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老辰光网 返回首页

caiyh的个人空间 http://home.myoldtime.com/?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彭州山洪夺走7条人命:他们如何丧失了最后的逃生机会

已有 111 次阅读2022-8-16 05:36 |系统分类:时政

彭州山洪夺走7条人命:他们如何丧失了最后的逃生机会

方玄昌

科普作家

“眼睛看得见的危险都算不上危险。”

这是户外爱好者普遍笃信的一句名言,其本意指的是,大部分灾难都是在大家没意识到有危险的时候发生的。这句话在“8·13”彭州洪灾中再次得到了应验。

几乎所有的网友都痛心于一点:这次处于灾难中心的游客,在管理者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警告、呼喊中无动于衷,最终酿成灾难。

指责这些游客缺乏安全意识没有问题,但指责者们也许没有想过,如果他们当时也在现场,有很大可能会跟这些游客一样,认为呼喊者是在大题小作,是在吓唬他们。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山洪突如其来的遭遇,不会相信朗朗乾坤之下,会有如此飞来横祸。

事实上,类似情况即使在北京这种大城城附近的山区都可能发生。

笔者更痛心的一点则是:这次山洪爆发后被卷入其中的游客,有几位原本是可能通过自救而脱险的。

水灾中逃生,有一系列原则。其中大部分都与生活常识相一致,也符合人的本能选择,包括“就高不就低”(水往低处流)、“就宽不就窄”(开阔宽广的空地上水流浅而缓,狭窄的河道中水流深而急)、“就疏不就密”(杂物稀疏的区域不容易遭到二次伤害)等。

只要保持冷静,即便无人提醒,灾难来临时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做。这些常识性的原则,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往往也适用。

但还有一些逃生原则(或者说技巧),许多人并不清楚,并且它们往往是反人体本能的。其中之一,是在遭遇弧形激流时,需要选择逃往弧形的内侧,而避免呆在弧形的外侧。其原理是:流体的惯性作用决定了弧形外侧流速更大,破坏性也更强;弧形内侧流速则会缓慢得多。请注意:这与水流方向无关,只跟河道形状有关。

视频一,是本次洪灾发生时的实录,紧靠对岸河道中的这几个人在洪水来临时几乎没有做出反应,但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他们无意间恰好站在了河道的弧形内侧。

即便是在堤岸上,这一原则也适用。河道弧形的外侧堤岸不仅更容易被冲垮,而且如果你站在这些位置,会有更大概率被突然升高而冲上岸的洪流卷入水中。河道弧形内侧的堤岸则要安全得多。

正因此,在没有其它因素主导的情况下,遭遇弧形激流时,无论在水中还是在岸上,都一定要尽力避开弧形激流的外侧,而选择移向弧形内侧。暂时先不讨论受困者完全失去自控能力的极端情况。如果你陷在激流中间,并且还能勉强自主行动,这时必须要对抗自己的本能:往旋流外侧移动很容易,因为水流会推着你往外侧走;而要移向旋流内侧就需要对抗水流的力量。

但你每移向内侧一分,自控的难度就会降低一分,你成功自救的可能性就会上升一分。

这一原则对于雪崩发生时的逃生自救同样适用,因为积雪滑落、流动时也具有流体的性质。

再看看这段视频(视频二)。这两位呆在河道中迟疑不决、最终还是被上涨的洪流卷走的游客,其实原本有很大概率自救逃生:洪流抵达后,他们正好处在一段靠近弧形河道内侧的位置,与河岸仅咫尺之遥;但他们未敢踏出那一步,而是选择原地等待。

视频一中,那一对奔跑至河道中间而搂抱在一起站立不动的、疑似情侣的游客,情况相类似(不确定是否视频二中两人)。他们很可能都是期望坚持到洪峰过去、后面洪流会变小。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突发洪流到来后,第一波冲击总是最小的,后面水流量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这是因为空旷的河谷所具有的容量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但后面的水流则会叠加在第一波水流之上。

因此,遭遇水流后留给受困者的逃生窗口期非常短,必须当机立断。

这两个视频中,站立在水中间的几个人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他们的站姿极不符合自救原则。

单人站立在洪水中,为让身体获得最大稳定度,应该要面对上游、身体略微前倾并保持弓步姿势;同时为避免洪流冲击视觉而造成眩晕,眼睛应专注于远处堤岸上的某一固定物。

两个人或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如同视频一中那对疑似情侣的情况,如果他们懂得正确的互助式站姿,一起获救的可能性将大增。那两个人可能是出于恐惧的本能而搂抱在了一起,不幸的是,这样很可能比单个人更难坚持站立不倒。

