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老辰光网 返回首页

caiyh的个人空间 http://home.myoldtime.com/?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布林肯来中国前,先摆出“兴师问罪”的架势,要在中国待满4天

已有 86 次阅读2024-4-19 12:09 |系统分类:时政


布林肯来中国前,先摆出“兴师问罪”的架势,要在中国待满4天

中美防长才通过话,美媒那边又放出消息说,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在下星期动身访华,而且一来就是4天。美国很可能希望他再被中方接见一次。

【美媒称布林肯将动身访华】

【美媒称布林肯将动身访华】

如今距离布林肯上次来中国,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而中美关系目前为止的走向,应该说是符合预期的,并没有太多意料之外的状况出现。

布林肯这次来,主要还是继续落实两国领导人的共识,确保旧金山峰会的成果能够得到延续。不过拜登政府肯定不会承认这是主要目的,他们已经提前设置好了议题,准备起到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还摆出了一副“兴师问罪”的架势。

所以这段时间,不少美媒都在渲染,布林肯访华期间,不仅要和中方讨论双边关系,还要传达拜登政府对中俄合作所谓的“关切”。

尽管五角大楼那边已经承认,中国并没有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但美国只是想找个借口,对中俄正常的贸易合作指手画脚,比如说“中国支持俄罗斯军工业发展”云云。当然,我方对此并不接受,布林肯即便当面提出来,估计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距离布林肯上次来中国,已经过去了快一年】

【距离布林肯上次来中国,已经过去了快一年】

从宏观角度来看,布林肯再次访华,属于水到渠成。本身他就相当于美国的“外长”,而外长一级的通话,在中美互动中向来扮演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

如果我们梳理2024年以来,中美在外交上的一系列动向,就能发现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从年初在泰国的“王沙会”,到慕尼黑上王毅外长与布林肯的面对面沟通,中美一直保持一个稳定的交流频率,随后在4月进入了一个爆发期。

先是中美元首通话,拜登直接就说,他会安排耶伦和布林肯访华,而那时候耶伦的专机,都差不多要落地北京了。

随后就是中美防长时隔一年半的首次通话。期间还有不少工作性的会议,比如说中美共同设置的金融和经济工作组,而且这段时间,美国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也在中国,跟中方讨论一系列敏感话题。

【布林肯上次来中国,得到中方领导人接见】

【布林肯上次来中国,得到中方领导人接见】

这些互动透露的是同一个讯号,那就是布林肯再次来中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且比人们预想中还要早不少,耶伦上旬走的,布林肯是同月下旬来的,几乎是前后脚的关系。

而且停留的时间还不短,足足有4天。

现在外界普遍关心的一个点是,布林肯来中国以后,会不会还和上次一样,能得到中方领导人的接见。特别是之前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访华,我方就接见了他。美国未尝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跟俄罗斯争取到同样的待遇。

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而言,美国国务卿每次来中国,按惯例我们都会接见,而上一任国务卿蓬佩奥就是例外了。他任上最后一次访华,就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卸任后还被我们制裁,这跟他极端的反华立场不无关系。

至于布林肯,他上次来中国,中美正处在危机后的破冰期,对双边关系都有强烈的“止跌企稳”意愿,所以在共同协商后,决定让布林肯访华。

【一般而言,美国国务卿访华,我们都会接见,但也有例外情况】

【一般而言,美国国务卿访华,我们都会接见,但也有例外情况】

这也成为了中美关系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布林肯从中国回去后,中美之间的互动一下子就频繁了起来,工作性会议、高层互访,最后是为旧金山峰会铺平了道路。

而这一次布林肯来,能不能延续以前的惯例,就要看美国这段时间的表现了。

只是在中美沟通的过程中,美国肯定会存在“旧病复发”的情况。这是因为美国对华错误认知导致的,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觉得中美关系既不能太糟,也不能太好。

所以美国总是要想方设法地用消极对冲积极,以此抢夺对中美关系的主导权,这也是中美博弈的一个重要领域。

比如说中美防长通完话才过去几个小时,美军的一架反潜侦察机就穿航台海并公开炒作;之前耶伦访华,一边强调中美关系重要,又在她的本职工作之外,释放强硬信号,忽视客观市场规律。

