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老辰光网 返回首页

caiyh的个人空间 http://home.myoldtime.com/?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浙江宣传:调休之争背后的真问题

已有 65 次阅读2024-4-25 14:57 |系统分类:时政

浙江宣传:调休之争背后的真问题

近些年,节假日调休的问题,常常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而今年网上关于调休的讨论尤其热烈。“五一又双叒调休了”“五一其实只放1天”等话题不断登上热搜。有观点认为调休制度不合理,是时候取消了;有观点认为有的调休“诚意不足水分足”;也有观点认为,调休存在合理性,一味吐槽调休并不能解决休息不够的问题。

调休从1999年开始,已经伴随国人走过了25年。争议当前,调休是否该做优化?如何才能让这个众口难调的问题在理性的讨论中得到进一步解决?值得我们探讨。

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 图源:视觉中国

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 图源:视觉中国

调休真的一无是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搞清楚调休是怎么来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有4个法定节假日:元旦(1天)、春节(3天)、劳动节(1天)、国庆节(2天),共7天。然而,一年到头长假少,一天不够来回,很多人只能在春节回趟家。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火车车次少、周期长、载客量小,春节回家还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通宵排队买票,忍受候车的等待与煎熬,在汹涌人潮中挤上车,路上再耗费大半时间,才能风尘仆仆地赶到家。

调休的诞生是基于现实国情和回应群众期盼的考虑。为满足群众休息休假和团聚省亲需求,缓解春运压力,再加上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变得强烈,1999年,国务院将7天法定节假日增至10天,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各3天,与前后周末拼接形成3个7天长假。这便是调休的最早由来。

2007年后,全国法定节假日增至7个: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时间依照农历确定,元旦、劳动节和国庆节依照公历,清明节依照节气。节假日与双休日不能“无缝衔接”,若没有调休,那么部分节假日与双休日之间就会间隔一两个工作日,导致假期“碎片化”,这会造成诸多不便。

试想,在完整的五天工作日间放一天假,再接着上班,手头进行一半的工作是否能等上班再完成?还是会造成仅有的一天假也在加班中度过?比如2023年清明节,正值周三,没有调休,导致许多人没时间回老家扫墓。还有人说,清明只放一天假不够用,爬完山祭完祖,累了一天又要接着上班,没时间休整。

针对调休,有关部门曾公开回应,“总体而言,调休比不调休好,而且是不得不调。”调休就是在节假日总量固定的前提下,为避免节假日“碎片化”所作出的有效政策安排。

所以,调休有它的进步意义。20多年来的调休实践,本身就是在“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约束下寻求“最大公约数”的结果。在一个人口14亿多的国家,大到方针政策的调整,小到一项工作的开展,很多时候都是在多目标平衡中寻求最优解,调休的产生也不例外。

漫画 图源:视觉中国

漫画 图源:视觉中国

调休带来更多调整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客观上还促进了假期经济的红火。但有人经历调休之后,反而觉得“累觉不爱”。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虽然喜提小长假,但很多人一想到周末补班就焦虑。以损失周末为代价的小长假,尽管总休息天数不变,还是会让人产生失落感。比如,长时间工作令人疲惫。调休带来的另一重影响,就是上班族要比原先连续工作更长时间,一些“单休党”更甚。此外,调休形成的小长假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工作休息节奏,可能导致“节后综合征”,影响工作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可能失去周末,还是长时间连续工作,都是伴随着调休制度诞生就有的问题,而不是什么新鲜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这些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调休制度似乎成为众矢之的。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更加值得我们思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和研究。

比如,过度加班让很多人身心俱疲。调休引发疲劳的原因不能全怪调休本身。不知从何时起,加班成为很多单位特别是一些互联网企业奉行的文化。很多人被卷进了职场内耗,五天下来身心俱疲,很渴望周末能得到短暂休息,此时如果工作日再延长一两天,身心都很难接受。在有的单位,经过调休后,周末原本只剩下一天的休息时间,都被加班占用了。正如有网友说,大家在吐槽调休,更是在吐槽“996”“白加黑”带来的负面效应。

