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老辰光网 返回首页

caiyh的个人空间 http://home.myoldtime.com/?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看看高温下的川渝农村吧 ,真的在“热死人”

已有 110 次阅读2022-8-24 05:42 |系统分类:时政

看看高温下的川渝农村吧 ,真的在“热死人”

作者|张丰

专栏作家

昨晚到今天上午,我在成都的朋友至少有三位遭遇停电。一位朋友半夜停电,彻夜难眠;另一位朋友上午在家里停水停电,他发朋友圈想变成后羿,去射天上的太阳;第三位是一个女生,住宅停电,不得不到工作室去上班,但是写字楼电梯停运,要爬十几层楼。

他们的停电,都不在“计划中”,事先没有接到通知。成都正在全力保障居民用电,但是如果有社区严重超负荷,也会遭遇这样的“崩溃”。像这种突然崩溃的社区很多,说明整个城市尽管已经采取最高级应对,仍然很难维持。

这样的遭遇让人难过,连续40度的高温,人们的忍受已到极限,如果再停电,几乎是压垮个人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成都人没什么理由抱怨,因为放眼四川,不少地市都为了“保成都”,早就开始了限电措施。

真的热死人

浏览社交媒体我们会发现,一周前,像达州、绵阳、泸州这些地区,居民已经开始面临不时停电的局面。政府网站信息显示,绵阳市三台居民还就停电问题多次投诉,但是很明显这样的问题没法解决。

成都不时发布有关“热射病”的报道,8月初高温刚刚开始,几乎每天都有人因为热射病去医院治疗的,到后来这样的事情在大城市就不再是新闻。但是,在小城市和农村,更多人受到高温威胁根本上不了新闻。

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很少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自古由人不由天”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常有的自豪感。反过来,这也说明很多人并没有应对高温和干旱的经验。

成都连发十几天高温红色预警,都市人紧张应对,但是人们很少注意,几乎每一天四川气象部门都有“干旱橙色预警”。农村不但经常停电,很多地区也严重缺水了。

一位媒体前同事告诉我,他在眉山的两位亲戚在高温中去世了,分别是71岁和95岁。这位朋友的发小是一位“阴阳先生”,在这次高温天气中,一共接到7次帮忙办葬礼的业务。农村独居老人,通常没有空调,即便子女给安装了空调,也不舍得多用。有时候他们还要“固执”地去田里劳动,很容易中暑。

让人难过的是,农村老人在高温中的死亡,往往被认为是正常死亡,不会被统计为“热死”或者中暑死亡,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说过“热射病”这个词。所以,尽管社交媒体上有不少人谈到亲戚“热死”,目前,我们并没有看到详细的有关农村灾情的统计。

高温中被遮蔽的乡村

媒体报道现在多集中在成都的限电和重庆的山火中,对广大农村地区缺乏关注。在成都,政府的应对措施集中在“保民生”和“保重点企业”上,而把视野放大到四川,则有一种“保省会”的倾向。毕竟,成都一年GDP接近2万亿,而省内排名第二的绵阳市,才3000亿出头。

因此,这次“川渝”地区的高温干旱,可以分成两个部分,重庆和成都的高温,属于“都市灾害”,而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则是高温加干旱。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前者,后者处在一种被遮蔽的状态——农民没有发声渠道,也很难登上热搜。

但是,合理推测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停电频繁,住在农村的又多是老人,高温对人们的健康损害更大,而长久的干旱,会对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最终将通过粮价和菜价的波动,反射到大城市居民的生活中。

| 2022年8月17日,四川阆中,老夫妻避高温,凌晨收获水稻。

超级都市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这次川渝地区的电力缺乏,引起持久而深入的讨论,因为四川是中国第一水电大省,往年都是“西电东输”的主力,今年严重缺电,其震撼性可想而知。

对缺电原因的讨论有很多。目前来看,最重要的原因仍然是天气,长江流域降水急剧减少,不少发电厂的蓄水都严重不足。大渡河一个电厂,自己做了一个视频,标题叫“大渡河献出了最后一度电”,为了最大限度供电,发电厂也把大部分照明设备都关了,实在是悲壮之极。

除了气候影响之外,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不能不提,那就是以重庆和成都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圈“的崛起,本身就需要巨量的工业用电,而且这些年工业用电量也在持续增加。他们的经济推动力和所需要的电能一定是成正比的。