至于远在美国的拜登,也不怎么消停。随着美国总统大选临近,他为了吸引选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越来越重,经济政策愈发向特朗普靠拢,又宣布了对中国的新一轮关税。无非就是想讨好美国内的产业工人。至于拜登还会不会访华,这可能已经不在美国考虑范围内。

【中美关系很复杂,美国更在意自己的单极利益】

【中美关系很复杂,美国更在意自己的单极利益】

整体而言,布林肯访华,是中美高级别交流的一环。被美国视为管控双边分歧的一个重要渠道。拜登政府一直标榜自己只想与中国竞争,不希望发生冲突。但美国迄今以来的言行,已经模糊了这两者的界限。

这也体现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一方面,美国意识到跟中国脱钩不现实,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利益,但是美国终究是单极格局的主导者与受益者,很难接受国际秩序往多极方向的转变,

更何况这种改革还是由中国所引领,这势必导致中美国际影响力的此消彼长。但美国现在想要扭转这个历史趋势,已经是有心无力。

庆彬有理


布林肯访华前,各种较劲!

在布林肯来华前,有一些情况值得细品!

文 | 海上客

中美几乎是在同一天公开确认,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即将访华,具体时间是4月23日起,为期四天。

4月18日,印尼总统佐科在雅加达会见王毅 图:外交部网站

4月18日,印尼总统佐科在雅加达会见王毅 图:外交部网站

然而,海叔注意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目前正在出差。公开信息显示,王毅访问亚太三国的行程将于4月23日结束。

那意味着什么?是否意味着布林肯访华的第一天未必见得到王毅?还是王毅外长回到国内,马不停蹄就会见布林肯?

在布林肯来华前,有一些情况值得细品!

1

首先是廖岷二会耶伦。此说并不完全,实际情况可不仅仅是廖岷二会耶伦。

众所周知,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4月上旬访华,是廖岷去接的机。耶伦结束访华后,又是廖岷于4月8日下午介绍了耶伦访华情况并向媒体吹风。

财政部网站消息,4月16日,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美国华盛顿出席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期间,与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尚博共同主持召开中美经济工作组第四次会议。

当地时间4月16日,耶伦(中)会见了廖岷(右)一行 图:财政部网站

当地时间4月16日,耶伦(中)会见了廖岷(右)一行 图:财政部网站

会后,耶伦会见了中方一行。那当然是耶伦二会廖岷喽!

而实际上,中美之间近阶段,可不止开了一场经济工作组会议。第四次金融工作组会议也得以召开。

看起来,似乎情况挺朝着共同推进、达成一些目标而去。

然而,美方在宣布布林肯访华之际,突然又由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启动301调查。

海叔要说,美国上届政府启动对华301调查并对华加征关税,已被世贸组织裁定违反世贸规则,受到众多世贸成员的反对。这时候,在布林肯访华前,突然又砸这么一通,算是向中国打来的杀威棒?

中国是被美国吓大的不成?

宽广太平洋微信公众号截屏

宽广太平洋微信公众号截屏

我敢说,美国这么做,真正疼的还不知道是不是他自己!

不过中方的打法未必是你给我一拳,我非得给你一脚。

且看商务部研究院于4月19日发布《美国对外援助的伪善本质和事实真相》。全文主要分四个章节,专门举证、论述了美国援助的利己主义动机、干涉主义行径、空头支票真相、霸权主义本质。

怎么说呢?无非把美国对外援助的表皮与内里各种动机与作为,都扒了个底儿掉!

当然,也该看到,在布林肯访华前,中美之间还有诸如菲律宾那档子事,也就是说,中国商务部抛出这份文件,未必完全针对中美财政、商务、经贸问题,也有可能这份文件也是要让菲律宾看见。

然而,无论如何,在布林肯访华前,美方打过来一记实拳,中方一个闪躲后抛出一个亮相。这较劲,其实已经很带劲儿了。

不知亚太等地是否有人看不明白了?