灯火通明的办公室大楼 图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灯火通明的办公室大楼 图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比如,节假日旅行可能比上班还累。这些年来,人们的旅行需求呈井喷式增长。随着文旅市场趋于火热,节假日旅游景区人挤人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虽然小长假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巨大,但人群集中出行容易导致交通堵塞和安全隐患,再加上车票机票难买、酒店涨价、景区宰客等问题时有发生,大大降低游客体验感。有网友吐槽,“小长假像是上演‘人在囧途’,感觉在‘花钱买罪受’”“放个假感觉更累了”。

比如,休假制度带来的获得感不强。在讨论调休的文章的评论区,“先把双休落实了吧”等对休假制度的呼吁,经常能获得高赞。我国现行法定节假日11天,周末104天,带薪休假5至15天,总假期天数处于国际中等偏上水平。但当前带薪休假制度和双休制度落实不到位,削弱了部分劳动者对休假制度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有些单位的职场文化甚至以不放假为荣,为不保障员工的休假权找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网络情绪。

再如,年轻人对“放假自由”的追求。集中放假曾经让很多中国人享受到了长途旅行的快乐。但是,90后、00后年轻人并没有经历过全年法定节假日只有7天而不调休的时代。他们更喜欢自己做主、随性出行。更多的年轻人期盼的是能够自由安排时间的假期,让自己来掌握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谁规定放假必须旅游,我不能躺平吗?”“我喜欢放假自由的工作”等话题成了社交平台热议的内容。年轻人更期待将放假定义权握在自己手里,在客观上也带来了新的休假需求。

一味否定调休,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任何制度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不管怎么调休都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调休制度现在面临争议的原因,与其说是调休制度本身存在先天性不足,不如说是社会发展变化产生了新情况。很多网友吐槽调休制度,不一定就意味着不调休有多好、调休有多么不好,而是通过吐槽,表达出了人们对工作的要求、对休假的需求、对旅游的渴求更加理性多样,更希望通过休假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笔者认为,今天我们看待调休制度,不是调休该“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要着力解决调休效果“好不好”的问题。今天我们解决休假问题,不是要“单打一”,眼里只有调休这个政策工具,而是要综合施策、“弹好钢琴”。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休息、享受更多的幸福,需要持之以恒地改革创新,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笔者有以下四点看法。

对节假日的优化调整多些耐心。很多人议论休假制度,是打心底盼望一年中的假期时间能够进一步增加。这一点是否可以实现呢?事实上,国家对节假日的优化调整,始终在以现在进行时的方式回应着群众期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每年的假期时间经多次调整而变得更长。曾经越来越挤的黄金周,就是在研判中被改成了小长假,人们的公休假因此得以增加。《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就提出,要继续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分布格局。制定休假相关制度需要考虑各种因素,相信针对当前各种争议和呼吁,结合我国实际,相关部门会进行统筹考虑、作出决策。

对抵制无效加班“内卷”多些决心。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加班内耗不能成为一种风尚。无效加班、长期加班,一定程度上是对劳动者合法休息权的侵害,也会影响一个社会的活力。有专家认为,无效加班“内卷”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执法。切实保障好劳动者的休息权,营造一个更加利于维护职场权益、激发创新创造的社会氛围,需要相关部门再加把劲。

对落实带薪休假多些用心。带薪休假的落实有利于人们实现“我的假期我做主”,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错峰出行、自主安排的客观需要,但是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当前劳动者“不敢休”、一些单位“不让休”的现象仍较为突出,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并未对带薪休假作出强制规定,客观上影响落实效果。社会各界对于强制实施带薪年休假、完善企业违法责任的呼声很高,须引起关注和重视。

对地方探索灵活休假多些关心。让距离群众更近的基层来优化休假制度,因地制宜地制定“休假套餐”,也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2015年国家出台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带薪休假制度,实行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至今,已有河北、江西、重庆等多个省份曾出台鼓励2.5天休假的意见。还有部分企业和地方开始试点“上四休三”制度或是“隔周三休”等模式的错峰休假。对于基层的积极探索,相关部门不妨多些鼓励和关心,推动这些探索真正取得实效。

总之,改革优化休假制度没有完成时,更多需求需要被看见。期待未来更多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够享受到更多“诗和远方”的宁静与美好,让休假成为生活的幸福标签。



“求求你了,不调休行不行?”