成都有2100万人,重庆人口超过3000万,仅仅是这两个超级都市的居民用电保障,都是一个大问题。这一次成都的限电,让整个城市陷入黑暗中,这实在是一次重要的提醒:这是开始,而不是结束。

毫无疑问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今年1月,四川省起草通过了《四川省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应急预案》,把应对能源危机的策略分成一到四级(一级最严重),这还是一个“试行”的草案,而在8月21日,四川省就宣布了启动能源保障应急预案的“一级响应”——第一次出手,就是最高级别的应对。成都的各种限电措施,就是对这个方案的贯彻执行。

气候专家指出,这样的高温天气只是开始。即使以后不是每年都有如此可怕的高温,但可以预计,成灾害的高温天气会越来越频繁。成都的“天府之国”自豪感,也许将成为回忆,而有长江流域火炉之称的重庆,也到了忍受的极限,截止到今天,好几处山火都还没有扑灭。

如果说干旱对广大农村的影响是持久的,高温对重庆、成都的影响,则是序幕。人们必须进行深入反思,做好更得力的应对。“成渝经济圈”,会承接不少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工业产能,它是年轻的、有活力的都市圈,但是产业驱动才初见成效,就不得不面临电力匮乏的局面,如何构建一个更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课题。

在更深层面上,我们还必须深入思考,成都和重庆,如何更好地带动、帮扶川渝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当遇到类似今年的电力危机时,如何更好兼顾城市和乡村?人们不能指望,乡村永远是“付出”和“牺牲者”。那不是一幅理想的发展图景。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主编|张丰

风声


关掉滤镜 听一下高温下四川人的哭声

重庆的山火

重庆的山火

昨天下午,我正敞开门在高温中写稿,送牛奶的来了。他很抱歉地说:“你要的华西24小时今天没货,昨天限电停产了。今天给你一盒奥特兰好吗?”

今天早上在楼下菜店,一个太婆在结账的时候,收银员提醒她:“今天黄瓜是七块九一斤,确定要买吗?”

高温和干旱的影响,可能要比我们想象得深远得多。

川渝地区连续多日的高温,毫无疑问已经造成灾难。但是,目力所及,几家媒体关注的新闻,让人哭笑不得。我记得的大概有这么几条:

乐山大佛到底有没有“全部露出”?有视频说,因为干旱导致下面的江水位下降,乐山大佛首次露出全貌。于是,机构媒体做了好几篇报道,证明乐山大佛一直都是全部露出的,因为“全貌”就是从头到脚的部分。

四姑娘山的雪全化啦。有游客发布视频,说由于连续高温,四姑娘山冰川彻底融化。媒体采访到景区负责人,证明游客以偏概全,游客拍到的,只是他肉眼看到的,其实用无人机在上面拍,还有很多冰川没化呢。报道还配有专业人士拍的照片。

黄龙景区的水也干啦。有游客反映……景区出来回应,说水是小了很多,但是经典的彩池全都在呢。

重庆长江有没有干涸?有自媒体拍了视频说长江已经干了,媒体报道,你拍的那部分,不是长江主干道啊……

另外有一条重庆的新闻是,因为水位下降,过去一直在水中的石刻,现在露出来了。采访文物专家,说这石刻应该是清代的,过去可能是帮船夫辨认方向。

不夸张的说,这就是几家媒体称得上有影响力的作品,因为毕竟传播到了朋友圈。

在我看来,这些新闻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旅游视角”。人们把高温和干旱,看成是一种“景观”,而不是真正的自然灾害,于是才争论大佛的全身到底该怎么算,才去找文物专家聊石刻。

重庆的山火,让人揪心,而成都连续的高温也让这里一向有“地理优越感”的人们感到痛苦,但是,“川渝地区”并不是这两大城市,还包括广袤的土地,还有很多县市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

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川东地区的达州。那里和重庆一样热,过去10天,那里的居民在承受停电的痛苦,每天都停电,说停2小时,可能会四五小时。

关掉滤镜 听一下高温下四川人的哭声

在成都也有限电,商场和写字楼的空调停了,地铁里的照明停了一部分,路灯也停了——为了保民生和保重点企业,城市到处都在限电。但是,在这个“双保”背后,还有一个“保成都”的存在——四川很多农村,都在停电保护他们的省会。

