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老辰光网 返回首页

caiyh的个人空间 http://home.myoldtime.com/?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颜宁的意义

已有 211 次阅读2022-11-7 11:04 |系统分类:时政

颜宁的意义

颜宁的意义

我是个管基金的,总被生物科技公司吊打。除了股价暴跌,没想过生物科技能上娱乐明星泛滥的热搜。结构生物学家颜宁离美回国,不仅上了热搜,还冲了第一。

我承认我的无知,在此之前,我对颜宁老师并没有印象。但热搜之后,我迅速“路转粉”。朋友问,你粉颜宁,是因为清华、美女、科学家、还是离美回国?是羡慕名人的非凡还是想起了自己的普通?

我回答:都是。

能考上清华的,都不是普通人。悄悄告诉你,想当年我也考进了“清北复交”,只不过是那倒数两个。复旦的和交大的从上海的东北角到西南角划了条互相鄙视线,但我不敢擅自评价任何一个清华的。

颜宁说,陌生人喊她美女,她会反感,感觉不被尊重。我深知美女这词俗气,一般会用“你是人群中的百里挑一”夸赞美女。每年高考1000多万人,进清华的1000多人,男女比例5:2,成为清华女生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三,成为清华美女的概率低于十万分之一。对人群中的十万里挑一的人,我甘愿做她的粉丝。

|《把书读光的人》,由作者用AI生成

|《把书读光的人》,由作者用AI生成

复旦的朋友说,帮帮忙,你这是无脑崇拜,颜宁的学术水平到底怎么样?

为了证明不是脑残粉,也为了捍卫我“甄科学”的名字,我悄悄去谷歌学术输入了颜宁的名字和我大学室友的名字。我室友现在好歹也是上海最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读书时为了能“参考”他的作业,我虚伪地说他是我的偶像,虽然他以前最幸福的事是食堂吃完饭打场星际争霸游戏。

谷歌学术的搜索结果表明,我做颜宁粉丝值得。星际争霸教授在我心里的偶像光辉跌落到马上开始的双十一折扣水准。其他指标不说,颜宁论文引用次数14569次,“星际争霸教授”论文引用次数1808次,差了一个数量级。即使扣除学科差异,这个差距超越只想打星际和只想泡实验室的距离。

网友说,打败围棋世界冠军的阿尔法狗的兄弟AlphaFold,可以用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了,颜宁是做蛋白质结构的,被AI打到要失业,在美国拿不到科研经费,所以才辞职回国。

这样的论断站不住脚。我是AI的坚定支持者,虽然我还只会拿AI画画。在关于AI画画的文章里,我说,所有靠经验积累的职业,都会被AI威胁,机器要么帮助人,要么取代人。对科学家这个职业,机器只能帮助人,不能取代人。

AlphaFold只是极大提高效率的工具,且AlphaFold预测蛋白质结构的准确性不高。蛋白质结构的确认,离不开生物结构学家。计算机发明后,数学家没有失业,会计师也没有失业一样,失业的是一直用算盘的迂腐账房先生。

冷冻电镜是生物结构学家用了几十年的算盘。《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最新论文是《综合AlphaFold和冷冻电镜研究核孔复合物胞质环结构》,科学家正在把AI这把新剑和老刀一起用。谈不上剑让剑客失业。

先等一下再崇拜我,我并没有看懂这篇论文,连题目都是用谷歌翻译的。如果你比我较真儿,或者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愿意看每个字都认识但每个字都不知道在说什么的严肃文章,可以看本文的参考文献1和2,回答“为什么AI取代不了颜宁”的问题。

|《用AI武装的人》,由作者用AI生成

|《用AI武装的人》,由作者用AI生成

插个题外话,我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会听有声小说。这个习惯不比室友打星际争霸高级多少。我昨晚迷迷糊糊,又听到了科幻小说《三体》。男主播沙哑地喊出了人类灭亡时的顿悟: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我也大悟,认为颜宁被AI打败的论断,是一种傲慢——你怎么知道颜宁不会用AI?没有颜宁这样的人类师傅,AI怎么能被训练得更好?