编 辑:米丽萍

五一假期就要到了,你抢到票了吗?

调休之下,你又要连着上几天班呢?

五一假期你要值班吗?

这可能是最近最容易让打工人破防的问题了。

调休这个事,年年调,年年引热议,前段时间“五一其实只放一天假”“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等话题,持续占据着热搜榜。

不少网友对当前的假期调休不满,表示这样调来调去,并没有增加假日总数。一些网友吐槽称,在清明和五一假期调休后,连续几个星期“双休”都变成了“单休”,假期前后上了三个“六天班”,上班族“伤不起”。

还有人说“这不是放假,是假放”,更有高赞评论说“求求你了,不调休行不行?”

为此,有人表示,希望能够正常放假、正常双休。有人则更进一步,希望能在不调来调去的情况下休更长的假。

有网友甚至翻出了2013年那英关于调休放假的评论:“我就不明白这假期为什么要与星期六星期天凑到一起,而且还要挪呢?孩子连着上七天八天的课,确实挺累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其实挺像分泌失调,制定假期的同学能认真考虑一下我们生活吗?”

与往年相比,今年“反调休”的声浪不仅更强,并且径直从“抱怨”上升到“反对”。

“调休制度不改不行了”,似乎正加速成为新的社会共识,人们的抱怨声正成为改革声的一部分。

为什么反对调休?

为什么大家都在反对调休?

在假期安排的官方叙事中:调休凑出一个长假,为人们远距离出门旅游、探亲创造了条件,假日经济的繁荣能有力促进消费、拉动内需。

小长假期间,景区、车站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似乎也坐实了调休的“正确”。尤其是文旅爆火的当下,一些网红城市投入大量资源营销宣传,等着小长假客流爆发、暴富一把。

在不少地方的宣传报道中,小长假的旅游数据、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等,都会作为一项重要政绩被公开展示。这些似乎也在强化着调休的合理性。

事实上,假日经济的官方叙事,与人们的切身感受之间,温差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很多人反映,调休并没有起到休息的作用,反而让大家更累了。

一方面,部分人会选择在假期出游,舟车劳顿后回到工作岗位还要连上6天班,“歇不过来”。与此同时,同一时间段内集中出行也导致抢不到票、高速堵车、机票酒店涨价、景区景点爆满……人们的出游体验并不好。

另一方面,对很多单休、轮休或需要假期值班的人来说,调休可能把原本只有1天的休息也“调没了”,调来调去最后导致没有假期、无法休息。

对很多没有出门安排的人来说,假日经济的繁荣,更像是与己无关的热闹。加上被调休打乱的工作节奏,大家的感受往往只剩下两个字:心累。

要不要调休是一个争议多年的话题,很难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然而透过这些争议,可以听到人们的心声:

第一,人们期待更多的假期,而不是“拆东墙补西墙”的调休;第二,人为凑出的长假,确实拉动了文旅消费,但这种扎堆旅游的形式本身就值得商榷。在这种扎堆旅游下从抢票到出行都像是一场“战斗”,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公众的这些声音应该被决策者所听见,并作为继续优化假期安排的参考。

调休过时了吗?

与往年停留于情绪的抱怨声相比,近期“反调休”的最大特色是追溯了调休和长假的合法性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民放假的节假日为7天,1999年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共假期由7天提高到10天,并首次提出调整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的相邻周末,形成3个连续7天的黄金周。

调休的本意是让劳动者有一个更长的休息窗口,并通过形成长假,鼓励出游,推动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促进假期消费。

就数据来看,调休形成的黄金周,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拉动效果。公开数据显示,1999年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全国的出游人数达到了2800万,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

2008年,“黄金周”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取消了五一的7天假,增设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小长假。

法定节假日打散后,调休变得更加频繁。像清明、端午等假期,只要没有挨着周末,几乎都会调。于是,春节、国庆两个黄金周,加上几个三天小长假,就成了我们的常规假期组合。

同样是鼓励出门旅游、提振消费、拉动内需,同样是以连上六、七天班的煎熬为代价,二十年前的调休,和今天的调休,为什么造成的感受不一样了?

