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老辰光网 返回首页

caiyh的个人空间 http://home.myoldtime.com/?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放了7天假,比上班还累

已有 106 次阅读2022-10-8 11:00 |系统分类:时政

放了7天假,比上班还累

作者 | 邹帅

编辑 | 唐亚华

七天长假结束,七天工作日开始了。不过,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们的“工作”刚刚结束,“假期”反倒才开始。

哪些人会觉得放假比上班更累?社交平台上,有此种感叹的大多是加班人群、要长时间带娃的宝妈宝爸,还有人要计划旅游行程、要跑婚礼、要回老家赶各种社交局。工作固然辛苦,但他们的感受是,工作最起码是相对可控的,甚至可以摸摸鱼,“放假小孩一哭,你可别想摸鱼。”

抱怨归抱怨,不可否认的是假期仍然很宝贵。与孩子相处,了解他最近的喜好,听他讲一讲学校里的趣事;和老家的朋友谈天说地,从一起玩泥巴聊到一起遭受社会的毒打;旅游的过程很累,但目的地的风景,总有从未见过的一种美丽。

感觉放假比上班累的打工人,本质上还是希望能有一个绝对的休息时间,不用处理信息,把假期交还给自己。一位受访者告诉深燃,她理想中的假期就是自己一个人去酒店安心地睡一个大觉,什么都不用管。

成年人的无奈,也许就在于很难拥有无忧无虑的假期。他们更希望,在有限的假期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快乐和价值。

单线任务变多线任务,

放假我更忙了

米粒的国庆假期,都用来忙装修了。

她在北京工作,新房装修已经进入中期。自从9月开工,她一直是在上班前和下班后才能抽出时间忙这件事。“但是很多东西只能白天弄,我就把这些留到了国庆。”米粒解释,国庆期间不允许装修,正好她的硬装部分基本已经完成,她需要在这几天把床、灯饰、柜子等等大件搞定,安排好这些家具的进场。

“放假7天,有3天要工作。剩下的4天,一天要在家具城跑窗帘和沙发,一天要去定制的设计师店,做餐边柜、凳子。还有一天要去看灯饰,剩下的一天去看卫浴。”

工作更像是完成“单线任务”,装修却是左右开弓,多线任务同时进行 。“国庆期间需要安排节后工人的上门时间,每个人的返京时间都不一样,我要协调出效率最高的方案。”米粒说。

结果,米粒还是忙中出错。有一天,师傅正在米粒家装空调,有人敲门,米粒以为是邻居投诉,开了门发现是维修窗户的师傅。“因为排得太满,差点忘了我约过这个。”两拨师傅在忙,米粒又接到了一个工作电话,“本来约的不是这个时间,对方临时改时间,说只有现在有空。我一边在厨房打电话,一边又担心师傅们没人盯着弄不好,很忙乱。”

米粒期待趁着这个假期工作装修两不误,也有很多人趁着假期“填社交坑”。社交,更是一个多线任务。

林奇回老家了,她盘算着要用这几天见亲戚朋友。“有两个发小生了小孩,我还没有见过,这次回家必须去看看了。还要去奶奶、姥姥、姑姑和阿姨家,总共要用掉4天。掐头去尾,1号和7号我都在路上,所以我在家其实只有5天,剩下的一天可能还要见一下别的朋友。”林奇觉得,虽然见到的都是关系很近的人,但一直要出门、聊天,还是会耗费她不少精力。“我理想的假期就是在爸妈身边躺个几天,完全放松。”

对于社交,林奇最担心的是,见到两位发小不知道该聊些什么。“小时候大家关系非常好,这些年也没有完全断联,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活轨迹还是存在一些偏离的。作为一个未婚未育的人,比较紧张见到已经当妈妈的她们时应该怎么像以前一样谈天说地。”

也有网友抱怨,想到小长假要回老家社交,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压力。林奇的感受或许能够解答这种压力之源。长期在异地工作,建立起新的生活圈子,即便其中也有不少不得已而为之的社交,但起码因为圈子相同,话题很好展开。老家本是个熟悉的地方,却因为和亲友之间的疏离,话题陈旧了,信息不同步了,所以才会有网友感叹,“还不如回到大城市,跟不远不近的人,维持不远不近的社交关系。”

出去旅游的,也觉得自己舟车劳顿,一天也逛不上几个景点。阿林今年国庆没出游,提起旅游,她心中五味杂陈。“出去玩闹心,不出去也闹心。”她讲述,自己上一次印象深刻的小长假是去苏杭,“每天就是在赶场,旅行团让我们2小时逛完景点,马上集合去下一个。”