虽然地处同一片天空,但是这次气候灾害却是不同的:在成都和重庆,这是大城市的高温;而在小城市和农村,这是高温加干旱,是真正的灾难。进入我们视野的是第一种,我们是货真价实的“城市化”,而乡下的声音被完全遮蔽了——那里的哭声,没人听见。

看到一个帖子说“农村很多老人热死了”。这样的论断,当然没法相信,热死了多少,他们是谁?我们看不到报道,实际上,我们甚至没有像样的统计。一个成都保洁工染上热射病死亡,会有媒体报道,而一个乡下老人在高温中去世,不会有人说他得了“热射病”——这是一个时髦的疾病,是属于城里人的。

下面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发生在成都不远的眉山市高家镇,其实也属于“天府新区”,但是它还是标准的农村。

朋友有一位亲戚,今年71岁,儿子在成都生活。老人的老伴儿7年前去世了,现在他是一个人居住。

8月19日下午4点,天气还很热,老人出门去田里掰包谷(玉米),中暑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在成都的儿子7点和他联系,怎么也联系不上,就联系邻居帮忙寻找,晚上9点,在包谷地里发现了老人的遗体。

朋友另一家亲戚,和这位老人也有亲戚关系。这家亲戚老人已经95岁了,儿子和媳妇也是老人了,他们夫妇去帮忙操办上一位中暑死去的老人的葬礼,把95岁的老人单独留在家里。

等他们回家发现,自家老人也去世了。

朋友的发小向他讲述了这两起悲伤的事。这位发小是一位“阴阳先生”,帮人办丧事和看风水,他说,就这两天,在上述两位老人去世之后,他又接到5个老人去世的“业务”——他们都在高温中死亡。

我们无法说他们就是“热死的”,因为都没有医学上的证明——只能说他们都是死在高温天气下。

眉山市下面的乡村,算不上偏远,也并不困难。但是子女进城,老人独自居住,也是常态。这些老人没有太多收入,虽然已经七八十岁,还要去田里劳动。他们当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很多都没有空调,即便子女给买了空调,他们也舍不得开。

这是这次高温天气下另一种真实。

社交媒体时代,气象灾害很容易拍出“大片”。央广网的记者,航拍了鄱阳湖干涸的照片,发现了一张“生命之树”,那是水干了之后的痕迹。本来是生命的消失,到他这里就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想象。

关掉滤镜 听一下高温下四川人的哭声

这种浪漫化广泛存在。看一下那些重庆火灾的图片吧,我们在为火灾感到揪心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拍得真漂亮啊”——这是一个视觉时代,人们不自觉地为看到的一切美颜。

我想强调一下听觉。让我们试着去倾听一下哭声。听一下人和土地的声音。

城市的地得


为什么每年夏天都要“限电” 而且越来越严重?

2022年8月18日,成都,包括太古里网红的3D广告牌在内的各大广告牌都已经关闭。(图|视觉中国)

2022年8月18日,成都,包括太古里网红的3D广告牌在内的各大广告牌都已经关闭。(图|视觉中国)

文 | 谢九

每到夏天,年度“限电”大戏总是如期而至。去年的“史上最大规模电荒”还记忆犹新,今年的拉闸限电已经再度上演,从西部的四川、重庆到东部的江浙沪,今年的电荒已经开始迅速蔓延。

虽然电荒几乎年年有,但是今年的电荒始于四川,多少还是让人意外。8月以来,四川宣布暂停工业用电,优先保障民生用电,连富士康、宁德时代这些大企业也不得不暂时停工。众所周知,四川是我国的第一水电大省,现在连四川都开始缺电,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除了四川,山东、安徽、江浙等多地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而最新的进展是,上海也开始受到电荒的困扰。8月21日,上海宣布暂停开放外滩等部分区域景观照明。与此同时,网上还流传一份上海市经信委发给四川省的函件,表示“近日收到了上汽集团和特斯拉公司反映,受四川省部分街镇限电影响,重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无法足量生产,导致上汽乘用车、特斯拉等主机厂出现了零部件短缺,影响整车下线”。上海经信委希望四川有关部门能为相关企业倾斜一定的电力资源。

这份函件被曝光之后,也引发了很多四川民众的不满。上海经信委回应表示,“这个函件不是和民生抢电力,会优先保障民生用电的,等工业用电恢复的时候,希望这些企业被优先考虑恢复。”上海和四川的电力之争,也充分揭示了当前电力供应的紧张程度。