将调休的安排,放在近二三十年的经济进程之下来看,也不难理解。

在黄金周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下,GDP平均增速一度逼近两位数。与之对应的是,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兜里更有钱了。

物质富足之后,消费意愿增强,长假出行成了重要的减压、释放窗口。那时候很多人都是盼着长假到来,对收入增长的良好预期,让劳动者有休长假的动力,有敢放心花钱旅游的底气。

但最近几年,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强,为了应付未来的各种不确定风险,人们的消费观念趋于保守化。

当经济和收入增长时,调休凑长假拉动消费,就是顺势而为;当经济减速和收入增长趋缓甚至不升反降时,人们花钱的意愿减弱。硬凑而来的假期就会显得“面目可疑”——调休的安排,原本是让劳动者更好地休息,现在变成了一种撬动假日经济的杠杆。

逢调休必吐槽,拒绝自己的假期被工具化,自然成了当代人意料之中的舆情反应。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调休制度显然已不合时宜。

调休的出现客观来讲有经济的原因,那从1999年制定到现在,已经存在了25年的调休,对经济的拉动还明显吗?

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前些年有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自1999年实行黄金周以后的七年中,旅游收入的增长率与实行黄金周前的11年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前后20年间(1986-2006年)的复合增长率均为22.59%。

这背后也不难理解,对大多数人来说,可以支配的收入是固定的,为了长假出去玩,平时就得省一点。

假日经济的繁荣,到底是创造了消费增量,还是把平日里的消费存量抢过来了?是窗口期集中花钱,还是细水长流更有利于提振消费,拉动内需?

如果这些问题本身存在争议,那么在普遍不敢花钱的当下,靠调休来鼓励出门,创造消费,实际效果可能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当人们对调休的不满变成一种日益强烈的集体情绪,而功利化调休安排的经济效应又存在疑问时,“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了”。

除了调来调去,

我们的假期还能怎么休?

既然调休制度“不改不行”了,那么,除了调来调去,我们的假期还能怎么休?

1. 增加公共假期

顶端评论员张恒认为,调休带来的疲惫是结果,假期时长依然不足是根源。

目前,若不计调休,中国的公共假期包括:元旦1天、春节3天、清明节1天、劳动节1天、端午节1天、中秋节1天、国庆节3天,共计11天。

有统计显示,我国的公共假期天数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及地区中排名80多位。原全国假日办曾于2013年对62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定节假日进行比较,发现我国的11天属于中等水平,与法国、意大利持平,超过英美等发达国家。

但从周休日来看,52个周末双休和8小时工作制与国际上保持了一致。不过,实际情况是,单休、大小周轮休等情况仍然存在,周末双休不是人人都有。

从缓解社会压力的角度来说,增加假期可以适当对冲调休的影响。当代年轻人在“996”“007”的常态下,不少人只能用躺平、佛系来自我安慰。多放两天假,效率提上来,恐怕才是优解。

从经济社会变化的角度来看,多放假有利于扩大内需。当下消费疲软、产能过剩同时存在。而且密集出游导致人流扎堆,很多人不敢出门。不如在保障正常双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长假数量,让人们更愉快地合理消费。

所谓社会进步,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极大丰富,公众对休闲、休息时间以及工作生活的平衡,也会提出新要求。

科技的进步、制度的升级、经济的增长,从根本上就是为了让人类从繁重、单调、低效、缺乏意义感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时间有精力追求更全方位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发展。

张恒认为,期待正常节奏的假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调休安排与之矛盾、人民群众怨声持续不断,就应该听取意见、尽快调整。

2. 落实带薪休假

虽然我国11天的公共假期与大部分欧美国家持平,但我国5-15天的法定带薪休假,不及全球多数国家,而且在推进落实层面也存在问题。这些差距,就是可以改进的空间。

据原全国假日办2013年的统计,以工作满10年计算,62个国家和地区职工带薪年休假平均为19个工作日,我国为10个工作日,排在并列59位,仅高于泰国(6个工作日)和菲律宾(5个工作日)。

据统计,世界各国平均有30天的假期,包括11.8个带薪公共假期,以及18.2天的带薪年休假。我国11天的公共假期已经不少,但5-15天的带薪年休假就不算长了。

早在2007年,清华大学以蔡继明为组长的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就曾提出相关建议。