想到这里,我睡不着了。我觉得我也经常是个傲慢的人。作为一个管基金的,我经常看不起同行从巴菲特书上抄来的妙语连珠。我必须戒骄戒躁。

我也曾在内心藐视“星际争霸教授”所做的无赚钱意义的理论研究。他比我智商高,他把他的智商的80%放在产业化上,肯定会赚到手软。现在想来,我敬佩他耐得住寂寞。

搞投资的有个臭毛病,认为只有能变现成钱的才有价值。投资圈有篇《这两天,VC排队找颜宁》的文章刷屏。有些VC没搞明白,从转化医学到成果转化的距离,和初一到高三的距离一样远。

还是深圳市政府人间清醒,要创究资助机制,集合财政专项资金、慈善捐赠 、风险投资一起投入医学研究。风险投资排最后。早期转化医学研究的失败概率大到没几家风险投资能接受。

颜宁的微博上有句话:嘚瑟是逗别人玩的,humble(谦虚)是埋于内心的。有如此的humble,颜宁自然深知,从最基础的发现到临床转化医学,再到能做出病人用得上的药,需要过很多关。VC没她更懂科研的风险。

颜宁在官宣入职深圳医科院后说:“我今日取得了一些成就,并不见得是因为我更聪明、更勤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过去二十几年我很幸运。我很幸运地始终处在最适合做科研的环境里,很幸运地吸引到大批聪明能干、钟灵毓秀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并且很幸运地前后获得了几项以人为本的经费支持,可以让我在最感兴趣的科学世界里自由探索,无拘无束。”

颜宁感谢时代、感谢徒弟,全然松弛的humble。我立马决定点赞转发在看,给颜宁多拉几个粉。

但颜宁在另外的场合又说了截然相反的话。她在给李一诺的新书推荐的时候,说她傲慢到不想借鉴别人一点人生经验,不想聆听别人的一点人生教诲。这些话让我费解,到底什么是傲慢?

于是,在睡不着的长夜,我又仔细回味了《三体》里关于傲慢的故事。

几百年后,地球面临比自己高明无数倍的外星人的毁灭性打击。外星人会发射一种叫光粒的武器。光粒用光速击穿太阳,太阳一爆炸,地球也就毁灭了。

|《即将毁灭的人》,由作者用AI生成

|《即将毁灭的人》,由作者用AI生成

人类研究了半天,想出了一个聪明绝顶的办法——在木星后面建造掩体。太阳被击中爆炸的时候,人逃到木星后面,就能完美躲过爆炸活下来。这个想法和你踩蟑螂的时候,蟑螂想躲在砖缝里一样简单。

人类苦等的光粒没来,等来了外星人的一张莫名其妙的小纸条。小纸条是降维打击武器,它无限扩大,把太阳系压扁“画”在了纸上,把所有人压成了肉饼,“画”在了纸上,躲在哪里都逃不掉。就像躲在缝里的蟑螂没等来你的大脚,等来了你喷的雷达杀虫剂喷雾。

傲慢的蟑螂以为人只懂得用脚踩,不知道用毒气团灭。傲慢的人类,也总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竞争对手、低估环境的残酷、低估别人的努力。所以在考试、工作、创业中,成功的人是少数。

在傲慢的对立面,人又很容易自暴自弃,放弃梦想。三体里的人类,本有两条路可选:一条路是研发光速飞船去抗争,另一条路是建造掩体去躲避。选择逃避,注定失败。

现在经济环境不好,有人想逃避、想躺平、想“润”到国外。小区门口的中介说,房价最近跌了不少。颜宁此时选择回国发展,鼓舞士气的劲爽,比股市暴涨两万亿更爽。

对困难,需要藐视困难的傲慢。对别人的偏见也需要自己的傲慢。颜宁对自己所谓傲慢的解释是,因为她太渴望独一无二的人生,而不在乎他人的看法。

颜宁享受周末可以在马峦山爬山,去茅洲河划船,去金龟自然书房,在醇香的咖啡中、精美的甜点旁边安静地读书。不结婚,不在乎。傲慢的颜宁树立了独立女性的“样板间活法”。

我很羡慕这种想怎么活就怎么活的魄力。当然,最羡慕的是不需要周末带娃。边写这篇文章还在听写神兽语文的老爹表示,男人也需要独立男性的样板间。

不管哪个时代,都需要榜样的力量。只有羡慕名人的非凡,普通人才有拼搏的盼头。优秀的人都这么努力,普通的人没有理由懈怠。想当初,我和颜老师的距离差得不算太远,最初只是高考分数的区别。现在我和她的成就差十万八千里。

45岁的颜宁认为,随着年龄越大、经历越多,她和导师学到最多的是纯粹,做事情的纯粹。颜老师废寝忘食做实验的时候,我沉迷金融的虚幻做着低买高卖的游戏,转眼年过40。我这人生有几个意思?关注颜宁,是我在怜悯自己的普通。