过去几十年,我国每到夏季用电高峰,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电荒,进而引发拉闸限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民众的正常生活都会带来影响。去年号称史上最大规模的限电,电荒程度之高,甚至于还引发了我国向美国输入通胀的阴谋论。去年的大规模限电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因为煤炭供应不足引发价格大涨,火电企业的成本上升,发电越多亏损越大,所以只能减少发电量,由此带来电力供应不足;第二大原因是去年的“能耗双控”目标,对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进行控制,为了完成减排任务,有关方面对部分高耗能产业进行强制限电限产。

图|pexels

图|pexels

去年引发限电的两大因素,在今年不复存在。从煤炭供应来看,去年年底以来,我国开始推行煤炭保供政策,煤炭产能大幅增长。而从减排的角度来看,去年在能耗双控政策下,很多企业被强制拉闸限电,引发了很多争议,管理层开始纠正运动式减排,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由此,企业也不再被一刀切式拉闸限电。

虽然去年引发限电的两大因素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到了今年夏天,还是上演了又一轮电荒和限电,尤其是水电大省四川都开始限电,更是引发无数关注。那么,为什么中国总是摆脱不了电荒的宿命?引发今年限电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今年的电荒,主要是极端高温天气引发干旱,导致水电发电量大幅下降所致。

今年夏天,全国迎来大范围极端高温天气。按照国家气候中心的表述,综合考虑高温热浪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8月23日全国最高气温24小时预报(图|中央气象台官网)

8月23日全国最高气温24小时预报(图|中央气象台官网)

极端高温一方面带来了用电量的猛增,高温区的居民不得不靠空调“续命”,同时,高温少雨天气也导致水力发电量下降。国家水利部最近介绍长江旱情,一是降雨历史同期最少,高温少雨日数多。7月以来长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4.5成,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二是江河来水明显偏少,水位持续走低。长江干支流来水量较常年偏少2-8成,上中游来水量为1949年以来同期最少。

国际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水电的发电增速比上月大幅放缓了26.6个百分点,成为当前电力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水电等供应不足,今年7月份的电力供需出现明显缺口,7月份的全国发电量80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全社会用电量83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无论从总量还是增速,用电量都超过了发电量,出现电荒以及限电也就并不意外了。

这一轮限电,四川之所以成为关注焦点,原因在于四川是公认的第一水电大省,这一次四川缺电,也打破了很多人的固有观念。四川今年之所以缺电,一是因为自身的供需出现紧张,由于川渝高温导致用电激增,而水力发电量下降导致供应减少;除此之外,四川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输出大省,四川的水电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不能全部自己留用,每年大概有3成要输出到外省。所以,在今年的极端高温模式下,“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不得不限制工业用电,优先保障民生。

重庆洪崖洞景区从8月21日起,外墙灯饰及洪崖滴翠瀑布暂停开放。同时,景区内公共照明缩减四分之三。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图|视觉中国)

重庆洪崖洞景区从8月21日起,外墙灯饰及洪崖滴翠瀑布暂停开放。同时,景区内公共照明缩减四分之三。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图|视觉中国)

虽然今年的限电主要由极端高温天气所引发,但是真正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一轮电荒和限电?我国电力市场的定价机制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这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还保留了较重计划色彩的一个行业。在平常时期,这种非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每当夏季用电高峰,尤其是遭遇极端天气时,电力市场的供需层面出现失衡,定价机制的缺陷就会迅速放大天气因素所带来的冲击。所以,每年引发电荒的原因看起来都不相同,但电荒和限电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

对普通民众而言,在年复一年的电荒之后,也需要做好电价上涨的心理准备。去年6月份,国家发改委就表示我国的居民电价偏低,“下一步要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逐步缓解电价交叉补贴,使电力价格更好地反映供电成本,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

最近,很多网友晒出7月份的电费账单,很多都高达大几百元。电费账单大幅上涨,一是因为夏季用电的绝对量上升,同时,用电量上升之后触碰到阶梯电价的最高档,所以最后导致电费账单量价齐涨。

去年电荒之后,我国开始新一轮电价改革,试图打破多年来电力市场定价机制的顽疾,这一轮改革主要着眼于工商业用户。中国的改革经验一向是逐步推进,在工商用户电价机制理顺之后,预计居民电价改革也只是时间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