2

海叔还注意到,4月16日,中美两国国防部长通了视频电话。

原本,在时隔17个月以后,中美防长能通这么一次视频电话,终究有些积极意义的。

然而,就在此番通话结束后还不到12个小时,4月17日,美军一架P-8A反潜巡逻机过航台湾海峡并公开炒作。

东部战区立即回应称,已组织战机对美机过航行动跟监警戒,依法依规处置。战区部队时刻保持高度戒备,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地区和平稳定。

东部战区微博截屏

东部战区微博截屏

有评论称,美军这是给咱们“上眼药”,目的可能是打算试探中方在面对美军实行“飞行自由”时会怎么做,也是在试探中方的核心利益之底线,并显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

然而,在海叔看来,情况不仅如此。美军在布林肯访华前,又是在两军防长通话后,继续耍这么一通,无疑也是在显示自身的能量。

美军P-8A又不是第一次飞到中国沿海大摇大摆。很大程度上,他只不过想继续来摇摆。

按理说,这种跑到别人家门口窥伺的耍流氓举动,不是一个正常国家能够承认、公开愿意去做的。然而,美国不仅如此做,还号称他这么做是对的,还最好满世界嚷嚷唯恐天下不知。

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美国是非不分。

他这么做,无非显示,甚至自我提示,自己依然是世界警察。似乎别的国家、民族要低他若干。

中国有针锋相对之处。

4月18日,王毅在雅加达与印尼外长蕾特诺会晤的时候,已经说了——

美国没有不遵守国际法的特权,不该滥用权威。

这意思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哪怕长期以来,美国就是自认为拥有不遵守国际法的特权,但现在也该明白自己这么做是错的。

试问,如果有国家跑到美国家门口去实行“飞行自由”,就问美国跳脚不跳脚!

但美国方面还想这么做——

“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不能点灯”。

问题是,美国是不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

当然,国际社会是不是也有人习惯了仰望美国呢?个别国家个别人接下来不妨看看中美这一轮交锋。看看什么叫做有理有利有节,什么叫做不卑不亢。

3

布林肯 图:资料

布林肯 图:资料

个人判断,中美外长终归还会见面。

布林肯访华,中方对应的接待,目的当然还是为了沟通。

然而,布林肯也该看到,本届美国政府还有不到一年的任期。

如今世界格局正处于一种变乱交织之中。

俄乌冲突未完;

巴以冲突未完;

伊朗和以色列又杠上了。

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还在各种操弄。比如在巴勒斯坦加入联合国问题上,美国悍然动用一票否决制。

尽管如此种种拉偏架,可美国该明白,联合国不是他专横的所在。

坐下来谈,包括国务卿访华,能够谈出点什么,对于拜登这一个任期当然是一种交代。

如果谈不出什么来,或者谈出来又言而无信,岂不一切责任都在美方?

静候布林肯吧。来,还是欢迎的!

凤凰卫视


美国的这个谈判筹码,能奏效吗?

4月24日,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开启任内的第二次访华行程。

谭主了解到,今年年初,美方就提出访华意愿,美国想来,但沟通,更看重的是行动。

可以看到,在这次访华前,美方仍在通过知情人士放风和媒体炒作某一议题的方式,来给自己制造谈判的“筹码”。

但想要靠这样的“筹码”施压,能奏效吗?

据外媒报道,布林肯这次要接过耶伦的话筒,接着谈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

对于这一议题,耶伦访华期间曾给出这样的理由:中国的产能大大超过了中国国内的需求,也超过了全球市场的承受能力。产能过剩可能导致大量低价出口,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和工人造成伤害。

耶伦的这个说法,连一些美国经济分析人士都表示难以理解,这些人认为,耶伦的言论违背了200多年来西方标榜的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

检索美媒同时提及“中国”“产能过剩”的报道,从数量变化中,可以看出,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话题,从2022年就已经开始。

美媒持续拿“产能过剩论”做文章,到底都在说些什么? 对这些报道的主题词进行分析,其中也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变化和节点:

2022年至今,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所涉及的实体及所针对的领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022年,美媒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的报道集中在半导体行业。