这时正确的做法是:两个人或多个人迅速排成一纵队,全部面朝上游呈弓步姿势,后面的人用双手推着前面的人的腰背,组成一个“多足”系统,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受水流冲击的面积、增大稳定度。具体到这两个人,则应该由更强壮、体重更大的男性站在后面。

如果要移动,则应该由后面的人指挥(后面的人能纵观全局),每次整个系统只挪动一只脚,交替位移走向岸边。

真正让人唏嘘、又难以给出良策的是第三个视频中的情况。

据说这位父亲曾经试图将孩子抛上岸,这其实很难完成,如果真的做出这个选择,后果并不一定能比两人坚持在一起等待救援更好。

但这位父亲在依赖他身边这块具有中流砥柱性质的大石头时,也不幸地犯了一个错误——他不应该坐在石头上,那样上涨的水很容易就会将他们冲走。如果他已经将赌注压在这块石头上,正确的做法是紧贴着站在石头上游、面对石头单腿站立,另一只脚踩在大石头上可以固定而不会打滑的地方,孩子靠或坐在这条腿上;同时需要留出一只手扶紧石头,让双脚一手形成稳固三角。

当然,灾难瞬息来临时,左右一个人命运的因素异常复杂,很难及时做出判断和选择。不过,你如果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和原则、并能恰当地使用,无疑会大大提高生还概率。

同时,面对灾难时保持冷静的头脑,以及具备充沛的体能,和拥有丰富的逃生知识一样重要。说得直白一点,一个人面对灾难时是否具有更高的生还概率,早在灾难来临之前就决定了。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风声


山洪事故2天后 最恶心的一幕出现了

这则视频简直把人吓傻了。

四川彭州,一个河沟里挤满了从成都开车来纳凉的游客。

突然之间,山洪来了。波涛汹涌,裹挟着游客的野营装备、泥土、砂石齐齐扑到人身上。

河沟里正在戏水的游客们措手不及。

凡是在几十秒内,没能成功逃上岸的人,都被困在河里动弹不得。

水势越来越凶猛,短短一分钟后,视频中一位黑衣女子便被水冲走。

视频里亲眼见到这一幕的人,全都在尖叫。

当天,河沟里聚集的数千名游客,全都经历了这场生死劫难。

事发后,当地村子里到处都是被山洪吓得失魂落魄的人。

一位30多岁的女子,说自己的丈夫和6岁的儿子被冲走了。

后来丈夫被打捞了上来,儿子却还没找到;

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浑身受伤,但他却不能为自己侥幸活下来而开心,因为跟他一起来的姐姐,依然生死未卜……

截至目前,这场灾难共造成了7人死亡,8人受伤。

他们的遭遇令人痛心,然而,追究起事故发生的缘由,却又令人无比唏嘘。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原本是一场可以完全避开的悲剧。