川渝极端高温 只是灾难的开始

官方已回应晒干是正常现象 图源:小🍠HYYJJJ

今年夏天,总结起来只需要一个字——「热」。

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经受了一整个夏天的“极端高温”天气,现在仍在继续。

气温Top1重庆,那里的长江支流嘉陵江,快被热干了。

就连北极都在过夏天。

格陵兰岛气温一度接近15.5℃,科学家在那里甚至能够穿短袖。

那可是北极啊。

至于没有空调吹的动物,连年上升的气温,竟然让它们开始“变形”了。

科学家发现鸟类进化出了更大的喙,还有很多动物的耳朵在变大,四肢变得更长。

图源:光明网

更大的体表面积能让它们更好地散热,以应对上升的气温。

科学家大胆推测道:“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能会有一个真实版的小飞象。

只是,科学家指出这种变形现象并非是积极的。

反而应该反思,是怎样剧烈的气候变化,能让动物的变形进行得如此迅速?

这些颇具噱头的新闻话题,都在向大家传递一个严肃的信息:

气候危机已然降临。

2021年,上万名科学家联合发布警告:

地球在逼近甚至已经越过气候临界点。

“全球变暖”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词语。

但从前我们都是从科普节目、纪录片中看到这类词汇。

而现在,“全球变暖”已经出现在每一个人具体的生活里。

因为高温干旱,四川多地间断性停电,重庆巴南区、北碚区接连发生山火,川渝人民异常艰难。

“热射病”接替中暑成为夏日疾病新的代名词,对于不忍心开空调的老人、工作环境酷热的职工来说,“热死”不再是夸张修辞。

全球变暖从来都不仅仅只是气温升高的问题。

它所导致的,远不只是一次停电、一次死亡、一场干旱、一次灾难。

而是一连串无法停止、无人幸免的现实版系列灾难片。

人类,只是灾难的最后一环。

从弱者开始的灾难

全球变暖的后果,谁先承担?

自然是弱者。

最先遭殃的是动物。

非洲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博茨瓦纳,本是动物的世外桃源。

而今干旱开始笼罩这片土地,最大的湖泊恩加米湖枯竭殆尽,目之所及尽是荒芜。

牛马在黏厚的泥沼中寸步难行,它们只是想要喝一口远处的水。

矮一些的小牛被淹到只剩一个头,在烈日下徒然地等死。

然而前方的泥沼越来越深,继续前进将会被困于泥潭,可后退意味着口渴致死。

它们退无可退,别无选择。

最终只能在等身的淤泥里饥渴力竭而亡。

珊瑚裸尾鼠,是第一种因为全球变暖灭绝的哺乳动物。

它们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大堡礁。

那里成群成片的珊瑚礁在落潮时露出海面连成珊瑚岛,美轮美奂。

然而急剧上升的海平面和过热的海水,在侵蚀这片自然的艺术品,也让珊瑚裸尾鼠在无家可归中走向灭亡。

科学家预测,未来20年左右,大堡礁将彻底消失在地球上。

珊瑚裸尾鼠,只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

全球有六分之一的物种,因为气候变化濒临灭绝。

于是我们看到无家可归的北极熊,只能去废弃的气象监测站安家。

图源:央视网

为了喂饱肚子,去翻人类的垃圾,“打劫”过路的垃圾车。

没能登上陆地的熊妈妈,抱着熊宝宝瘫坐在孤零零的浮冰上,绝望地等死。

有勇气跳下水的北极熊,则在漫无边际的水里游到力气消耗殆尽,坠入水底。

对于群居的动物来说,这是一场集体的浩劫。

成千上万只海象在仅有的海滩上争夺地盘,被驱逐的海象只好爬上悬崖峭壁,谋得最后的自留地。

想要重回大海觅食的时候,视力不佳的它们以为海洋就在脚下,便天真地纵身一跃……

悬崖底部,已尸体累累。

南极本是企鹅的乐园,如今却变成了新生儿的乱葬场。

企鹅宝宝还没能学会游泳,就遭遇了海冰破裂的劫难,上千只幼崽瞬间溺亡。

要知道,南北两极是“地球恒温器”。

地球之所以能够保持这种低温的状态,很大程度倚仗于两极的冰盖。

然而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上最新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

地球上最大的冰盖——东南极冰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图源:公众号Nature Portfolio