而2023年至今,美媒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的报道转移到了中国的“新能源产品”上,其中,新能源汽车尤为突出。

为了拆解美方的叙事套路,我们又定向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的报道中有关“新能源汽车”报道的趋势变化进行了分析。

报道量最多的那段时间,正是耶伦访华的时间。

另一个小高峰是2023年8月23日,通过大数据手段对这一天触达量最多的报道内容进行提炼后,谭主发现,这个高峰所对应的节点,是一家全球行业分析机构发布测算,欧盟预计2030年会从中国进口超过120万辆电动汽车。

此外,还有一篇触达量很高的报道是《中国“复杂”的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可能会阻碍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可以看到,中国相较于美国有优势的产业,在美国的叙事下,都成了“过剩产业”,而每当中国新能源产业展现出竞争力,美媒就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进行炒作。也就是说,美媒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关注,是对中国经济亮点和突破的追踪和关注,这背后,是美国对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焦虑。

而这只是美国叙事套路的一面,我们对2022年到2023年美媒涉及所谓“产能过剩论”的报道中出现的实体进行了分析,发现2023年的第一个小高峰中的报道,与中国进行关联叙事的对象,主要就是欧洲。从2023年到现在,“欧洲”出现的频率在逐渐变高——欧洲,成为了美国渲染中国新能源产业“威胁”的主要对象。

这对应着美国炒作“产能过剩论”非常重要的一重目的,那就是企图用话语陷阱“绑架”盟友,将所谓“产能过剩论”变成对中国的贸易武器。

今年4月4日,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就曾表示,美国和欧盟应该共同“纠正不利于我们的市场动态的措施”。

实际上,从2023年起,美国就开始了对盟友的挑唆。

为了实施这一行动,在戴琪之前,美国政客早就开始了铺垫。2023年7月,美国众议院听证会的一份书面证词就宣称:

中国故意制造“产能过剩”,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销售产品,以获得市场份额并提升价值链......一些先进技术⾸先在美国发明并商业化,但中国强劲的经济不仅将美国和欧洲企业挤出该⾏业,还抑制了该⾏业的创新。

由此,这份证词提出建议,要协同美国的盟友增加对中国的贸易壁垒。

这些话,曲解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曾经标榜的全球化发展模式。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是产能过剩,而是还差得很远。

要实现全球零碳排放的目标,还需要更多的新能源汽车产能作为保证。‍‍‍‍‍‍‍‍‍‍‍‍‍‍‍‍‍‍‍‍‍‍‍‍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国,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958.7万辆,这一年,中国出口了120.3万辆新能源汽车——中国近90%的产能,都在满足国内需求。这也意味着,对于世界而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出口,是优质产能、稀缺产能。

谭主了解到,就像风电这样的新能源,中国80%-90%左右的产能,都是在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这也充分说明,产能不足并不光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经济绿色转型所面临的桎梏。

中金研究院的研究表明,要实现绿色转型,首先要把“绿色溢价”降到负值——要让清洁能源的成本降到低于化石能源的成本,市场才有动力去使用清洁能源。

而降低“绿色溢价”的途径,是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新能源行业之所以会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其行业特性分不开关系。

首先,新能源行业的总投资中,设备投资占比高。气电的设备成本占不到20%,煤电的设备成本占40%,而风电和光伏的设备成本都超过80%。

其次,新能源行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大。无论是研发投入占比,还是服务实际生产的平均专利申请数,新能源行业都大大超过化石能源行业。

最后,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依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特高压线的建设还是储能配电,都需要公共基础设施的支撑。

当前,把这三项做好,发挥出新能源行业规模经济效应的国家,只有中国。

实际上,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到底是怎么来的,美国人心里清清楚楚。

2023年12月14日,在美媒报道高峰中,一份触达量很高的文章,是由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出具的万字研究报告。这篇报告是这样说的:

中国并不是一夜之间成为气候技术巨头的。当前的供应链分布是长期全球市场分工、国际合作以及企业家精神的结果。此外,旨在吸引国内外对目标行业投资的政府政策创造了高度竞争的环境。因此,复制替代供应链是很难的。