一场不该发生的悲剧

事发的河沟,名叫龙漕沟。

在很多平台的介绍乃至不少地图中,它都被冠上了“景区”的称呼。

但事实上,这是一片没有对公众开放的水域。

因为它作为一条泄洪沟,开放给游客游玩实在太危险了。

尤其每年的6到10月是当地的汛期,更是可能突发山洪,“来势汹汹,气势磅礴,危险系数陡增”。

因此,当地四处都设有标识:“珍爱生命,请勿下河。”还在多个进入河道的入口,都安装了防护网。

但这些警示防范措施,并没能阻挡游客的脚步。

据8·13山洪的亲历者回忆,防护网每隔一段距离就被人为破坏,不少人穿过防护网,直接下了河。

只不过,此时的他们显然还不知道,这里每一张防护网、每一条危险提示的标识,都是前人用生命换来的教训。

不得不说,社交平台上的龙漕沟,在炎炎夏日十分诱人。

深深的河沟气温凉爽舒适,水质清澈见底。

带着西瓜、葡萄、啤酒,放在水里冰镇,小孩可以下水嬉戏,大人则可以在旁边搭一个烧烤架,甚至在河里支棱起来打麻将。

从直逼40度高温的成都夏日,来到龙漕沟里冰冰凉凉,好不惬意。

于是一个纯野生河沟,仅一个周末就吸引了数千名旅客前来游玩, “就连停车都找不到地方”, 其中很多都是家长带着孩子来嬉水。

龙漕沟在某地图平台上排到了当地自驾景点第一名,“近期有2.5万人导航搜索”。

可一场灾难就在这山谷中酝酿。

8月13日,一个普通的周六中午,龙漕沟中人满为患,嬉水玩耍。

当天2点半左右,当地气象部门发布了强降水预警。

龙漕沟所在的龙门山镇,随即派人沿着河道劝离、疏散游客。

〓 网传当地工作人员工作安排截图

据《观象台》记者采访,有村民回忆,当时管理人员拿着喇叭喊话,劝离游客,但没什么人理他。

“他连着喊,‘我给你们跪下了,求求你们,山上在下雨,快要涨水了,你们快跑!’”

可没有多少人听从他的话,大家手上的收拾动作也是慢慢吞吞。

因为此时此刻,游客所在的地方一片晴空,根本看不出要下大雨的样子。

然而这就是山里的气候,上游下着暴雨,下游晴空万里。

村民说,游客大多是从成都来的,不知道山洪的可怕破坏力。

有人劝在河中央打麻将的四人上岸,其中一女子怀里还抱着孩子。

“快点上来,要涨水咯!”

结果打麻将的人却回答:“等我把这盘打完。你不要一直闹(吵)。”

很多人在逃生的最后一刻也舍不得放弃自己的包裹。

但洪水又快又猛,根本不给人留半点喘息的空间。

为了自己的露营装备多犹豫一秒,就很可能会被困在河中央束手无策。

一对情侣被困在河中间,两个人只能死死抱住对方,在冰冷湍急的河水中相依为命。

两个人一度被河水冲向下游,幸而最终顺利漂流上岸。

此时,还有好几个人被山洪冲到了更远的地方。

据目击者称,“有很多人在水里,腿和脸都紫了,洪水很冰。”

更让人心痛的,是一对被困在河中央的父子。

视频中,父亲一直挺着用脊背,为孩子抵挡洪流。

有目击者称,在落水的前一刻,他还曾试图把孩子抛向岸边,可他已经失去了平衡,孩子最终还是跟他一起被卷进了山洪中。

此时此刻,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这位父亲更希望孩子能够活下来。

可事与愿违,最新消息是,这位父亲当天事故发生后就已获救。但救援队找到儿子的时候,孩子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

明明来的时候都高高兴兴,不过1日,却有7个家庭失去至亲,支离破碎。

没有经历过山洪的人,就不会明白它有多凶猛多可怕。

“前一秒风平浪静,后一秒铺天盖地。”

“如果被冲到深水区,能不能活下来,只能全靠运气。”

因为山洪里夹杂着树枝和山石,有可能导致身体遭到撞击受伤,如果严重受伤,落水者根本无力求生。

当天事故发生后,当地便组织起了308人的救援队伍,再加上民兵80人,特警50人,携带无人救生艇,潜水装置,生命探测仪,卫星定位系统前往救援。

但有专业人士表示,搜救难度实际上非常高。

在以往的案例中,即便受过专业训练的救援人员在迅猛急促的山洪中都很可能自身难保。

从前还有过蓝天救援队成员山洪救援时遇难的案例。

这桩惨剧,归根结底,还是作为上游泄洪沟的龙漕沟,完全不适合游玩。

2015年、2017年龙漕沟就发生过两次“齐头水” ——当你刚听到水流的轰隆声,洪水就已经来到了眼前,根本来不及闪躲,就会瞬间被水流淹没。

也发生过人身伤亡事件,几年前,一对夫妻到河沟里拍摄风景照,遭遇山洪,最后女方逃脱险情,而男方则被洪水永远带走了。

正是这个缘故,当地人都不敢下水, 家里的长辈也会对小孩耳提面命: 千万不 要去河沟里玩水。

但离谱的是,这个夏天,完全不适宜对外开放的龙漕沟,竟然还被包装成了成都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吸引了数千名游客前往……

如今,山洪事故过去2天,却有不少人开始谴责幸存者。

哪怕是在救援过程中帮助了几十个人平安回到岸边的好心人,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网暴。

——不少网友认为,他们之所以会陷入险境,纯粹是因为不遵守规则,咎由自取。

“良言难劝该死鬼。”

“自己作死,谁都拦不住。”

甚至有人指责那位用脊背为儿子挡住洪水的父亲,说他亲手害死了自己的孩子。

但他们已经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失去至亲的教训已经足以让他们在痛苦中度过余生。

如今,再谴责“作死”,未免残忍。

毕竟,换位思考一下,谁能想到,社交平台上入围“成都市景点种草榜”,数百人打卡过的“风景区”,竟然是条野沟,还危机四伏呢?