颜宁的意义,是让人重新思考一个人要过怎样纯粹的人生,放下傲慢,反思努力的意义,重置前进的方向。

|《不停奔跑的人》,由作者用AI生成

|《不停奔跑的人》,由作者用AI生成

秦朔朋友圈

颜宁赖以成名的成果 背后有一个令人扼腕的故事

作者:在美华人学界大咖dave sun

生物学家颜宁要回国担任新创办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了。颜宁赖以成名的成果是“人类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这是一个困扰了科学家50年的问题,在颜宁团队的努力下,第一次在冷冻电镜下得到了揭示。但是这个成果从“颜宁验证了这个结构变成了颜宁发现了这个结构”,其中的故事令人感慨。

验证和发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相当于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杨振宁李政道和验证了这一定律的吴健雄这样的关系。而颜宁将这两者都归于自己了。提出这个“转运蛋白分子结构模型”的其实另有其人,且早在20年前。故事很长,不知道有没有人想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一个令人扼腕的故事。

颜宁简历:

1996年-2000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习,获学士学位;2000年-2004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2005年-200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2017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5月7日,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6][7];2019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3];2021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22年接受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一职准备返国。

再看颜宁的恩师施一公的简历:

1985-1989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学士

1990-1995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博士

1995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博士后

1996-1997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博士后

1998-2001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 助理教授

2001-2003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 副教授

2003-2008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 教授

2007-2008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 Warner-Lambert/Parke-Davis教授

2008-至今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为什么会提到施一公的简历?因为这个故事与施一公有脱不了的干系。在后面读者就会明白。颜宁的成果背后,有施一公的影子。

颜宁的成果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在一个世纪以前,科学家们就知道只要是生物体,只要给葡萄糖,生物体就有存活的能量来源。然而,葡萄糖是如何进入细胞的?这一直都是个谜,因为营养和细胞的代谢物进入细胞是受到限制的,而葡萄糖却可以进入细胞被利用。搞清带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载体结构就成了科学家的梦想,在这个领域想揭开谜底的科学家大有人在,也一直在努力做这样的课题。碍于当时的设备和技术条件,想搞清葡萄糖被细胞吸收的生物机理,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在继续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有必要插叙一下施一公在美的读博经历。施一公的博士是在霍普金斯大学完成的,随后继续霍普金斯做博士后。

施一公的博士生导师是比特·麦洛尼博士,已于2013年去世。记住这个时间点,跟故事有关联性。施的导师是一个极其好心肠的人,施在读博之初,有一门生物学考试三次考试52、32、22分,他去求导师网开一面,不然他的奖学金就会被取消,他的导师“戴着眼镜眯着眼看了他半天,仿佛他不是一个好学生”(施自语)

这些看似跟故事无关的插曲,并非废话,因为施的导师也是这起学术官司的当事人。而施一公的导师有一个高足,在施读博期间在其导师手下做博士后,就是“杨李”中的“杨”,所以就跟施有了交集。这个“杨”在1993年用当时没有人想到的“土办法”(不是主流认可的办法)居然模拟出了葡萄糖蛋白载体的理论模型。

他的论文成果以第一作者和导师联名发表在当时比《自然》更受业界学者看重的《细胞》杂志上。因为在当时这是一个理论模型,论证了葡萄糖蛋白载体必须以这样的模型运作,而没有设备可以3D实物的观察结果予以验证。这为“杨”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取得这样的成就之后竟然离开了这个领域。

这篇极其重要的论文是1993年发表的,看施一公简历,其时他正在读博。要说如此有抱负的施一公不知道这篇论文,或者说没有读过他导师的这篇论文,或者他的导师没有跟他提起过这篇论文,相信没人会信。施可以公开自己考试的不及格,可以公开导师对他的恩情,为何在颜宁成果出来前后,独独不提这篇论文?

颜宁在9年之后发布了她同样课题的论文,但比前者更进了一步,她用那时最先进的冷冻电镜获取了葡萄糖蛋白载体的3D照片,从而以令人信服的科学实证验证了“杨李”模型。如果说颜宁获奖无数的论文施一公没有读过会有人信吗?

颜宁论文发布的时间点“刚好”是2014年,在论文中颜宁引用了诸多其它的论文,却独缺“杨李”9年前相同结果的论文,这样的事发生在学术界是难以想象的。而施一公的导师又“恰巧”在2013年去世,一个看似完美的时间差。为什么颜宁2014年发布论文之后的5年靠这篇论文获得了诸多大奖而没有引起任何质疑和非议?