或许正是因为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新能源产业真正的竞争力所在,认识到跟中国在工业生产能力上的客观差距,美国才发自内心地感到焦虑。

更让美国感到焦虑的是,中国跟欧洲作为全球发展清洁能源的领头羊,即便欧洲政界存在一些杂音和波动,但企业、民间,以及研究机构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从2021年起,奔驰、奥迪、大众等欧洲企业,不仅纷纷在中国兴建新厂以扩大产能,还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达成了从车机到软件的深度合作。

欧洲联盟驻华代表团近期发布的《中国与欧盟关系——绿色转型》报告就显示,绿色合作已经成为中欧合作的重点领域。

中欧之间的绿色合作,无疑是美国推行的对华“去风险”的一大阻碍。

这也就不难理解,拜登政府为什么选择在今年开始对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进行所谓的“调查”,其实质就是在自家行业竞争力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企图通过这些“盘外招”来遏制和打压中国先进行业的发展。

其目的,在于抓住中国最具优势的一些方面,集中唱衰,把中国的优势演绎成“劣势”、塑造成“威胁”,妄图破坏我们发展的着力点,这样的“攻心”套路,不可谓不阴险。‍‍‍‍‍‍‍‍‍‍‍‍‍‍

美国以为制造这样的“筹码”,会打消中国的信心,但他们这种行为,何尝不是在证明,我们干对了呢?

观察者网


布林肯开启任内第二次访华行程,中美可能谈出怎样的结果?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白云怡 陈青青】4月24日下午,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抵达上海,开启任内的第二次访华行程。据中美双方此前发布的消息,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布林肯于4月24日至26日访华,此行他将先后到访上海和北京,预计将会见商界人士,并与中方官员举行会谈。

在三天的访华行程中,中美双方将谈什么,怎么谈,可能达成什么结果?此访对接下来中美关系的走向有何影响?多名美国事务专家24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双方披露的信息来看,中美在此访中聚焦的议题和诉求仍有不小的“温差”,不过,两国在拜登本届任期结束前保持中美关系基本稳定的问题上有共同的“近期目标”。这意味着两国当前将暂时继续通过常态化的高官互访维持沟通渠道,管控基本分歧,但要再进一步则有相当大的挑战。

访前中美各自“吹风”,“温差”明显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布林肯访华前夕,中美双方分别“吹风”,介绍各自在此访期间的目标与诉求。据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19日在一场电话简报会上介绍,布林肯此行有三个目标:在关键议题上取得进展;就双边、区域和全球议题明确和直接地表达关切;负责任地管控竞争,避免误判或冲突。随后,美国务院发言人米勒在通报布林肯行程时也透露,布林肯将与中国讨论中东危机、俄乌冲突、台海和南海问题等。

而中国外交部美大司负责人则在22日就布林肯访华向媒体介绍情况时表示,对布林肯此次访问,中方主要聚焦于五大目标:树立正确认知、加强对话、有效管控分歧、推进互利合作、共同承担大国责任。其中,“树立正确认知”被排在第一位。

显然,中美聚焦的议题和目标有不小的“温差”。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助理教授孙太一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美出现“温差”的一大原因在于两国外交政策底层逻辑不同。“美方喜欢就事论事,他们认为可以在高科技领域打压中国,在俄乌议题上以金融制裁威胁中方改变立场,但在芬太尼、军事交流、应对气变等领域可以继续和中国深化合作,因为两者是‘一码归一码’。”他表示,但中方的外交思路是“纲举目张”,得先把大关系捋顺,只有宏观层面确定了善意,具体问题才有可能推动。

他认为,中美间的认知和行事风格差异,意味着两国当前只可能暂时通过加强对话、维持沟通渠道,做到基本管控分歧,而要再进一步则有相当大的挑战。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于去年布林肯访华的“一波三折”,布林肯此次访华相对比较顺畅,这和旧金山会晤后,中美保持高层交往的势头有关系。不过,很难期待布林肯这次访华中美能谈出大的积极进展。

