也放弃了法定的婚假福利,一直没有人发现我已经结婚了。

老家婚礼布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老家婚礼布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没有要孩子的打算,第一是我没那么喜欢小孩,其次是我和丈夫都是北漂,那时候的经济条件不足以抚养孩子。即使两边父母多次催促,我们都统一口径:再等等吧。

没有孩子的婚姻和恋爱没什么区别,在外人看来,以为我和丈夫是同居的情侣,在一二线城市,为了节省房租,情侣合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关系亲近一些的同事偷偷问过我,有没有结婚的打算,但我不想和同事交心,以我的学历获得这份工作得来不易,所以我没有说实话,继续拿出不婚主义那套说辞搪塞。既然选择了隐瞒婚姻状态,保持统一口径总是没错的。

在这家公司工作了几年,赶上公司效益不好,大幅度裁员期间,我被裁了。

那会儿,我和丈夫刚刚贷款买了房,经济压力非常大,每月要还款1万3千多元,虽然拿到了裁员赔偿金,但和我们身后的房贷比起来九牛一毛,我被裁员的第二周,就开始做简历找工作。

家的一角,虽然压力很大,但回家觉得很幸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家的一角,虽然压力很大,但回家觉得很幸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当时的就业环境差到谷底,我一心想尽快入职找个公司“避避难”,找不到和之前工资持平的工作,最后降薪来到了现在这家公司。

在现公司入职时,我33岁,面临着更严峻的就业环境,所以要摒除一切可能会影响找工作的外因,我依旧隐瞒了已婚的现状。

在这家公司做了一年多,今年年初又有要裁员的风声。

我有些害怕了,如果这时候被裁,拿不了多少赔偿金,找工作又难上加难。我听一些前同事为了避免被裁员,会想方设法快速怀孕。按照法律,公司不能辞退怀孕的员工。

曾经为了保住工作,我隐瞒自己的已婚事实,现在要不要继续为了保住工作,让自己怀孕呢?我陷入了纠结的状态,隐瞒婚姻长达五年之久,如果突然公开我也觉得有些不适应。但即将面临的被裁员危机,又让我无比恐慌。

和丈夫商量之后,我们决定先试试能否成功怀孕,再决定要不要公开婚姻状态,毕竟这是目前比较稳妥的决策了。

“公司禁止办公室恋情,

我们偷偷结婚了”

@李奥,男,32岁,重庆人,外企员工

我跟妻子是同一个公司不同部门的同事,我们公司表面上没有明令禁止办公室恋情,但不少同事都有被私下警告的经历,期因是过去有一对员工情侣,趁着职务之便,双方打配合侵占公司财产,从那之后有了这个不成文的规定。

因此,至今还没有同事知道我俩是夫妻。

我们是在公司年会上相识,当时我刚入职,她已经在职两年。那天晚上,其他人都在看表演,我尴尬地站在自助餐桌边。直到她像救星一样出现,主动跟我打了招呼,我甚至有点感激她的友善。后来她告诉我,她本打算给自己再拿点食物,看我挡在餐盘前,礼貌性地过来攀谈了两句。

李奥到现在还留着年会那天的照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李奥到现在还留着年会那天的照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真正熟络起来是因为有一回公司安排出差,我找她问了一些出差事项,发现两个人意外地投缘。我们都有个老派的爱好,每到一座城市,都会逛逛当地的公园。那次我的目的地是武汉,她建议我去东湖走走。

彼时我已经空窗两年,不知道该怎么推进一段关系,再加上处于工作试用期,有点忌惮公司的规定。我们在公司很少打照面,每次一看到她,我忍不住想多说说话,问问她忙不忙,中午吃了什么,又怕被同事察觉到,内心非常矛盾。

还是她主动邀请我去公司附近的一家餐馆,我心虚地问她会不会碰上同事,她说碰上了也没关系,我们之间没什么。我欲言又止,而她一下就看穿了我的心思。

决定在一起后,我们还商量过,如果哪天真被公司发现了,我主动辞职。

我俩决定结婚,始于一个有点幼稚的契机,当时在一起快一年,她从网上看到说星座合盘可以看出两个人的适配度,她问我要了出生时间。过了一会,她发现我俩出生时间的组合,是2013.11.29这个日期,我下意识回了句:“很适合当结婚纪念日。”

那天是周三,我们一个请了年假,一个请了事假,在民政局门口碰头。我带着花,她拎着蛋糕,像是地下党特务接头那样。我们特意错开时间发了朋友圈,我发了结婚证编号的数字,她发了婚戒编号的数字,不知情的人完全看不出来其中含义。

手机里拍结婚证的照片,不敢发到朋友圈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手机里拍结婚证的照片,不敢发到朋友圈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偷偷结婚跟偷偷谈恋爱感觉差不多,因为怕在公司里露馅,我们平时不敢亲昵地称呼对方,在家都只叫彼此的英文名;每天开车上班时,我会把妻子送去距离公司较近的地铁站,她坐两站地铁去公司;碰到家人聚餐时,我们也会尽量订包厢,以防碰到公司的同事。

