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老辰光网 返回首页

caiyh的个人空间 http://home.myoldtime.com/?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美国驻华大使馆“翻车”

已有 77 次阅读2022-8-24 10:28 |系统分类:时政

美国驻华大使馆“翻车”

美国驻华大使馆“翻车”

北京时间8月23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分别在其微博和微信账号上发布了一则讲述苏联在二战爆发前的“黑历史”的稿件,称苏联在1939年时不仅和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还在一份“秘密附加议定书”中打算和德国一起瓜分波兰乃至东欧各国。

不过,这篇文章很快勾起了不少中国网民对于二战前美国所持立场的兴趣,尤其是美国对于当时已经入侵中国的日本的态度。结果,美国驻华大使馆那篇讲述苏联“黑历史”的文章的评论区,反而成了美国自己黑历史的“展示区”……

如下图所示,在8月23日下午16时55分和18时35分,美国驻华大使馆先后在其微博和微信账号上发布了一则题为“走向二战和改变欧洲的秘密条约”的文章,称苏联在1939年时不仅和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还准备在一份“秘密附加议定书”中打算和德国一起瓜分波兰乃至东欧各国。

图片

图片

“今天有些人认为,纳粹德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但是,1939年8月23日这一天告诉人们,其实并非一向如此。”——这篇文章的开篇第一句这样写道。

显然,美国大使馆是想借“历史上的今天”的话题,好好踩一下自己昔日的老对手苏联一脚。

不过,美国大使馆所介绍的这些苏联的“黑历史”并不新鲜。在中国网络上可以很容易检索到这些资料,包括美国大使馆重点宣传的那份“秘密附加议定书”。

但有趣的是,可以直接看到网民留言的微博平台上,美国大使馆这篇文章却似乎“翻了车”。因为这篇文章勾起了不少中国网民对于当时美国所持立场的兴趣,纷纷想进一步了解美国当时对于法西斯国家的态度如何。

结果,大家检索资料后发现,自日本于1931年开始逐步入侵中国、并在1937年对华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后,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并没有任何有效的措施去阻止日本,哪怕当时中国的政府是亲美的蒋介石政权。不仅如此,美国反而还不断对日本出售着大量支撑其侵华战争的资源,大发战争财。另外,有网民还提到了二战后美国对于日本臭名昭著的731细菌部队的包庇和利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些网友所言不假。以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大量入侵中国的物资为例,就连美国政府的喉舌外宣媒体“美国之音”都不得不承认此事。在2011年一篇关于美日二战前关系的文章中,“美国之音”就写道:“日本用于对华发动战争的金属、石油和其他资源,很多都是来自美国的”。

图片

当然,为了给美国找补,“美国之音”还补充说:美国其实并不喜欢这么做,但这些贸易是“合法”的,因为两国之前签了协议。

可美国之音又自相矛盾地表示,到了1939年时,美国政府又说这个协议可以被中止了。那既然如此,为啥美国不在1931年就这样做——而非要等到1939年,即日本已经用美国出售的物资攻入了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并残忍地屠杀了超过30万中国军民的2年后,才做出这一宣布呢?

至于有网民提到的美国在二战后包庇731部队的事情,更是有大量来自美国媒体的报道佐证。比如美国《纽约时报》就在一篇1995年3月17日的报道中承认,美国为了获得731部队那些恐怖人体实验的研究结果,不仅包庇该部队的战犯们,还掩盖了他们的罪行。

图片

不仅如此,有网民还发现,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日本的不断姑息,也是导致日本的军国主义者敢不断侵占中国的领土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这也有来自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记载。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在2021年6月24日的一篇讲述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是如何在一战后背叛了中国的文章中就指出,正是当时美国的威尔逊政府对日本的纵容,才令本来应该在战后归还给中国的山东省,被日本占去。

图片

更讽刺的是,《波士顿环球报》指出,也正是因为威尔逊的这一举动,才令美国和美国的模式在失去光彩,令中国的知识界转而将目光投向反对世界上一切殖民主义的苏联。而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两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

图片

哦对了,《波士顿环球报》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伍德罗·威尔逊对中国的背叛是如何帮助中国共产党崛起的”。

图片

其实,耿直哥觉得,在明年5月4日的时候,美国大使馆不妨也刊登文章给中国人讲讲美国当年对中国的背叛。

如果美国人忘了怎办?没事,我们一定会在那天好好提醒他们。

环球时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6 18:38 , Processed in 0.0169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