“华盛顿把中国视为美国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和最严峻的地缘政治挑战的判断仍未改变,这也是其处理中美关系的基本思路。因此,才有了美国一边打压防范中国,一边又要求中国在一系列美方关心的问题上合作甚至‘让步’的政策。”他表示,但在中国看来,美国对中国的基本判断就是错误的,在错误的判断和政策的基础上,中美关系无法真正搞好,“这也是中国为什么强调,要先纠正美国对华的错误认知。”

不过,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2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认为,虽然双方在目标和认知上有差距,但在一点上中美存在共识,即在拜登本届任期内保持中美关系的总体稳定,这是双方一个共同的“近期目标”。在此基础上,布林肯此次访华有望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延续和落实元首会晤的精神,并推动工作层的继续交流与合作。

4月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习近平强调,战略认知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必须扣好的“第一粒纽扣”。中美这样两个大国,不能不来往、不打交道,更不能冲突对抗,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继续沿着稳定、健康、可持续的道路向前走,而不应该走回头路。习近平指出,今年的中美关系要坚持几条大的原则。一是以和为贵,坚守不冲突不对抗的底线,不断提升对中美关系的正面预期。二是以稳为重,不折腾、不挑事、不越界,保持中美关系总体稳定。三是以信为本,用行动兑现各自承诺,将“旧金山愿景”转为“实景”。双方要以相互尊重的方式加强对话,以慎重的态度管控分歧,以互惠的精神推进合作,以负责的担当加强国际协调。

一次“暗流涌动”下的访问

“眼下中美关系表面上看似趋稳,实际上却暗流涌动,双边关系在科技、经贸等多方面都在经受考验。”新加坡《联合早报》24日这样评论称。

近期,中美间的互动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表现。一方面,双方的互动明显较去年更为频密:就在布林肯此次访华的前一天,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在北京会见了美国阿斯彭学会代表团,双方就共同落实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共识、推动两国关系稳定发展以及共同感兴趣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4月4日至9日,美国财长耶伦访华,随后的4月16日,中美金融工作组和中美经济工作组分别举行第四次会议;4月16日,中国国防部长董军同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视频通话,这也是中美两国防长时隔一年多以来的首次通话。

但另一方面,美国在科技、经济、台海等问题上对中国继续步步紧逼。就在布林肯访华前夕,美国国会通过包括对台湾的援助法案等多个涉华法案,而美国媒体也曝出,华盛顿正在研究制裁措施将中国部分银行排除在全球金融体系之外,借此“阻止北京对俄罗斯军事生产的商业支援”。上周,美国总统拜登则称,准备推出多项针对中国的贸易措施,包括提高中国钢铁和铝产品的进口关税。

“美方的所作所为,让中国对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仍然充满严重的怀疑,对美方近期的一系列动作更是强烈不满。当美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诉求,只向对方提出不合理的关切,这一关系的基础上,能谈出什么东西呢?”吴心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反问。

孙太一则对《环球时报》表示,对华盛顿来说,如果真的推出制裁中国银行等措施,对美国自身和美元的国际地位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我认为美国寻求达成的局面是,让中方感觉这是有效威慑,主动改变与俄罗斯的贸易内容和方式,从而只让中俄受到影响,美方自己则无需承担推出制裁措施带来的后果。”

但他表示,制裁的威胁将再次动摇中美关系的基石。“其实我们很期待布林肯此行能改变美国人赴华旅行的建议等级,让更多的民间交流得以实现,不要人为地设置障碍,让未来几年能有5万美国学生赴华学习。但这样潜在的积极进展可能会被制裁的阴影笼罩,再次动摇中美关系的基石。”

访问后,中美关系将何去何从?