阿林搞不明白,明明是放假休息,怎么反倒比上班还忙乱。“回了家之后我就开始生病。我身体素质非常好,数十年都不生病,让上次旅游给我累到吃了好久的药。”

假期的不确定感太强,

“想回到安心打工的世界”

在几位受访者的经历中,放假更忙,是因为比起工作,它存在更多不确定性。

在北京工作生活的露西觉得,假期的不确定感来自于带娃。“小孩总是会有一些奇思妙想。”她讲述,10月2号,娃突然提出要去郊区的地下溶洞,“这次放假前本来没有这个打算,我们觉得假期路上堵、人也多,但娃坚持,我们就答应了,可是临出门时他爸爸又接到了突发的工作,最后还是没有去成。”露西说,娃因为这件事很伤心,“但又很难让不到六岁的小孩理解成年人的‘临时有事’代表着什么。”

小孩子的不确定性,撞上了成年人的不确定性,这两件事之间很难做出平衡。露西说,在工作中,成年人讲究契约和效率,“说好9点钟对接,那我就可以安心等到9点再开始工作。”

露西在和娃的相处中,始终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小孩子的突发情况真的很多。上周末我们带娃在儿童乐园玩,结果我一个没注意,他的嘴被滑梯磕破了,一直流血。我们赶紧带他去医院,那天后续的野餐、烧烤都没能成行。”她回忆起这件事还心有余悸,“当时一方面觉得计划被打乱了,一方面又很内疚,觉得没有照顾好他。从那之后我再带他出门,都会把娃的医保卡带上。”

有娃人群的共同感受都是,假期带娃的感觉比上班还紧张,毕竟工作中有很多可以协调的空间,但小孩的安全、健康、心情等等似乎一点都不能马虎。有宝妈感叹,“带娃是一个容错率很低的事情。”

没娃人群的假期,也会被不确定感控制。

对于上海的夏夏来说,国庆假期要加班,这件事是确定的,而具体要加多久,会不会有突发情况,这些不确定。

夏夏在电商公司做运营,这是一个假期也不能离开人的工作。“本来以为是和同事各自值一半时间,结果对方说中秋假期已经值过班了,协调再三,我还是妥协了。”

10月1日,夏夏起床之后在社群推送了消息,又花一个小时处理了私信,下午又推了一个活动。双十一即将开始预热,夏夏额外花了一些时间准备了双十一的工作,又处理了之前攒下来的工作。她说,基本上每天都要花3-4个小时来工作,“所以肯定不能出远门了,只能下午带上工作手机,在附近玩一玩。”

夏夏说,本来7天假期可以休息一下充个电,但是变成了这7天还在上班。“正常上班会更踏实,心里知道自己是在打工,而且效率会很高,假期加班有种把时间打散的感觉。”

运营常常要处理各种紧急情况,这类情况在假期出现的概率更高。“有一次春节放假,我在电影院看电影,中途拿出手机,本来只是想看一下时间,结果正好看到群里有人在发广告,这一下导致我后面电影都没看好,忙着清人了,因为如果不及时处理,我们的群就变成广告群了。”还有一次,夏夏在外面旅游,凌晨1点回到酒店打开工作机,发现有100多个好友申请,疲惫的她强忍睡意,花了半个小时才全部通过。

打起精神带娃、出去玩也要带工作手机、旅途中也要提防交通住宿等各种突发情况……成年人习惯了严丝合缝的时间表,在变化莫测的假期行程中,面对不确定感,难免慌乱不安。

痛并快乐着,打工人仍然需要假期

装修很累,但米粒停不下来。说实话,她很庆幸自己的装修之路能赶上一个宝贵的小长假。“我现在要承担房租、房贷,必须要尽快搬进新家。而且我租的房子10月底就到期了,这像是一个死线。”装修这段时间,她常常焦虑到抗拒回复各个装修群里的消息,人生第一次出现了偏头痛的症状。“大家都说买完房很开心,我却到现在都没有拥有新家的实感。”

以前的长假,米粒会出去旅游,或者回老家。这个假期,米粒却要辗转于各大建材市场,不再埋头于旅游攻略,而是忙着分辨哪家窗帘的材质更好,哪款柜子的性价比更高。她不觉得牺牲一个假期用来装修很可惜,“因为这是我的第一个房子,我会在这里住很多年,亲力亲为很有必要,这样我以后也不会后悔。”