“野生”网红打卡地,还要夺走多少人命?

往年也有人到龙漕沟消暑,但直到今年,龙漕沟才算是真的火起来了。

慕名而来的游客,大都在网上刷到过这个“网红秘境”。

是的,一些网红为了流量,把一个危险的泄洪通道,包装成了 “小众避暑胜地”、“小众森林徒步秘境”,标榜“天然未开发”。

他们率先枉顾龙漕沟四处张贴的危险警告,跨过防护网,到河里拍pose。

拍摄了一张又一张诱人的、清凉的照片,发到互联网上,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到这里涉险。

流量到手,推荐的景点到底安全与否,他们也许并不在意。

龙漕沟被捧红之后,甚至还有当地旅游团开了龙漕沟一日游的行程。

这次亲历者中,就有人是跟着当地旅行团的一日游项目来到龙漕沟“清凉徒步”的。

而这条旅行线路的宣传话术,也直接鼓励大家下河玩水,“找一个清澈的水潭,来一场湿身大战。”

去年七月,彭州 市融媒 体中心就 曾发布视频提醒: “网红打卡点暗藏危机” ,点明了龙漕 沟 不 适宜旅游, 因为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高发。

另一方面,龙漕沟同时还是当地的水源,游客在里面游野泳、扔垃圾,还会污染水源,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然而还是挡不住总有人打着“免费玩水”“小众景点”的旗号在网络上宣传未开发的“景区”。

暗藏危机的“网红景点”并不只有龙漕沟一处。

全国各地到处都是类似的野生“网红打卡点”。

广东中山,一级水源保护区妈坑水库的上游,“妈坑仙境”突然在网上爆火。

每天涌入大量游客,野泳、野炊、乱扔垃圾,对水源和森林防火构成了严重威胁。

今年6月,为了保护水源,当地无奈全面封堵了“妈坑仙境”白石竹溪入口。

贵州羊皮洞瀑布也火了。

这个未经开发的纯天然野生景区,交通不便,通行只能走泥泞山路。

前段时间,两名女游客在前往羊皮洞途中摔下山崖,头部受损。

消防人员花费了5、6个小时才把她们解救下山。

河南禹州,水库溢洪道也成了网红打卡地。

近期发生多起孩子被冲进深潭事件。

无论是妈坑仙境还是羊皮洞还是禹州水库,再或者是这次的龙漕沟。

这些地方原本没有一个是为了旅游而存在的。

明明是未经开发、禁止进入的危险地带,却被网红博主们包装成秘境、小众、绝美的旅游目的地。

他们从来不管自己推荐的“旅游胜地”危不危险,只展示美丽的一面,却遮掩危险的一面。

美颜滤镜还只是欺骗眼睛,这安全滤镜却会害人性命。

也许法律无法判定他们任何罪责,但他们在道德上必定要受到谴责。

而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最终付出惨痛代价的,还是自己。

信息时代,一个人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检索能力,更需要判断信息的能力。

普通人唯一能做的,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出游选择目的地要小心谨慎,不要被网络上的花言巧语误导。

要知道,挂在危险地带的每一个标志,都曾有人为它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不过如同蝼蚁,顷刻间便可被碾成碎片。

要珍爱生命,要敬畏自然。

作者|米利暗 编辑|闫如意

凤凰周刊


彭州龙漕沟山洪事件背后 被流量选择的网红“景区”

龙漕沟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龙漕沟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巡逻队常常三四个人一组,去劝返龙漕沟的游客。“不管一级二级三级预警,只要预报有雨,我们就去劝返游客。”

一场山洪,顺着6公里狭长的河沟直冲而下,起先裹挟着泥沙、石子,之后又淹没了大人、孩子,最终夺走了7条鲜活的生命。

8月13日,彭州市应急管理局与彭州市委宣传部通报显示,当日14时37分,彭州市龙门山镇接到气象预报,辖区有对流云团生成,将伴有短时强降雨。接报后,龙门山镇政府立即组织镇村(社区)干部、巡逻队员及志愿者等力量对辖区内河道沿线戏水游客进行劝离。15时30分,小鱼洞社区龙漕沟突发山洪,河道未撤离游客被卷入山洪。截至13日24时,山洪灾害已造成7人死亡。