今年正值美国大选年,到今年年底前,中美关系将何去何从?布林肯此访将如何影响到下一阶段的中美关系?对此,孙太一认为,接下来一段时间中美关系将依旧充满变数。“一方面,旧金山会晤让双方关系止跌企稳,而月初的元首通话又进一步巩固了这一趋势,中美都认识到良好的中美关系对两国有益,对世界有益。接下来除了芬太尼、两军交流、人工智能、应对气变等领域的合作,我们还有望看到民间交流的进一步恢复,中国市场进一步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等。”

“但另一方面,在美国大选年,政客打‘中国牌’是消耗政治资本最少,收益却很大的操作,包括拜登在内的各层级候选人都至少会在言语上对中国更充满敌意,尤其是那些关乎摇摆州选民利益的诸如汽车、钢铁制造业这一类的话题。美方在高科技领域的对华打压也可能会变本加厉。所以,中美关系接下来的挑战很大程度上会基于美国内政尤其是选举政治的动向。”他表示。

孙成昊则认为,今年中美关系面临的一大风险点是5月20日前后赖清德发表的所谓“就职演讲”会传递出怎样的信息,美国在这个时间节点前后会有什么样的举动。如果美国或台当局有过于挑衅的动作,既会冲击到台海局势,也会冲击到中美关系。第二大风险点在南海,如果美国继续强力支持菲律宾主动挑衅中国,南海局势和中美关系也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不能指望中美通过一两次访问或会晤就解决所有的问题。”他认为,即使在存在分歧的情况下,中美能谈的问题仍有许多,比如禁毒合作、气候治理、人工智能等。“近期,双方在应对气变领域的牵头人都有一些人事上的变化,有必要展开沟通继续落实相关合作。而启动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也是两国元首会晤达成的共识,两国间应该已经有过一些前期磋商,此事有望在布林肯访华期间再取得一定进展。”

“对拜登政府而言,在俄乌、中东不确定因素继续增加的情况下,美方已经没有办法再顾及一个潜在的亚太地区的摩擦与冲突了——这将更加耗费美国的精力和资源。”孙太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因此,拜登政府正寻求通过高官互访常态化、例行化,维持中美间的沟通渠道,以减少误判并避免竞争失控导致摩擦。布林肯正是在此背景下接过耶伦的“接力棒”,例行访问中国。

环球网


直接接触十分必要,解决分歧并不轻松,中美外交高层今日谈“棘手问题”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将在北京与来访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谈。法新社称,预计双方将讨论台海局势、俄乌冲突、贸易等一系列“棘手问题”,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说,对话很可能不会轻松进行。自24日抵达上海后,布林肯不止一次强调与中方“面对面外交”“直接接触”的重要性,称美中应该“负责任地”管控分歧。然而,分歧出现并扩大的主要责任在于美方。有外媒注意到,尽管两国互动频繁,但美国仍在继续对中国采取“遏制”行动,其近期发出的“混乱信息”也为布林肯访华增添了复杂因素。美国没有打算改变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中国把美国改变对华认知视为解决具体问题的前提,两国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持续存在。“中美之间需要平等的对话,美国有责任理解中国的崛起,改变与中国互动的方式,美国不应好为人师,也应该成为好的倾听者。”美国中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丹尼斯·西蒙对《环球时报》记者这样说。

“期待富有成效的会谈”

法新社25日称,布林肯当天下午抵达北京后,与一些中国学者进行了一场闭门交流。26日,他将与王毅举行会谈。美国《时代》周刊称,布林肯将试图阻止中国为俄罗斯提供支持,并谈及南海问题。然而,他不太可能在这些方面取得进展。

布林肯在一则拍摄于上海的视频中称,自己此行将处理与中国有“真正分歧”的领域,“我期待在上海和北京举行富有成效的会谈”。法新社说,25日,他在访问上海时说,美中应该“负责任地”管控分歧,这是对两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应尽的责任。当天,布林肯与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会面时说,美国总统拜登正致力于在美中之间进行“直接和持续的”对话。布林肯认为,强调“直接接触、相互对话、提出真实存在的分歧并寻求解决它们”的“价值和必要性”十分重要。

陈吉宁在会面中表示,在两国元首战略指引下,当前中美关系出现企稳态势,这是中美双方推动下一步合作交流的重要基础。上海将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继续为推动中美两国关系发展作出地方的积极贡献。