米粒以前回老家,也是每天跟发小侃大山。“其实聊来聊去就是那些东西,但是能不厌其烦地一次一次讲。”聊到这里,米粒笑了,紧锁的眉头第一次舒展开。

“我假期忙到基本都是后半夜回家,但还是觉得很快乐。”在杭州工作的小羊国庆假期回到了东北老家,这次回家,她要处理一项很严肃的家事,咨询律师、找朋友帮忙、协调亲戚之间的关系,这些本应该由“大人”处理的事情,现在都落在了小羊肩上。“糟心的时候很多,气到发抖、失眠的情况也很多,但同时在老家我又有很多朋友,和他们聊天,我可以得到完全的放松。”

忙装修不能回家的米粒,回了家却还要处理家事的小羊,她们两个人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但她们都一样从各自的友情中得到慰藉。

而在露西所处的人生阶段,有时候平衡家庭和工作会让她力不从心,假期和孩子的朝夕相处也让她常常感到头疼,“假期第一天我想睡到自然醒,结果娃6点就把我叫醒了。”

不过,也正是趁着这个假期,露西恶补了娃最近迷上的奥特曼知识,“原来奥特曼有好多系列,奥特曼卡牌里面还有人物一样但是攻击值、防御值都不一样的情况,我觉得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国庆放假第一天我们俩就忙着拆奥特曼卡。”晚上9点多,露西跟深燃说,娃新发明了一种奥特曼卡牌的玩法,“一会儿我得去学。”

“我上班的时候,他上幼儿园,晚上我下班回来他一般都睡着了。”露西发现,孩子其实很渴望,也很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机会。“我们平时出门都会开车,但是孩子特别喜欢坐地铁,这次放假去哪里他都要坐地铁。”在人头攒动的地铁站里缓缓前行的时候,孩子总是会两只手紧紧拉着露西,“感觉他特别想跟我待在一起。”

虽然总是半开玩笑地抱怨“放假比上班还累”,但几位受访者也都承认,大部分时候还是累并快乐着的。

面对如期而至的成长,米粒舍弃旅游、舍弃了和老家朋友谈天说地的快乐时光,为的是能更好地对自己的新房负责;小羊被迫扛起家庭的重担,但也能从中体会到小时候很难理解的,“大人”的辛苦和无奈。加班的夏夏说,电商公司的“大考”双十一即将到来,她正好可以在这个假期打好提前量。陪娃穿梭于北京各条地铁线的露西,也更握紧了孩子的小手。

“小时候放假就是玩,成年人的假期或许很难毫无心理负担地躺平。”小羊提前两天踏上了回杭的飞机,即将回到工作岗位,暂时可以不用去想家里的琐碎。但她想了想,“能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真好,我还是需要假期,即便是这样忙碌操心的假期。”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文中配图来源于pexels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深燃


连上7天班的痛苦,能用调休7天长假弥补吗?

你有没有一种感觉:这周过得好快!休息了7天,就得回来接着上7天班。

因为十一实质只有3天假,但为了凑成7天,“朝三暮四”、“拆东墙补西壁”,这样抠抠搜搜调休出的小长假,实在是令勤恳的打工人们感到愤怒又疲倦。

调休怎么这么招人烦?

失去周末的痛苦远大于休假的快乐

有人会觉得对调休没必要有这么大的火,毕竟从本质上看,假期并没有少,反而多了一天假,早休晚休不都无所谓吗?

并不,因为根据前景理论,大多数人对于损失比对获得更加敏感,这是一种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1]。

举个例子,假如你的老板今天给你发500元奖金,你会不会很开心?那如果老板先给你发1000元奖金,然后告诉你不小心多发了500元,让你把500元退还给公司,你会和前一种情况一样开心吗?

虽然从理性上看,你都获得了500元奖金,但相信第二种情况对大部分人来说在体验上是更糟糕的。在损失厌恶的影响下,损失500元带来的痛苦远大于获得500元的快乐。

同样的道理,周末假日少休一天的损失感,也远大于工作日多休一天的获得感

人们为何会如此关注损失呢?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同等强度的坏事带来的后果往往比好事更严重,它事关生死,所以更关注坏事的基因代代相传,形成了当代人类的负面偏差(negativity bias)[2]。