多名附近村民向新京报记者证实,龙漕沟是一处未开发景区,且多发洪水,当地村民一般不会去玩耍。但近两年,龙漕沟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上,俨然成了网红打卡地。

流量选择了龙漕沟,越过铁丝网的游客攀升了不止十倍。对这一不是景区的“景区”,当地政府组织巡逻队,不断加长围网,增设警示牌,却仍未能劝返不断涌入的游客。当山洪来袭,巡逻队、村民和志愿者对着游客的大声呼喊,仅仅成为火热的网红打卡地中一声被淹没的呢喃。

“2秒的时间水就冲下来了”

8月13日,龙漕沟突发山洪的时候,来自成都的王文文(化名)正在龙漕沟上游一处清水潭游玩。和她一起的还有旅行团的80多名游客。

王文文回忆,导游带他们到达清水潭后,有人在潭中游泳,有人在周边拍照,还有人在水中冰镇西瓜,“那处河道旁没有围网,也没有设警示牌,我们是唯一在该河段游玩的人。”

13日下午3时许,王文文发现豆大的雨点飘落下来,就和男朋友开始收拾东西往回走。走到一半,洪水轰然而下,“2秒的时间水就冲下来了,把眼前的路淹没了。”原本只到脚踝的水瞬间涨至膝盖,脚下的石子凹凸不平,她光着脚,有些站不稳。

王文文和男朋友挪到一块巨石后面,双手紧紧拉着,稳住脚,朝岸上的游客喊“救命”。当时,她看到所有人都“蒙了”,导游朝他们喊“不要动”,“当时我们想,不动的话,水越涨越高,只会越来越没有希望。”于是,王文文和男朋友以及另一名被洪水困住的游客爬上了巨石,暂时安全了。

8月13日下午,被困在山洪中的王文文等三人。受访者供图

8月13日下午,被困在山洪中的王文文等三人。受访者供图

此时,裹挟着石子、泥沙的山洪沿着狭窄的河沟汹涌而下,至中游一段,冲走了李先生的小女儿、大女儿及其男朋友。

李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他和妻子、女儿等一行五人是从南充到彭州玩水的,选择龙漕沟是因为小女儿做短视频自媒体,“要搞个瀑布拍照。”李先生回忆,他听到“一声打雷”后抬头一看,山洪顺势而下,他想冲过去救女儿,但很快就被洪水冲到了边上,情急之下抓住一根树枝,被岸上的游客拉了上去,但河中间的三人已被洪水淹没。

据彭州市应急管理局通报,8月13日14时37分,彭州市龙门山镇接到气象预报,辖区有对流云团生成,将伴有短时强降雨。当日15时30分,小鱼洞社区龙漕沟突发山洪,河道未撤离游客被卷入山洪。事故发生后,彭州市应急管理局、公安局、消防大队等部门立即赴现场开展搜救工作。

王文文等三人被消防救援人员从巨石上救下,李先生的小女儿被石头挡住,大女儿的男朋友也获救。当晚,李先生在殡仪馆见到了遇难的大女儿。

流量选择的“景区”

小雯(化名)在距离龙漕沟100米的农家长大。对她来说,龙漕沟是被禁止的地域。

龙漕沟地处湔江河支流,小雯记得,从她小时候,这里就一直有巡视员,会劝阻人下水。龙门山镇人民政府公众号“山水龙门”一篇文章显示,龙漕沟属于地质灾害点位,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灾害。按照彭州市防汛防灾要求,禁止一切人员进入河道内。

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写的一份《彭州市2019年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统计表》中,“小鱼洞镇太子村1组龙漕沟泥石流”是彭州市401个地灾隐患点之一。多名附近村民向新京报记者证实,龙漕沟并非正规景区,且多发洪水,当地村民一般不会去玩耍。

小雯知道,从河滩出发,逆流向上走4个多小时,便可到达河段上游,那里有一个瀑布,但她从未去过,还是从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她回忆,“大约从去年暑期开始,各种社交媒体都在推送龙漕沟,有图文,也有视频,多的时候一天能刷到好几个。”

妈妈也打电话告诉她,今年还未入伏时,家里民宿的19间房就几乎被订满。这两年,除了每年都来长住的回头客,还多了不少“闪住”客,“成都、重庆或泸州等地的年轻人,周末自驾来玩。”