法新社称,布林肯是14年来首位到访上海的美国国务卿。他25日启程飞往北京前还会见了美国的商界代表。据路透社25日报道,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米勒称,布林肯在上海期间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和非市场经济行为”提出关切,认为美国企业需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2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作出了一个原则性回应。他表示,中方一贯按照市场原则开展经贸合作,始终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全面履行世贸组织规则。“我们希望美方也切实尊重公平竞争原则,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同中方相向而行,为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美关系在多方面“经受考验”

路透社说,中美近来的高层接触以及通过贸易、军事等各领域的工作组展开交流缓和了两国之间的公开矛盾。布林肯访华正值中美关系处于更加稳定的基础上,但仍有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可能对两国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本周举办了一场论坛。新加坡《联合早报》25日说,与会的美国学者接受采访时称,中美之间现阶段最大的风险是南海问题,而并非台湾问题,从长远来看是科技之争。

在美媒看来,在布林肯还未抵达北京时,他此访所面临的挑战就已经显现出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价值950亿美元的一揽子对外援助法案,其中包括用于“帮助印太地区盟友以及应对中国”的80亿美元援助资金。《纽约时报》25日称,美国大选季所带来的复杂性也正缓缓逼近,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都在试图展现强硬的对华态度。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华盛顿把北京视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和地缘政治挑战仍未改变,因此美国才会一边打压防范中国,一边希望中国在一系列美方关心的问题上合作甚至“让步”。

《联合早报》25日称,外界普遍认为,布林肯此行以增进沟通为主,在具体议题上恐怕难以取得实质进展。眼下中美关系看似趋稳,实际上暗流涌动,双边关系在科技、经贸等多方面都在经受考验。中美之间的互动并未缓解美国在所谓产能过剩、人权等问题上的施压。该媒体另一篇文章称,美国没有打算改变对中国的战略定位,而是想就具体问题同中国一个个谈,中国则把美国改变对华认知视为解决具体问题的前提。文章说,中美这些年相处下来,无论是两国本身还是外部观察人士,都对这样的结构性矛盾再熟悉不过了。

美国彭博社称,对于北京而言,无论看向哪里,它都能看到华盛顿试图限制自己的举动。比如,美国和菲律宾本周开始了号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肩并肩”联合军演。

也有外媒注意到,尽管美方一再强调不寻求与中国“脱钩”,但其对中企的各类制裁并未松懈。《纽约时报》25日称,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在本周发布的一份报告中估算,2022年,美国对华出口支撑了逾90万个美国就业岗位,受美国关税政策等因素影响,2023年美国对华出口规模出现下滑。“我们有必要提醒美国议员以及那些身居要职者,美国每个州和国会选区都与中国保持着经贸联系,若要改变美中贸易政策,应该非常谨慎地予以考虑。”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艾伦说。

“我始终认为所谓‘脱钩断链’的说法是错误的。”美国中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西蒙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美中之间不是“零和博弈”,与其制裁中国公司、试图对中国“卡脖子”,不如展开对话更有成效。在他看来,在当今世界,单打独斗已不合时宜。大多数的科技创新都是通过跨国合作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终得以实现,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先进技术均需要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开放的沟通渠道本身就具有价值”

有美媒引述分析人士的话说,美中关系中的分歧肯定会在布林肯访华期间浮现出来,但美国官员的一系列访问在战略上起到了缓和关系的作用。“中国会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关切。”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中国问题专家葛来仪说,一次访问无法解决实质性问题,“但开放的沟通渠道本身就具有价值”。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助理教授孙太一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在俄乌冲突、中东局势不确定因素继续增加的情况下,美方已经没有办法再顾及亚太地区的潜在摩擦与冲突了,这将更加耗费美国的精力和资源。因此,拜登政府正寻求通过高官互访常态化、例行化,维持中美间的沟通渠道,以减少误判并避免竞争失控导致摩擦。美媒援引国际危机组织美中研究与宣导高级顾问阿里·韦恩的话称,两国在高层外交方面的持续投入能使得双方在外交、技术和军事上“继续增强的竞争”更具可预测性、可控性。

环球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2 08:53 , Processed in 0.0238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