调休虽然给人们凑出了7天假期,却带来了周末双休的损失,一减一加,总数不变,但在损失厌恶负面偏差的影响下,人们当然会有一种“被剥削”的痛苦。

连续工作使人倦怠

调休令人不爽的不仅仅是损失感,还因为调休让我们比以前连续工作了更长的时间

当员工持续为工作付出努力时,身体和心理资源都会被消耗,所以人们需要在非工作时间通过充分的休息得到身心资源的恢复,让工作导致的压力负荷反应(比如血压升高、疲倦感等)重新恢复到被打工摧残之前的正常基线水平。

正如来自网友的吐槽,“人不是机器,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身体积累的debuff(不良状态)如果不及时驱散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你愿意每天醒着17小时,睡7小时?还是先连续工作34小时,再一口气睡上14小时?后一种情况显然让身体承受更大的压力。

如果员工在连续工作下无法得到恢复,便会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心率加快、高血压、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等[3],工作时间越长的中国人,幸福感也会更低[4] 。

对组织来说,长工作也不一定会带来高产出,每周超过工作时间40小时的人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如精力丧失、疲惫不堪、丧失工作热情和动力,无力抑郁,不再愿意为工作付出努力等[5]。

那么,调休前后的小长假能起到放松的功能吗?未必,因为它打乱了正常的工作-休闲节奏。

工作-休闲节奏打乱带来失控感

对于短假无调休和长假有调休,很多人更想要前者。在调休下,连续上班也干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休闲节奏,让那些日常固定安排(Routines)被打乱

大部分人都需要有秩序的日常,比如有规律的工作五天和周末双休,这能给生活带来稳定感和可控感,关系到一个人能否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日常固定安排也与生活意义感之间有很强的关联[6]。

今天的觉必须今天睡,今天的饭必须今天吃”。没人愿意今天饿一天,明天狂吃六顿饭,这不仅会让人生病,也会让人觉得这世界非常混乱。

然而,调休打乱了工作-休闲节奏,使人很容易产生失控感和受控感。人类都有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需要(autonomy),也就是一种体验到对自己行为上的控制感和心理上的自由。

对那些不愿调休的人来说,调休把人安排得明明白白,损害了我们的自主需要。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员工的自我需要无法满足,被迫工作不仅会损害幸福感和身心健康,也会带来更糟糕的工作态度和表现[7]。

想想看,原本计划本周末在家好好休息,却发现要调休,只能被迫自愿早起去打工;连续打工7天后,才能拥有一个正常的周末。

这让人很难继续安心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只想摸鱼到放假前的最后一刻。

调休到底是哪来的啊!

在微博上搜调休,跳出来的第一个关键词是:“调休是谁发明的”,看上去颇有一股寻找仇人的悲愤。

其实,调休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而它诞生之初,是对旧有节假制度的革新

曾经,我国的假期很少,在传统的农业观念中,农时不等人,定期的休假制度并不是必须的。1958年的时候,每半月放一天假的制度改良都值得登上《人民日报》。

在某段特殊时期里,大家在春节也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甚至猪圈门上都会写着“三十不停战,初一坚持干”的口号[8]。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呼吁恢复节假日,比如1979年1月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栏目就刊登过一封标题名为《为什么春节不放假?》的信。

标题蛮振聋发聩的

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放假,在建国50周年的1999年,国务院修订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每年的全国法定节假日从7天增加到了10天,第一次出现了“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的说法。

可是,这版假日制度中,五一只有3天假期,休7天的“黄金周”是怎么来的呢?

答案就是如今让人咬牙切齿的调休:通过前后调整挪动周末,凑出一整周的假期。

调休制度的初衷不仅是为了让大家有更连贯的休闲假期,也是为了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特别是为了促进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增加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的比重[8]。

但是,在这样的调休制度下,如果时间不凑巧,便会造成一些看上去很诡异的事情。

比如,2005年春节,人们需要连续工作9天,很是要命;这一年的国庆,大家也很不好过,连放7天假后需要连上7天班,简直是先给人希望,再给人绝望。

所以2007年的时候又修订了一次放假办法,上面这种极端情况不再出现,但为了能够凑出“小长假”,打乱工作-生活节奏的调休仍被保留了下来

调休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吗?