陈兵(化名)就是自驾游的一员,之所以选择龙漕沟是因为“水更清澈,还免费”。自2016年起,每年7、8月份的周末,他都会驱车从成都到龙漕沟玩水避暑。陈兵发现,从2021年夏天开始,去往龙漕沟的路上时常会堵车,往常一个小时的车程,最长要耗费三四个小时才能到达。而往年仅有五六十人的狭小河沟,如今常常拥挤了上千人,“露营、踩水,拍照、拍视频的,我都看到过。”

王文文参加的“彭州小鱼洞-中坝森林-龙漕沟”一日游行程。受访者供图

王文文参加的“彭州小鱼洞-中坝森林-龙漕沟”一日游行程。受访者供图

王文文告诉新京报记者,她是在游侠客旅行社报名参加的“彭州小鱼洞-中坝森林-龙漕沟”一日游。8月15日,记者致电游侠客旅行社质量监察员张先生,他告诉记者,这是一条公司近年来推出的徒步路线。张先生说,“旅行社制定路线前,会参考网络平台上流量较高的热门地点,然后工作人员亲自走一遍,看一下强度、难度、安全等问题,并通过我们的专业进行改进,让不安全的地方变得尽量安全。如果户外都是去那种开发过的景区,就不叫玩户外了。”

多名在13日参与了该路线旅行团的游客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这一路线的风险评估等级为二星,“属于相当休闲的项目,小孩子也可以玩。”王文文说。

上千的人流量给这一河沟留下了瘢痕。陈兵发现,龙漕沟入口处多了许多卖冰粉、凉面的小摊贩,河沟边上有卖水枪的,河道中还有挑着担子边走边卖豆花的,水潭边许多垃圾,有的甚至漂浮在河流中间,“这些都没人管。”

“只要预报有雨,我们就去劝返游客”

龙漕沟并非正规景区,管理成了难题。

相关资料显示,龙漕沟为小鱼洞镇太子村和龙门山镇宝山村的界沟。据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资料显示,2019年之前龙漕沟由小鱼洞镇太子村分管。2019年,彭州市撤销小鱼洞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龙门山镇管辖,龙漕沟也随之交由龙门山镇管辖。

黄勇(化名)是小鱼洞社区太子村的村民,也是龙门山镇巡逻队的一员。他告诉新京报记者,巡逻队共有三十多人,是专职巡逻,每天早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听从龙门山镇人民政府的安排,对整个山区进行巡逻,包括龙漕沟、银厂沟、后坝等多地。

“做的事可杂了。”黄勇介绍,巡逻队负责提示游客、疏导交通、清理环境卫生,还要防止有人偷砂石,“镇政府包了一个保洁公司来清理龙漕沟的垃圾,今年还建了一个停车场。”

8月14日,救援工作接近尾声。受访者供图

8月14日,救援工作接近尾声。受访者供图

在黄勇印象中,来龙漕沟的人多起来之后,他们的巡逻重点就是龙漕沟了。巡逻队常常三四个人一组,去劝返龙漕沟的游客。“不管一级二级三级预警,只要预报有雨,我们就去劝返游客。”

据彭州市应急管理局通报,接到强降雨预警后,龙门山镇政府立即组织镇村(社区)干部、巡逻队员及志愿者等力量对辖区内河道沿线戏水游客进行劝离。有媒体报道,太子村村干部组织了近20人劝返游客,“用大喇叭不停地喊,声音都快哑了,但他们以为我们在吓唬他们。”

“山水龙门”中一篇总结政府工作的文章显示,2021年,生态应急办在龙漕沟、后坝河、湔江小鱼洞大桥等重点河段增设围网约10公里,增设“严禁下河游玩”警示牌130余个。在预警期间劝返车辆1000余车次、劝返游客13000余人次,全镇范围内未出现一起地灾人员伤亡事件。

陈兵记得,龙漕沟沿线草木茂盛,“有些地方是天然的屏障,按理是不需要围网的,但人多了之后,就走出了一条路来。龙漕沟周围,这种小路不只六七条。”

王文文在得救后,走到下游时,看到了围网和警示牌,“我这才知道原来这是一条禁止进入的泄洪沟。”黄勇介绍,围网是前两三年一段一段建起来的,“这段把游客拦住了,他们又会找另外的地方下去,政府就又增加围网。”目前,围网仍未包围整个龙漕沟沿线。

剥洋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4-30 05:50 , Processed in 0.0200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