2014年,蔡继明又在《人文杂志》上发表题为《关于进一步调整完善我国节假日制度的建议》的文章,其指出从维护劳动者休息权的角度,带薪休假制度势在必行。

如果将带薪休假制度完善起来,那么人们既有时间长途旅行,也可以错开时间、地点,黄金周调整带来的遗憾就可彻底消除了。

但10年过去了,我国带薪休假制度依然没有全面落实。更重要的是,落实带薪制度面对的一大阻碍是:弥漫全社会的“休假耻感”价值观。

人们在申请休假时,有几个人不是惴惴不安,成功了有一种大功告成的窃喜。

前几天,胡锡进发表了对调休的看法,里面有句话说得颇有道理: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公共假期是带薪休假代替不了的。这也侧面说明了在中国落实带薪休假的难度

按照我们的传统文化,过多享用假期有懒惰的嫌疑,因此过长的假期可能被不少人认为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一个国家带薪假期的长度设置,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安排。一个经济体的健康发展不但需要供给,还需要需求。

假如全体人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去分享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去适当消费,那么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出现需求不足,因而投资效率会越来越低。

这时,适当增加全社会的假期长度,能为促进消费创造条件,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带薪休假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进一步落实带薪休假的切实使用(不再是打折扣的休假)以及灵活使用(避免集中休假的拥挤),有助于提升全民的幸福感,增进家庭关系和社会联系,促进社会和谐。

3. 尝试“一地一策”,探索增加公共假日

如何才能有一个更好的假期?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可以实现的,首先就是做好兜底性节假日保障。

与此同时,在全国统一的公共假日基础上,也可以“一地一策”探索增加公共假日存量的可能性。可供参照的是,当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

依照此规定,各少数民族地区在公共假日上都有独有的公共假日。

比如,西藏的“藏历新年”和“雪顿节”,广西的“三月三”,还有云南、新疆、内蒙古、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独有的公共假日。今年,四川凉山的“民族团结进步节”“火把节”“州庆”和“彝历新年”,合计甚至有16天。

事实上,除了少数民族地区,其他地方同样有自己的传统和需要进一步弘扬的文化。这就为增设假日提供了珍贵的文化基础和共识。

因此,在考虑增加全国统一公共假日数量的同时,如能将《办法》规定有所扩展,使得我国更多地区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增加其独有的地方性公共假日,无疑将有效缓解当前统一休假时间和空间的聚焦效应,推动旅游消费的健康发展。

结语:更关注人,

才是真正地关注经济和消费

社会上还有一种顾虑是:多放假会不会增加企业负担?

当然会。但这是一种“必要的代价”,就像八小时工作制、双休日都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但还是执行了。

更重要的是,多放假还是少放假,并不是企业负担的核心,与企业负担更息息相关的是税率,是社保,是制度成本。

用增加人均总劳动时间取得的经济竞争优势,不仅不被这个时代的人所认同,也不被国际主流价值观认可。

多休假,从国际上来看,是一个大趋势。只不过,国外更多是通过“带薪休假”来实现;而在国内,增加公共假期是更可行的方案。

环球旅讯首席分析师彭涵指出,为公众提供更多实在的假期、更多的休假机会,其实代表了在节假日这个话题上的思路导向:到底是更关注人,还是更关注经济和消费?

彭涵称,从长远来看,更关注人,才是真正地关注经济和消费。

那么,不调休行不行?

参考资料:

[1]. 给打工人多放几天假,天塌不下来!冰川思享号

[2]. 除了调来调去,我们的假期还能怎么休?新京报

[3]. 打工人又一次集体破防,调休方案不改不行了,冰川思享号

正和岛


让年轻人吐槽的调休制度,其实是一场“国家谈判”

作者 | 刘远举

知名财经专栏作家、 多家智库研究员

今年五一假期放假安排为:5月1日(星期三)至5月5日(星期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8日(星期日)、5月11日(星期六)上班。不少网友表示这样看五一实际上就只放了一天假,而且假期前后的两个周末都要上班。

