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老辰光网 返回首页

caiyh的个人空间 http://home.myoldtime.com/?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县长父亲”工作日志将出版

已有 120 次阅读2022-9-21 07:45 |系统分类:时政

“县长父亲”工作日志将出版

于志明的工作日志。

近日,《我的县长父亲》一文引起舆论热议。9月18日,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了一份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其中,文章《我的县长父亲》获得一等奖。不少网友联想到电影《夏洛特烦恼》中作文《我的区长父亲》得奖的讽刺桥段,因此对评选公正性发出质疑。18日晚,德州市作协删除了获奖名单。

日志拟出版,目前保存在档案馆

引发社会关注后,该文章作者于忠东曾公开表示:“一开始,我是赶着父亲节写的这篇文章,为了纪念父亲。”她回忆,过去每次搬家,父亲于志明都会随身携带两个大木箱的工作日志。通过整理工作日志,于忠东创作出万字长文。文章原本的标题是《逝去的背影》,后来改成现在的题目,删改后才参加了此次征文比赛。

官察君注意到,今年3月,于忠东已将父亲的工作日志全部捐献给了德州禹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

该单位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告诉官察君,于忠东捐献工作日志时说,这些日志记录了父亲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当废纸卖掉可惜了,所以想看看它们是否能发挥一点儿用处。

“其实当时她(于忠东)自己也不太确定,我们接到捐赠后,上报德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后来在整理中发现这些日志可以弥补地方史的一些空白,意义重大。所以我们成立了工作专班,并在今年五六月份时决定将其出版。”

禹城市委党史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日志详细记录了从1951年4月1日到1978年12月21日,于志明工作的这27年间,党在各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落实情况。除了日常工作过程、数据,于志明也会将自己的想法写进日志。

据了解,最初于忠东捐献的工作日志有129本,除了部分字迹不清、纸张脆弱的日志,其余91本目前已放入当地档案馆妥善保存,日志的扫描电子档将由出版社整理出版。此外,日志的部分内容未来还将被编纂到《中共禹城地方史》(第二卷)中去。

文联曾回应:“肯定合规”

为了解情况,官察君先后多次致电德州市作协、禹城市委宣传部,截至发稿,电话均无人接听。此前,德州市文联工作人员曾回应媒体表示,德州市作协属于社会团体,该征文活动评选本身“肯定合规”。

随着质疑声响起,很快有读完全文的网友指出,这篇《我的县长父亲》讲述的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好官、清官”的故事,“和某部电影里获奖的情节完全是两回事”。同时,也有评论认为,之所以题目直白地提及“县长”,是因为其父是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的第一任县长,具有一定历史意义。《我的县长父亲》文章开头写道:“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没给我们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却给我们留下了129本工作日记。”

在于忠东的描述中,父亲于志明对家人“无情”“抠门”“一根筋”。因为忙着和百姓秋收秋种,没有在母亲突发重病时第一时间赶回来照顾。明知危险,还是将家里的多个孩子送去参军。然而,在百姓眼中,他却是值得爱戴的“好官”“清官”。走访群众时,他带了馒头,却舍不得吃,自己吃窝头,把馒头留给了老百姓。

在一次采访中,于忠东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老爷子做的这些事情,我自己在整理的时候,心里也感动得稀里哗啦的。那一代的人都是这样,像焦裕禄式的干部,这种精神应该发扬光大。我们这一代的人要是不说的话,下一代的人就不知道了。”

官察室


工人日报刊文:《我的县长父亲》触动公众哪根神经?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近日,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的一份征文比赛获奖名单引发热议,原因是一篇题为《我的县长父亲》的文章获得了一等奖。有网友认为,标题是妥妥的“炫父”,是典型的“坑爹”;也有网友质疑此次评选的公正性,“是不是因为作者的父亲是县长,所以才获得了一等奖?”……当天,该作家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删除了这则消息。目前,德州文联回应称,相关文章评选合规;作者回应表示,内容绝对真实,没想到会获奖,欢迎各方来实地探访。

《我的县长父亲》获一等奖,公众的质疑主要有两点:一是质疑作协评选的公正、公平,二是怀疑文学作品的水平高低以及作者的真实功底。其实,很多时候,舆论场上都会有各种观点的博弈,有些争论背后是对社会公平以及规则的追问。

比如,作品《我的县长父亲》,其标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电影中“我的区长父亲”的桥段(以喜剧方式演绎了“拼爹”获奖)。公众基于此提出质疑,既夹杂着对获奖作品含金量的拷问,也是对于评奖过程透明度的关注。

事实上,看过原文可以发现,作者用详尽的笔触和第一人称,回忆了自己父亲作为当地第一任民选县长的工作经历,内容多援引父亲的笔记本内容。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看原文,只是围绕标题在随意解读——丰富饱满的内容,在有争议的标题或者说在部分人的刻板印象面前总是显得苍白无力。假设这篇文章更换为其他标题,或者大家认真阅读过,或许不会产生此番争论。

相比文章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下舆论场上的一些声音,本身就是偏向解读。比如,看到某个标题就断定这是一篇烂文章,看到某段话就直接摘取进行解读,不少言论都是先入为主之后的随意“发挥”。

对文学作品和公开发表的文章,公众有权利去评价和质疑,但前提和标准,应是基于文学、忠于文学,而不是主观臆测或者情绪宣泄。考量一位作者的文学功底,最终还是要“让其作品说话”。尊重文学作品的个体表达,以及作家的才情、责任和情感,才是一种理性并且宽容的探讨环境。

当然,此番争论也是对相关评选机构的提醒,要用公开公平公正的机制去开展相关工作,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长远看,这也是在助推文学创作和评选环境变得更加澄澈与透明。

工人日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7 03:55 , Processed in 0.0192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