我国的调休制度从2000年正式开始实施起,直至今日仍未被废除,但效果并不好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根据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的调研,“黄金周”制度自实行之日起,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调休对旅游业的促进只是一种“黄金幻觉”

这是因为,影响旅游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如果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变,无论是旅游性消费还是其他各类消费都会保持相对稳定[8]。

通过调休创造出“黄金周”,仅仅只是让人们在旅游消费的时间上更集中,对全年旅游收入的增加并无实质性的贡献[8]。

以1999年发布新办法为界,前后的旅游收入增长率没有显著变化[8]

不仅如此,挪用公休日拼凑“黄金周”和“小长假”还会带来诸多弊端。

比如,集中性的休假安排人为创造出了旅游的淡旺季,导致旅游市场供需结构失衡,假期旅游景区人满为患、资源不足,平日里却门可罗雀、资源浪费[9]。

对游客来说,到处都是人的体验也不好,降低了再度旅游的意愿。新冠疫情前,就已经有不少人到了长假不想出门,只想在家里睡过整个假期。

综上,研究者普遍认为,“黄金周”制度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负面效应则日益凸显[10]。

人们想要的是规律、自主、真实的假期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们想要的从来也只是“休”,而不是“调”。大部分人想要的“休”,是规律的、自主的且不被打扰的休息,而不是扰乱工作-休闲节奏、被安排的、不彻底的挪假式休假。

首先,疫情的反复使人们当下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出门旅游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奢望,用连上7天班换家里蹲7天,实在是不划算,很多人更需要的是规律的休息

疫情肆虐牵动着人们的心绪,也导致一些人曾经的日常固定安排被打乱。

有规律的日常工作生活节奏能够缓解压力给身心健康带来的损害[11],人们非常需要在这个特殊时期能保证基本的每日八小时工作制和规律的周末双休

在此基础上,拥有休假的自主权也是必要的

我国在1994 年颁布的《劳动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2007 年的《职工带薪休假条例》也规定了该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法,但当前仍然有很多企业不能完全保障职工带薪休假的权益[9]。

比起调来调去的调休和统一安排的全国集中性休息,人们更想要的是能真正享有和自由支配属于自己的带薪假期

一个微博调查,样本选取有偏,

但选择短假无调休的人依然压倒性地多 | 微博@Vista看天下

最后,无论是最基本的规律双休,还是自主的带薪休假,打工人们都希望这些休假能让人有真实的、不被打扰的休息。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当前生活在一个“随时在线(always-on)”的新时代,工作和生活的边界越来越模糊[12]。

企业微信、飞书、钉钉......各类即时通讯软件使我们在任何时间都能被老板、同事和客户找到,不少人都活在节假日仍被工作消息支配的恐惧中,能享有在一段时间里不被打扰权利的休假,才是真实的休假。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离不开休假自由,欢度劳动节的劳动人民,值得更规律、更自主、更真实的假期

参考文献

[1]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90).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In P. K. Moser (Ed.), Rationality in action: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Rationality in action: Contemporary approaches(pp. 140-170, Chapter vi, 493 Pa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NY.

[2] Baumeister, R. F., Bratslavsky, E., Finkenauer, C., & Vohs, K. D. (2001). 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5(4), 323-370.

[3] Geurts, S. A., & Sonnentag, S. (2006). Recovery as an explanatory mechanism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acute stress reactions and chronic health impairment.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Work Environment & Health, 32(6), 482-492.

[4] Yamashita, T., Bardo, A. R., & Liu, D. (2016). Are East Asians happy to work more or less? Associations between working hours, relative income and happiness in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3), 264-274.

[5] Hu, N., Chen, J., & Cheng, T. (2016).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long working hours,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burnou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58(5), 514-518.

[6] Heintzelman, S. J., & King, L. A. (2019). Routines and meaning in lif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5(5), 688-699.

[7] 吴才智,荣硕,朱芳婷,谌燕 & 郭永玉.(2018).基本心理需要及其满足. 心理科学进展(06),1063-1073.

[8] 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 & 蔡继明.(2009).中国假日制度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学习与探索(05),30-39.

[9] 蔡继明.(2014).关于进一步调整完善我国节假日制度的建议. 人文杂志(07),22-29.

[10] 安金明.(2019).基于形成旅游经济链条,促进内需大发展的中国假日制度改革研究. 经济界(02),12-18.

[11] Hou, W. K., Lai Francisco, T. T., Ben-Ezra, M., & Goodwin, R. (2020). Regularizing daily routines for mental health during and after the COVID-19 pandemic.Journal of Global Health, 10(2)

[12] Derks, D., van Mierlo, H., & Schmitz, E. B. (2014). A diary study on work-related smartphone use,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 and exhaustion: Examining the role of the perceived segmentation norm.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9(1), 74-84.

作者:草芽君

编辑:Emeria、游识猷

一个AI

连续吐槽人类7天很累的,AI也要放假!

果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9 09:21 , Processed in 0.0226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