调休放假的槽点与合理性

这不是调休第一次被如此吐槽了。

2022年和2023年也是同样的情况,看似放了5天,其实两天来自周末,两天来自调休。实际只放1天。

人们觉得,为了“拼凑”出来一个小长假,却有前后两个周末被扰乱了。

1999年,为促进消费,春节、劳动节、国庆节改成休3天,并首次采用与前后周末相连,拼成7天长假的形式。2007年,形成了春节、国庆2个7天长假,五一等5个小长假。这样调休,有其道理。

为何采用这种休假方式?首先,中国人口流动规模大,距离远,春节返家团聚,往返路上就要两天时间,剩下5天,对一年中最长的团聚假期来说,是必要的。其次,较长的假期利于人们旅游,促进消费,经济发展。

某种程度上,现在网上舆论基本是年轻人主导,希望不调休的声音高,或是因为这两年经济下行,或是疫情封控期他们旅行的意愿下降,不需要调休了。

而调休制度的本质,其实是一场“国家谈判”。

调休凑长假,是对带薪休假制度的替代——人们无法凭自己凑出长假,于是由国家来统一规划。

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很明确: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而且,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但对很多人来说,别说连续请假、带薪年假,甚至双休本身,都挺难的。

带薪休假难以落实的情况,非常复杂,有政府部门执法与监管的因素,有公民权利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因素是休闲意愿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对于三四线城市与乡镇来说,人们的休闲意愿相对弱一些,执法也弱一些。即便在北上广深的写字楼中,基于该收入水平的休闲意愿,也往往被高估了。

那些呼吁弹性带薪年假的人,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对休假的坚持,过高估计了自己在公司面前的谈判能力与强硬程度,过低估计了同事的竞争欲望——即使法律可以保护劳动者应得的权利,但无法阻止一个更愿意牺牲假期的人,更容易获得升迁、加薪。

全国一盘棋的长假制度,等同于全国经济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放缓。由于不少商业、生产活动停止了,单个企业即使不放假,员工创造价值的效率也大大降低,有些单位甚至无法运行。所以,这种方式,强制降低了企业给员工放假的机会成本。

长假制度的实质,就是在个体劳动权利保护不足的情况下,以国家名义代替劳方与资方谈判假期,通过全国停摆的方式降低企业放假的成本,同时,给企业更大的放假压力。毕竟还有很多人需要长假,所以,调休制度是否该结束,取决于人们是否能自己去谈判。

不如适当增加假期

实际上,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人的收入增加,休闲的欲望在变强。

生活中,很多单位,民营企业,都提前一两天放假,然后返回时也可以晚一两天,这就是博弈出来的,是无数人的意愿形成的。这个现象已经很多了。

很多人认为,假期是国家给的,自然是没有成本的,免费的。但实际上,假期还是自己给的,少工作,就少收入。

有媒体在网上调查:你觉得春节放几天假比较好?选择有三个,7天;10天;15天。网友几乎都选择了15天。这似乎反映了民意,但实际上,这样的调查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它假设了一个无成本的选择。实际上调查的选项应该是:春节放假10天,你愿意损失多少钱?300元,500元,还是1000元?

我的判断是,人们休假的意愿增强了,但还不足够强,或者说,人们只愿意为多两天假期损失300元,而不是1000元。

这个增加假期的意愿,不足以压过与同事竞争的意愿,不足以促成与老板谈判的行为。那么,这时就不足以通过分散行为形成一种趋势。

这个时候,国家不妨继续扮演谈判者的角色,不过,不是调休,而是增加法定假期。

四川省人大代表、甘孜文旅局长刘洪就建议:四川率先试点,将春节假期实际延长至9天。从中国的休假情况来看,也有空间这么做。如果剔除周末的双休,实际上,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法定节假日平均为11.7天,而我国以11天排在并列33位,属中等水平,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持平。超过了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但低于荷兰、丹麦、瑞典等高福利国家,也明显低于日本、越南等国家。

考虑到中国带薪年假执行得并不好,所以,中国的实际假期会更低一些。

从工作总时长上看,2018年中国人均全年工作时长达2100个小时,仅次于墨西哥的2225个小时,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工作时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增加假期是合理的。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编辑 | 刘军

风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5 06:05 , Processed in 0.02034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