这种融化是从冰盖底部开始的,因为气温升高,导致海水的温度升高,进而波及到这里。

东南极冰盖一直被认为并不容易受到海洋暖化的影响。

如果连最大、最不易融化的冰盖也彻底消融,这些动物们面临的将是毫无疑问的灭亡。

人类亦无法从中幸免。

只是发达国家发展工业所导致的气候危机,是由最穷困的国家首当其冲地承担。

孟加拉国是全球公认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那里的库图布迪亚岛面积减少了一半,6个村庄被海水淹没。

全球变暖使得洪水和飓风愈发凶猛地蚕食着这片土地,每年有数十万人因此背井离乡。

来源:央视新闻

同样贫穷的低洼岛国图瓦卢,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50岁左右。

这里即将成为“全球第一个沉入海底的国家”。

因为海平面的上升,图瓦卢不得不举国搬迁。

被迫迁徙的人们,一如灭绝前苦苦挣扎的珊瑚裸尾鼠。

中美洲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贫困地带。

这里干旱遍野,有四个国家的饥荒人数在最近两年内翻了两番。

吃一顿饱饭,已经是他们难以企及的奢侈愿望。

救援人员去寻找因为饥饿和疾病死亡的孩子时,发现尸体在动——

孩子还活着。

但现有的食物和医疗,救不起他们的命。

所以大人们只能把自己的孩子提前安葬在火山脚下。

那里会动的尸体,不止一个。

最近有一条新闻说:

气候变暖将让人的睡眠时间减少,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几率,也影响人的精神健康。

但这种影响,和因为气候失去家园、失去生命的人相比,已是幸运且奢侈到极致了。

蔓延全球的高烧

“幸运”只是暂时的。

这场从金字塔底部向上蔓延的危机,终将笼罩在所有人的头上。

英国今年夏天的气温达到40度,打破历史上的高温记录。

要知道英国气候向来夏无酷暑,冬季长达4个月。

就连房屋建造都遵循保温原则,居民一般不装空调。

定居在英国的费翔发微博说,那里95%的私人住宅都没有装空调,包括他自己的。

图源:新浪微博

英国基建也受到影响。

铁路被热到变形扭曲,伦敦卢顿机场跑道因为高温融化。

当初在建造的时候,专家们谁都不会想到,未来气温有一天会高到这个地步。

不止英国,整个欧洲的夏天都不好过。

交通受影响尚且只是出行不便,欧洲却因为极端天气出了不少人命。

西班牙和葡萄牙因为高温致死的事件,在七月就已经超过了一千例。

高温带来的还有干旱和野火。

曾经的“水利王国”荷兰以治洪名震世界,8月初却宣布进入缺水状态。

最先遭殃的是农民,草木庄稼枯萎,土地干裂到长不出庄稼。

法国则干到需要用湖水供应公共用水网,然而被污染的湖水没能通过细菌测试,无法使用。

高温、野火、干旱本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只是它从未这样失控过。

还记得2019年的澳洲大火吗?