久而久之,我们自己都常常忘记已经结婚了。

某一次吃午饭,几个同事聊起择偶标准,坐在身旁的一位同事突然说,觉得我和某某挺有夫妻相的。某某正是妻子的名字,我心中警铃大作,不知道他是不是在试探什么。但我表面上还是装作淡定,接话道:这话我听着乐意,人家听了不一定乐意。

我知道一定会有瞒不住的那天,但如果可以,我们还是希望能瞒得久一点。妻子担心公开自己已婚的情况后,升职空间就更有限了。况且现在找工作不那么容易,如果真因此被优化,她也害怕已婚未孕不利于她求职。

我最近在找新的工作机会,如果今年能顺利跳槽,明年初能补办婚礼,我们还是会屏蔽同事,不为别的,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她的后盾,而不是绊脚石。

“英年早婚又离婚,

我对婚姻失去了信心”

@林霖,女,27岁,湖北人,销售

我属于“英年早婚”,大学一毕业就和当时的男朋友领了证,很快离婚了。现在我27岁,进入了第二段婚姻。

头婚是我自己选的结婚对象,当时从求婚、订婚、领证、结婚,每个环节我都像更新连续剧那样发了朋友圈,想向全世界分享我的幸福。

《曾少年》剧照

《曾少年》剧照

没想到婚后一年,我就在他手机软件里发现他跟别人聊天的露骨信息。

发现丈夫出轨,我有整整半个月的时间,陷进不甘和绝望交织的情绪里。我对他的信任全面崩塌,也没跟父母商量,就决定离婚。直到拿到离婚证的那一刻,才感觉解脱。

我还是舍不得删那些朋友圈,设置成了三天可见,毕竟每一条动态都曾是我精心编辑过的,连每张照片的排序都有特定意义。

父母得知我离婚后暴跳如雷,觉得我行事太荒唐,把婚姻当儿戏,丝毫不考虑他们的脸面。23岁就已经离异,在我们这种三线小城市,确实是会被人评头论足的“笑料”。自从我回娘家,我妈一直在找信得过的人帮我介绍对象。

25岁那年,我再婚了,对方比我大几岁,也有过一段婚史。听说因为他前妻做微商品牌赔了不少钱,还追投了一些不靠谱的项目,他提出的离婚。第二任丈夫的学历比我低,家里开二手车行,经济条件比我家好。

当时距离我结束上一段婚姻已经过去两年,我不再像最初那样抗拒相亲。与其说是想通了,不如说是妥协了。家里人总在我耳边念叨,虽然我有过离异经历,但胜在年龄小,相貌端正,在相亲市场上有可挑选的余地。如果等到了三十岁,可能就没有什么竞争优势了。

跟第二任丈夫见过几次面,气氛还算和谐,双方口味相同、脾气相似、三观相差不大,对我个人而言,靠这几点维持一段关系已经足够了。

领证后,我们没有拍婚纱照,也没有办婚礼,在我们那里,二婚置办得太张扬会被别人笑话。两家人在酒楼吃了一顿饭,算是走完了结婚流程。再婚这事只有我家的亲戚知道,没有告诉其它的同龄朋友。

我们曾在逛公园时,碰见了好几对拍婚纱照的新婚夫妻,他问我想不想拍,我愣了愣,想起了自己跟前夫的婚纱照还藏在娘家衣柜里,至今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只能淡淡地回一句,以后再说吧。

路过的公园,有人正在拍婚纱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路过的公园,有人正在拍婚纱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公司的同事只知道我离过婚,但都不知道我再婚。我也并不打算公开,如果说了一定会有人追问离婚和再婚的细节,我很抗拒被别人打听隐私。一旦碰上爱议论是非的人,说不定还会造谣。

去年,我有个高中同学在订婚后取消了婚约,男方瞒着她在外欠下大额借贷,她为了给彼此留脸面,没有对外宣扬,却被人传成是她做了对不起未来婆家的事,才没结成亲。

我无法想象,如果我是主角,我的故事又会变成哪一种版本?

另一个原因是,虽然我觉得现任丈夫适合当个“搭子”,但已经不期待有人会对我付出真心了。婚姻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双方参与的长期项目,只要不出现什么意外状况,就已经皆大欢喜。

我跟现任丈夫都是二婚,双方没有孩子。两家长辈有时候挺着急,变着花样催生。被催急了的时候,我当着爸妈的面说过“大不了再离一次”的气话。

庆幸的是,现任丈夫还算是个能扛事的人,有时候会帮我担着点压力,他以筹备第二家店太忙太累为理由,把他妈妈的炮火挡了回去。他很乐观,觉得我们两个人要保持战线一致,不能让这段婚姻再次以失败告终。

未来,我依然不打算向不熟的人公布结婚的事,心照不宣地,现任丈夫也没有在朋友圈发过自己再婚的消息,他不喜欢在网上分享个人生活,但常常会带我跟他的朋友们见面。

不可否认,他是个好人,只是对我而言,婚姻早就丧失了任何值得欣喜的意义。我从前一段婚姻得到了教训,即使结婚,也可能会有离婚的那一天。

十点人物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9 02:12 , Processed in 0.0222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