因为颜宁的论文是发表在《自然》而不是《细胞》杂志上,姑且算作是又一个巧合。按照自律原则,杂志相信投稿者的道德水准而不会像今天大学的学位论文去“查重”。而“杨李”二者一个2013年归西了,一个在博士后做完就因为个人原因退出了这一领域的工作转去其它领域了。照理说,颜宁的“原创发现”安全而完美。

自从2014年颜宁的论文发表以后,无论在国内和国际上,荣誉满载,平安无事。当然这样的“原创成就“任何荣誉都是应得的,它体现了国家对科技成就的重视,国际学术界对这样的成就的骄傲,也让学术同仁钦佩、艳羡。颜宁自己也一定极其自豪和高兴,于2016年接受了央视的邀请,参加了《开讲啦》的电视节目。

凡事有因果。因为《开讲啦》节目的火爆,颜宁在国内成了既有学问又有颜值的女神。颜宁在节目上让观众知道了她是如何从构想到实验一步一步走过来,取得葡萄糖转运蛋白载体的3D结构的,一时风头无两。她现在想起来应该会后悔参加这样的节目,因为不参加,“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

如此又过了三年,时间来到了2019年,拜网络之赐,颜宁也成了网红。这样的成就,这样的颜值,这样的年龄,偏还是单身,想不红也不可能。然鹅,正所谓祸兮福所倚。正是因为网络,让退出了学术圈的“杨振宁”偶然之间神使鬼差地看到了颜宁的《开讲啦》节目。当他看到颜宁节目上讲解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结构时,“杨”心跳加速,“咦,这个蛋白载体模型怎么跟我耗时数年的博士后论文模型一模一样”?然后赶紧去查看颜宁的获奖论文,顿时明白了颜宁论文的全部内容,仔细检查了颜宁论文中引用的各种其它论文,发现自己的论文完全没有提及,这是同行之间极其忌讳的事情,因为在学术领域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既是对同行学者的尊重,也让后人可以了解新的成果所基于的前人足迹,让后来者踩着他人的肩膀登上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高峰,这是科学意义上的薪火相传,也是一个最基本的学术规范。科学研究的金字塔,是由无数人的不懈努力,由少数人才能加运气的突破,才让科学技术得以不断进步。

“杨”发现了自己的论文没有被引用的事实之后,又去了解了颜宁的成长经历,就发现了曾经的学弟施一公是颜宁的老师。虽然跟这位学弟没有很深的个人交往(一个是导师的博士后高足,得到导师的充分信任,可以随意决定是否参加每周的例行会议;一个是新晋博士生的菜鸟,导师手下诸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对这位学弟与他共学期间的一切还是了如指掌的,因为“杨”的导师对“杨”青睐有加,会每周安排时间跟他除了学业和课题之外天南地北的闲聊,甚至一些私人决定都会先征求“杨”的意见。节假日会邀请“杨”去家里做客,以至于让师母也爱屋及乌。这是一种自然而又让人羡慕的师生关系,让“杨”不了解施都难。

“杨”了解了颜宁论文的一切之后,在网上发文详细介绍了自己发现葡萄糖蛋白载体结构模型的前后经过,同时肯定了颜宁成果的积极意义,说自己的模型和颜宁通过冷冻电镜得到的3D结构完全一致,且是世界上唯二的葡萄糖蛋白载体结构发现者,通过3D照相将结构呈现出来,验证了“杨”自己理论结构模型的正确……

“杨”的文章在网上发布后,传到了颜宁那里。颜宁即刻在微博上作出了反应,回应说她做的转运蛋白结构跟“杨“的结构模型不是一回事,希望不要来碰瓷。外行当然是搞不清楚的,但是在美国,内行的华人一大堆,更何况“杨”是施一公的师兄,真正的分子生物博士,怎么能不明白颜宁是在狡辩?……

“杨”一针见血地指出四点:

1.她没否认她读过他的论文

2.她在反驳里无法表明她的研究比“杨”的研究更接近于活体细胞的真实动态。

3.颜宁以为在论文里不提“杨”的论文便可永远把真相埋起来,这是误判。

4.颜博士应该知道,在膜蛋白领域,已经有科学家证明CFTR是氯离子通道而非载体!