森林野火往往无需干预,一场大雨便能平息,人们起初也是这样认为的。

直到没有等来大雨,直到漫山遍野皆是熊熊火焰,直到天空被染成血红色……

对于动物而言,这是彻彻底底的世界末日。

一只屁股已经烧得通红的考拉,惊恐地向燃烧的森林深处跑去,也许那里有它的家人。

幸好被路人救下,才捡回一条命。

幸运儿只是少数,超过6万只考拉在那场持续数月的火灾中受难。

再把范围扩大到所有的澳洲本土动物,被波及到的数字是30亿」

人们往往不愿为了远在天边和尚未发生的灾祸提前负责,直到它真正砸在自己身上。

山火的噩梦笼罩在了更多地方。

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山火已经烧毁近52万公顷森林。

这个连连高温的夏天,山火完全脱离了控制,此未消彼又长,成为了“毁灭性野火”。

美国、澳洲、欧洲的森林狼烟遍地,这是自然向人类发起的战争。

极端的高温、干旱的土地,更易引发山火肆虐。

而草木燃烧又会反过来加快全球变暖的速度。

灾难,只会发生得更为频繁和彻底。

一切都在滚滚向前。

多年前科学家最大胆的预测,在如今来看却显得乐观保守。

刘慈欣在《流浪地球》的预言开始奏效: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

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

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答案在你我手中

很难想象,如今已经板上钉钉的全球变暖的事实,曾经被认为是骗局。

BBC在2007年曾推出纪录片《全球变暖的大骗局》,那时的气候还没有如今这般糟糕。

哈佛大学的宋博士,是反对全球变暖论的核心学者,他曾称“为夸大影响,不少环保学者篡改了上升速度”。

然而他的举证只是来源于几位“权威科学家”。

宋博士是美国中心地带研究所的成员,这个机构的主要赞助者是川普。

2012年,川普曾在推特上说全球变暖是中国为了遏制美国发展创造出来的伪概念。

2017年,川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直到拜登上台才重新加入。

论证一个新的科学事实,需要经历顶尖科学家不断发起质疑、不断证实的过程。

这个过程本应只发生在学界内部,却成了政治博弈的焦点。

当全人类的生存课题和命运诘问被蒙上政治的纱面,只需稍加调动民众的情绪,一切显而易见的事实和充分的科学依据都可以被轻易遮蔽。

联合国气候科学评估机构IPCC的综合评估报告,由全球近千位科学家历时数年共同写就,其权威性毋庸置疑。

只是当时依然有人不愿相信。

现在,IPCC已经相继发布三份红色警报,警示人们正视气候问题。

如今也很少有人再去质疑当初的“危言耸听”,危机已然显而易见。

可讽刺的是,一波亿万富翁瞄准了气候的变化,想要大发气候财。

热到穿短袖的格陵兰岛上,7月15日到17日这三天融化的冰,足以灌满720个奥运会规格的游泳池。

冰盖融化得越彻底,冰川下的温室气体甲烷,和远古的病毒都将释放得更加迅猛。

这对人类的威胁不可估量。

但是,没有了厚厚的冰盖意味着,地表丰富的矿产资源更方便开采,这成了资本家瞄准的下一块肥肉。

比尔·盖茨、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等亿万富翁们都看上了这里。

与之合作进行开采项目的蓝鸦矿业ceo说:“气候变化给格陵兰岛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令人担忧。”

“但总体而言,气候变化使得格陵兰岛的勘探和采矿变得更容易。”

因为人类的资源消耗导致全球变暖;

因为全球变暖又能进一步榨取自然的资源。

再贪婪不过人类。

但人类终归要为这一切付出代价的。

我们并非没有前车之鉴。

远在南太平洋的复活节岛,被称为地球上最孤独的岛屿,这里与世隔绝,遗世独立。

曾经生存在那里的拉帕努伊人,得益于岛上丰富的资源,创造出神秘的“摩艾文明”。

摩艾是巨石人像的名字,当人们发现这座岛屿的时候,只有一排排巨石像在贫瘠的土地上沉默地眺望远方。

我们无从得知,他们想要用这些巨大的石像表达什么。

我们只知道,从前这里是何等的富饶。

这里曾有全球最大的棕榈树,树木可以造船,果子能够饱腹,树浆则用来生产糖浆和酿酒。

于是拉帕努伊人无节制地伐树,连最后一棵棕榈树也不放过。

没有了树,无法再造船。他们只能被困在孤岛上,直到文明覆灭。

“连结是生命的动力。”

“人类的生命,只是无数生命的一个环节。”

现在,拉帕努伊人变成了我们,地球是那块被大肆消耗的岛屿。

如今,岛屿还在,文明却不复存在。

活了45.5亿年的地球,经历过数不清的气候变化。

正如丁仲礼院士所言——

地球上,温度比现在高几十度的时候比比皆是,二氧化碳浓度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多如牛毛。

无数物种因为气候消失,再由新的物种接替轮回。

地球,始终都在这里。

人类之所以能世代生存进化,正是得益于适应当下的气候。

而现在,我们正亲手把自己最适应的气候一点点毁掉。

“地球都是这么演化过来的,毁灭的只是物种,毁灭的是人类自己。”

全球变暖,自始至终都不是拯救地球的命题。

地球根本不需要我们去拯救。

纵然它已满目疮痍,也能在下一个纪元孕育新的生命。

我们需要拯救的,从来都是我们自己。

要知道,我们每一次不愿作出的改变,都是在为自己的末日添柴。

是站在更多弱者的尸体上,去追逐现下的享乐,直到自己成为弱者的一部分。

还是看见更广阔的生命,遥望更长久的生存。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作答的选择题。

只是,留给人类作答的时间不多了。

她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5-17 02:06 , Processed in 0.0228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