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老辰光网 返回首页

caiyh的个人空间 http://home.myoldtime.com/?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浙江宣传:如何在网络舆论“众声喧哗”中寻求共识

已有 106 次阅读2023-8-13 09:49 |系统分类:时政

浙江宣传:如何在网络舆论“众声喧哗”中寻求共识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一个社会要想“办成事”,基本的价值共识必不可少。

昨天,2023网络正能量一江山论坛在台州举办,各界网络群体代表、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寻求共识、共建友善和谐的网络空间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现如今,每逢公共热点事件,网络空间中“众声喧哗”成为常态,甚至还会出现舆论失序问题。所谓“众声”,意味着多元,不只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所谓“喧哗”,则暗含纷扰、对峙之义。

在这个“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觑”的时代,我们面临怎样的“共识困境”?又该如何“不为喧哗遮望眼”?

8月12日,2023网络正能量一江山论坛在台州举办 图源:潮新闻

8月12日,2023网络正能量一江山论坛在台州举办 图源:潮新闻

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就是要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谋求共识,既让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得到充分表达,又能从不同意见中寻找到求大同存小异后的“最大公约数”,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什么是共识?比如,对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等大是大非议题及涉及善恶荣辱的问题,网上民意总是惊人地一致。如,对去年“佩洛西窜台”的“政治表演”,网民迅速凝聚起“希望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普遍共识;某脱口秀节目连续两场出现严重侮辱人民军队情节,引发网友集体谴责,等等。

然而关于一些社会公共事件、热点事件,“共识缺席”现象就比较普遍。世界诡谲多变,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认知持续调整,杂音、噪音不少,纷扰、对峙不少。

热衷“站队”。有的事件发生后,不同群体之间容易陷入二元对立的误区,从而发表相互冲突甚至挑衅的言论。前两年的“错换人生28年案”就曾引发巨大舆论关注,两方支持者壁垒分明,甚至会“越界”到对方阵营里骂几句。

此外,不少自媒体在“流量诱惑”下,不惜以立场决定事实,以“站队逻辑”取代“是非判断”,以此挑动网民情绪、吸引网民眼球,在短时间内谋求流量和利益。

习惯“抬杠”。不可否认,小部分网民习惯在网上抬杠、挑刺,一言不合就“互撕”,为了反对而反对。如,2020年一名医生术后喝葡萄糖的视频在网上引发“杠精式质疑”:“葡萄糖交钱了吗?”很多热点事件的评论区,排名前几位的往往是极端、另类的言论,其目的很可能不是为了寻求讨论,而是为了争夺评论区话语权。

恶意“揣测”。在一些公共事件中,即便政府已经作出公开解释,少部分网民却仍会含沙射影地表示这是蓄意哄骗,并将一切“坏事”的产生原因归结到某种“阴谋”上。比如,今年2月,在一起学生失踪案中,官方通过各种刑侦手段推导出结论并向公众发布,然而在社交平台上,仍有一些耸人听闻的谣言频频传出,仿佛背后包藏“惊天阴谋”。

道德“审判”。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少数网友常常在网上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他人进行批判、贴标签、有罪推定等。比如,在某小学生遭遇车祸身亡事件中,其母亲因衣着得体、言辞较为理性等原因,遭到大量网友攻击。

一些网络舆论对峙甚至走向撕裂,难以形成共识,有着怎样的内在逻辑?

热点事件中舆论和情绪的交织,常常是现实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直观反映。比如,有的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心中淤积了失衡、不满、焦虑等负面情绪,一旦碰到与自己“境遇”类似的事件,“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情绪或“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正义”情绪就会“寻隙迸发”,并将网络渠道作为非理性情绪的“排气孔”。

由于各种原因,公职人员在网络舆论场较易遭遇质疑与针对。一方面,少数干部以权谋私、作风粗暴等负面新闻经网络舆论扩散之后,容易让不少网友以偏概全地认为“公务员都是这样的”,影响公职人员群体的整体舆论形象。另一方面,权威发布和公开回应不及时不透彻,导致各种谣言“趁虚而入”,一些网友在网上传播各种信息,造成舆论沸腾。

此外,社交圈群的传播属性,加大了不同圈层之间达成共识的难度。一旦发生热点事件,在“算法茧房”的作用下,同质化意见不断“内卷”,圈子内部的共识度往往更加稳固。如对一些娱乐话题,尤其涉及到自家“爱豆”时,不同“饭圈”之间互相看不惯,争论充满“火药味”。

一些自媒体、MCN机构、网络大V为了追逐利益,有组织、有策划地一哄而上,炒作热点事件、挑起舆论对立,有的甚至有境外势力干预。他们聘请“水军”海量发帖,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虚假信息以及“蹭热点”“带节奏”“搅混水”的言论,有的甚至孵化出两批账号“左右互搏”,误导网民判断。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舆论多元本是社会开放的一种体现,但一旦陷入非理性的“口水战”,分歧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对社会稳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何在“众声喧哗”中寻求共识,是今天的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命题。

对待“骂声”既不能“过敏”,也不能“麻木”。互联网既是情绪池,也是意见场。随着大众新期待和新诉求接连产生、变化,形成不同声音是常态,有“骂声”也是常态,关键是该以何种态度去应对。

对相关部门和党员干部来说,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各种声音作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把网民反映的问题和意见逐个解决,做到“大事小事不小觑”。正如“浙江宣传”曾说,要想处置“舆情”,先要做好“事情”。

用主动发声引领舆论风向。舆论争议很多时候是因事实模糊造成的。官方作为权威信源应始终保持公开透明,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主动发布的“料”给得越足,负面舆论炒作的空间就越小;主流媒体也要客观公正报道,不能将未经证实的信息或观点作为事实来报道,避免网民在舆论风暴中被误导。

为自由和秩序厘清“合规边界”网上发声是网民的基本权利,但如果任由噪音、杂音肆意传播,将对整个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这就需要为舆论表达划定合规边界。一旦超出理性讨论范围,构成对他人利益或公共利益的侵犯,无论是平台还是个人都理所应当受到约束和监管。

近年来,互联网领域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也在告诉我们,只有将信息内容纳入法律框架,网络舆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每个人都应在“喧哗”中保持冷静。针对热点事件的讨论,争议各方最终需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取得相对共识。面对庞杂的观点和意见,不能盲目“站队”,应当保持理性思考的能力,依据可信的新闻媒体和专业的调查报告形成准确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

如何在热议中化解分歧、在交锋中凝聚共识,不仅关系到网络生态环境的质量,也决定了当代中国社会如何更好地构建一个宽容理性的公共空间。答好这道“必答题”,就要“团结一致向前看”,各方携手求共识、谋共进。

浙江宣传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8 12:07 , Processed in 0.0179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