“杨”进一步指出:颜宁的论文结论恰好证明了“杨”的研究结果。所以,没敢告诉《自然》审稿人真相。颜宁搞的不是钠离子泵,而是葡萄糖载体,而这个机理模型已经发表过了,更颜宁的模型一致。如果不隐瞒真相,那就需要告诉审稿人:颜宁的研究只是用另一方法证明了“杨”发现的葡萄糖载体工作机理是正确的。

有推友问:当年那些论文的评审也都吃干饭的?搜一下不就搜到那师兄的论文了吗?这是一个好问题。

颜论文的审稿人应该是搞X光衍射的,否则审不了她的论文。而在X光衍射解构领域,没有科学家从事葡萄糖载体蛋白的研究,审稿人就根据投稿人给出在葡萄糖载体蛋白机理领域前人的研究结果,以判断此稿件的价值。如果颜宁提及了“杨”的论文,她自己的论文就只能是“证明”而不是“发现”了。二字之差,天上、人间

“杨”作为一个博士,曾经的科研学者,没有功利心,一点都不在乎功名,施一公也肯定知道师兄的“志向”。当初接下导师提这个课题的心态:在当时,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是一个几乎看不到前景的课题。他导师明确告诉他,做不做随意,让他慎重考虑。他反问导师,你想不想做?你想,就做,成不成无所谓。

大有“但做好事,莫问前程”的豪迈。跟道先生何其相像?扯远了,言归正传。就这样花了近三年的时间,终于做出了葡萄糖转运蛋白载体的理论模型。现在突然之间发现自己同胞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更进了一步,用最新的技术手段验证了这个理论模型的正确,高兴之余,又沮丧地发现他的学术成果被完全抹去了……

“杨”在冷静思考之后,一方面将事情的全部经过发布在网上,一方面联系了《自然》杂志的资深编辑进行了投诉,杂志编辑建议“杨”把投诉给《自然》的质疑信贴在颜宁2014和2015年两篇论文下面的评论栏,这样读者可以看到“杨”的质疑。这在当年的海外中文网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为颜宁辩护者有之,更多的是支持“杨”。顺便插一句题外话,有许多读者已经看明白了谁是“杨”,我会在故事最后说明用“杨”替代真实主角的原因,言归正传。“杨”按照杂志编辑的建议把他的质疑贴在了颜宁论文的下面评论区。面对质疑,颜宁采取的方式是沉默,对如此重大的质疑选择不答疑不反驳。“杨”在质疑之余。仍然以十分客观的胸怀,指出:“颜宁最大的贡献在于她在膜蛋白结晶、X射线衍射技术改进、利用方面。在X光衍射领域她是顶级大牛,实至名归”。而整个事件中,对于颜宁的论文成果是“原创还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这个问题上,大家包括“杨”自己都忘了一个除了“杨”自己外,最有发言权的重要人物—颜宁的老师和“杨”的学弟施一公博士…

施一公博士作为颜宁的老师,“杨”的学弟,对于这样的争论,应该是唯一一位祥知内情的人了。外界对颜宁的辩护和对“杨”的支持,都不会比施一公的要说的话有份量。然鹅,面对自己的爱徒和自己的学长 以及他曾经感激不尽的导师,施一公也似乎同样以事不关己的态度选择了沉默。既没有为自己的学生发声,也没有为自己的学长、导师辩护。施一公似乎忘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一名言。但是,如果读者仔细看看施一公和颜宁,和“杨”在时间上的交集,读者可以合理推想,施一公在读博期间,就读过他导师和学长联名的论文,完全了解这个理论模型的意义,他也完全了解颜宁取得科学突破的课题是怎么立项的…

好巧不巧的是,施一公的学长九十年代就离开了分子生物学的领域,施一公的导师2013年去世,施一公的学生颜宁2014年就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这是与10年前就存在的理论模型无关的原创性成就呢?还是以这个理论模型为基础的技术突破和验证模型的正确呢?施一公难道不是最有资格说话的人吗?如果颜宁对“杨”针对她的质疑保持沉默还能理解的话,施一公对整个事件的沉默实在令人有足够理由心生疑窦。就在这桩学术公案进行的过程中,迎来了新冠这一世纪疫情,想想颜宁的“运气”实在太好了,就在2020年的年末,“杨”因为突发性疾病离世了,“杨”对颜宁的质疑就此嘎然而止…这里需要澄清的是,“杨”不是因为新冠离世的

现在是时候告诉大家谁是那个“杨”了。他就是海外网上头号博主,传奇人物阎润涛。为什么没有在一开始就披露他的真实姓名?是因为出于我个人对他的敬重,他是我神交已久却从未谋面的网友。用“杨”来替代他,是想让读者知道杨振宁、李政道和吴健雄博士之间的关系,同样适用于阎润涛、麦洛尼和颜宁的关系…

能够让离世的阎润涛为众多的推友所了解,也算是我在润涛离世二周年之际,对他的一个追思吧…

他的网文,可以跨越时间,至今读来仍令人心生敬佩。他的个人网站,是热心的网友自发为他建立的,至今访问拜读者络绎不绝。他的老读者,还一直在讨论他的博文。在此给出链接:yanruntao.org

dave sun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9 12:44 , Processed in 0.0197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